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1490511)

作品数:5 被引量:62H指数:4
相关作者:李传哲刘少华翁白莎王刚严登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动态
  • 1篇地下水动态监...
  • 1篇样条插值
  • 1篇有效积温
  • 1篇玉米
  • 1篇蒸发
  • 1篇蒸发量
  • 1篇入渗
  • 1篇水分
  • 1篇水分变化
  • 1篇水文
  • 1篇水文响应
  • 1篇田间
  • 1篇田间试验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含水率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水分变化

机构

  • 5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河海大学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作者

  • 4篇李传哲
  • 2篇严登华
  • 2篇王刚
  • 2篇翁白莎
  • 2篇于福亮
  • 2篇刘少华
  • 2篇赵娜娜
  • 1篇蔡甲冰
  • 1篇刘钰
  • 1篇邢子强
  • 1篇王浩
  • 1篇刘文静
  • 1篇何立新

传媒

  • 2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多维线性插值方法的构建及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根据全国2010年607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量资料以及各站点平面分布与高程信息,构建了多维线性空间插值方法。在不同插值控制站点数目(n=4,8,12)情景下,分析了多维线性空间插值方法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样条插值和克里格插值法(球面模型和高斯模型)在我国年降水量空间插值中的应用情况。对比发现,不同的控制站点情境下,各种插值方法的插值结果差异显著,但随着控制站点数目的增加,各插值结果的差异性减小;多维线性插值方法在多种情景下都表现出较好的插值精度。
刘少华严登华王刚李传哲翁白莎
关键词:样条插值克里格插值年降水量
降水入渗及土壤水分变化对产流过程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4年
在概括和总结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研究概况的基础上,从初始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及水文模型中土壤水分数据的应用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土壤水分变化对降雨产流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对土壤水分变化及降水产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性研究是当前流域降水产流及水文模拟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而通过不同的试验观测和模拟方法来分析土壤水分的实时动态变化过程及对壤中流、优先流等产流的响应也是未来水文学研究的重点。
赵娜娜于福亮李传哲王浩
关键词:土壤水分水文响应
地下水动态监测时间优化被引量:4
2013年
为选择合理的监测时间做到以最少的投入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以河北省衡水市地下水动态监测为例,根据衡水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将地下水监测站井所在处划分为3个水文地质分区,选取6个代表性站点2003~2009年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观测方案优化地下水动态监测时间。结果表明,地质条件和年际变化对地下水变化规律影响不明显,地下水观测频次基本可忽略年际变化和地质条件的影响,在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在汛前、汛期、汛后选择正确的观测时间,一年3次的观测频次即可反映地下水位的基本变化趋势。
刘文静何立新李传哲马晓琳
关键词:地下水动态监测年际变化
夏玉米棵间蒸发的田间试验与模拟被引量:16
2012年
棵间蒸发是农田作物蒸散的主要组成部分,且属于无效耗水,减少棵间蒸发量对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和节约用水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微型蒸发器测定夏玉米的棵间蒸发量,并根据2a的田间实测数据对双作物系数模型SIMDual_Kc进行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将模型计算的棵间蒸发量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各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占作物蒸散发的比例。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应用于该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和作物耗水量的模拟计算,其模拟的棵间蒸发量与实测值之间相关性较高,误差较小,可用于实测数据缺失时数据的插补。降雨对夏玉米生育初期棵间蒸发量影响较大,整个生育期内夏玉米棵间蒸发占总腾发量的比例在37%~45%左右。
赵娜娜刘钰蔡甲冰于福亮李传哲
关键词:蒸发量微型蒸发器
近50a中国≥10℃有效积温时空演变被引量:30
2013年
根据全国583个气象站点近50 a(1961—2010年)日均气温资料,以ArcGIS为技术平台,采用反距离插值和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等方法,研究了我国≥10℃有效积温等值线中心和典型有效积温带面积的变化规律,以及≥10℃有效积温、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10℃有效积温的时空分布在1985年前后差异性显著。≥10℃有效积温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变化率在0~10℃.d.a-1,≥10℃典型有效积温带整体北移显著。≥10℃有效积温为0~3 400℃.d的区域面积显著减小,而≥10℃有效积温为3 400~8 000℃.d的区域面积明显增加,增速达2.0×104km2.a-1。1985年后我国≥10℃有效积温起始时间提前和持续时间增加的区域面积显著增加;有效积温的起始时间整体有所提前,提前幅度集中在0~4 d.(10a)-1;有效积温持续时间均有所增加,增加梯度集中在0~6 d.(10a)-1。
刘少华严登华翁白莎邢子强王刚
关键词:持续时间MANN-KENDALL检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