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188)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王翠华杨胜龙王连生于红霞李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等离子体
  • 3篇网络
  • 3篇化合物
  • 3篇芳烃
  • 3篇芳烃化合物
  • 3篇放电等离子体
  • 2篇神经网
  • 2篇神经网络
  • 2篇子体
  • 2篇小球藻
  • 2篇脉冲放电
  • 2篇脉冲放电等离...
  • 2篇WNN
  • 1篇毒性
  • 1篇抑制活性
  • 1篇藻类
  • 1篇藻类毒性
  • 1篇神经网络模型
  • 1篇通透性
  • 1篇铜绿微囊藻

机构

  • 6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大连理工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4篇王翠华
  • 3篇于红霞
  • 3篇王连生
  • 3篇杨胜龙
  • 1篇王翠华
  • 1篇吴彦
  • 1篇李国锋
  • 1篇李杰

传媒

  • 2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Chines...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GLM模型和神经网络研究芳烃化合物对藻类毒性被引量:4
2012年
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溢油事故的频繁发生所产生的大量芳烃化合物正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建立芳烃化合物物化性质与小球藻急性毒性间的非线性模型,是预测未知芳烃化合物对藻类毒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以实验获取的25种芳烃化合物对小球藻96h的毒性数据为基础,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上全优化计算25种芳烃化合物结构参数和热力学参数,通过逐步广义线性回归(GLM)、小波神经网络(WNN)和T-S模糊神经网络(T-SFNN)等方法,对芳烃化合物物化性质和藻类抑制毒性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拟合和逼近.F检验表明,逐步GLM方程是显著的(p<0.001).配对t检验表明,GLM、WNN、T-SFNN3种模型都是可信的;决定系数(R2>0.96)表明3个模型具有很高的精确性.上述结果证明本文建立的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和解释能力,可以预测未知芳烃化合物对小球藻的急性毒性.模型误差计算结果表明,WNN的精度最高(mse=0.0076,mae=0.0533),采用WNN方法进行建模,预测未知芳烃化合物对小球藻的急性毒性是最合适的.
杨胜龙邬旸于红霞王连生王翠华
关键词:小球藻GLMWNN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灭活铜绿微囊藻的实验研究
2011年
利用填充床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实验主要考察了放电处理前后藻液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细胞膜通透性以及溶液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的变化,分析放电灭活铜绿微囊藻的原因.结果发现:处理样MDA含量均比空白样的高,但二者相差的差值逐渐下降;处理当天,处理40 min和60 min样品的细胞电解质外渗率分别为71.30%和80.61%,远大于空白样的56.50%.而后随着放置培养时间的增加,电解质外渗率先升高后下降,但一直都高于空白样的;处理40 min和60 min当天藻样的DOC含量均较空白样高,伴随着处理后放置培养时间的增加,处理40 min和60 min藻液的DOC含量略有下降,而空白样的DOC含量增加明显,从6.04 mg/L增加到10.67 mg/L.
王翠华吴彦李国锋李杰
关键词:放电等离子体MDA含量细胞膜通透性
脉冲电晕放电等离子体修复菲污染土壤研究
研究针-板式脉冲电晕放电等离子体对土壤菲的降解效果,为该技术修复实际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提供实验依据。放电过程中,采用高压探头和电流探头测量电气参数;放电处理后,采用超声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菲的浓度;采用碘量法测定...
鲁娜楼诚李杰王翠华吴彦商克峰
关键词:土壤污染
文献传递
2D-QSAR Using MLR and 3D-QSAR Using CoMSIA Studies on the Toxicity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on Larval Sinonvaculina Constricta被引量:3
2012年
Aromatic hydrocarbons,one of the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has been usually found in mussels,accumulated for their hard mobility and activities in harbours and estuaries.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96 hr-LC50 of 12 aromatic hydrocarbons with larval sinonvaculina constricta,three-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3D-QSAR) technique:comparative molecular similarity indices analysis(CoMSIA) and 2D-QSAR technique: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 were described to obtain more detailed 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bio-activity.The results show the MLR model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calculation carried out at the B3LYP/6-311** level with Gaussian 03 program yielded a very good correlation with a coefficient squared R2 of 0.716 and a cross-validated Q2 of 0.874.The dipole moment and enthalpy,as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we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pLC50.Correspondingly,CoMSIA based on the partial least-squares(PLS) methodology with steric,electrostatic,hydrophobic,H-bond donor and acceptor fields contributing simultaneously were employed and the values of R2 and the cross validation with leave-One-Out(LOO) Q2LOO were 0.585 and 0.990,respectively,which reveals the structure features,such as the electronegative substituent(nitro-group),hydrophobic groups(the benzene ring) and H-bond(nitro-group),related to the toxicity.The results of 2D-QSAR employing MLR model and 3D-QSAR employing CoMSIA model provide th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predicting the toxicity of other aromatic hydrocarbons by comparing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similar compounds.
王翠华蒋玫李小林沈新强于红霞邬旸
关键词:3D-QSARCOMSIA缢蛏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降解土壤中有机物的神经网络模型
研究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污染物降解效应,为进一步探讨污染物降解机理提供依据。基于针-板式脉冲放电等离子体降解土壤中对硝基苯酚(PNP)的实验数据,结合神经网络在多因素复杂系统建模的优越,利用BP神经网络(BPNN)和小波神经...
王翠华杨胜龙鲁那张雪李杰吴彦
关键词:等离子体PNP
文献传递
基于QSAR模型研究芳烃化合物对小球藻的抑制活性被引量:1
2012年
芳烃化合物正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溢油事故的频繁发生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提高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预测未知芳烃化合物毒性的能力是做好芳烃化合物安全防范措施的任务之一。为建立芳烃化合物物化性质与小球藻抑制活性间的QSAR模型,以实验获取的21种芳烃化合物对小球藻96 h的抑制活性数据为基础,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上全优化计算21种芳烃化合物结构参数,运用SPSS 12.0 for Windows程序,将这些结构参数作为理论描述符,逐步回归得到芳烃化合物对藻类抑制活性的QSAR模型。该模型相关系数R^2为0.925,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为0.898,说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较强的稳定性;所建模型包含2个参数(分子体积和最正氢电荷),其中分子体积显著影响了该类化合物对小球藻的抑制活性。
王翠华杨胜龙邬旸于红霞王连生
关键词:芳烃化合物小球藻QSARDFT分子体积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幼蛏毒性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2013年
为建立芳烃化合物物化性质与缢蛏幼体(幼蛏)毒性间的非线性关系,本研究以实验获取的12种芳烃化合物对幼蛏96 h的毒性数据为基础,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上全优化计算12种芳烃化合物结构参数和热力学参数,采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和3层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拟合,模拟芳烃化合物的结构参数和热力学参数对幼蛏急性毒性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GRNN的泛化结果和实测值的误差小于BP神经网络,预测准确性优于BP神经网络。t检验结果揭示建立的GRNN模型是可信的。相关性验证表明,GRNN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在样本数据较少时也能很好的表达芳烃化合物对幼蛏急性毒性的非线性关系。利用GRNN模型预测未知芳烃化合物的实验结果,为芳烃化合物对幼蛏急性毒性关系的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杨胜龙邬旸于红霞王连生王翠华
关键词:芳烃化合物毒性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