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A110100210)
-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3
- 相关作者:季进余夏云姜荷梅更多>>
-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现代性的政治--论夏济安左翼文学研究的意义被引量:3
- 2011年
- 本文从学术史和文本研究两个角度,重评了夏济安左翼文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尽管由于时间的因素,夏济安在研究材料和理论应用上有所欠缺,但是,他的研究对1950年代两岸重振"五四"精神和海外学界高彰"抒情传统"的思潮均做出了及时的回应,并进而对台湾地区的教育空间和文化场域产生影响。夏济安还着力发掘史诗时代自我表达的可能,探讨失败的辩证法,提出了美学、政治、自我的多重对话关系,对今天的研究极富启发意义。
- 余夏云
- 关键词:左翼文学夏济安
- 认知与建构——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被引量:3
- 2011年
- 本文抽样分析了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安敏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考察他们不同的学术背景、理论立场所形成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知,如何直接影响与决定了其文学史建构。这些认知与建构给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修正,呈现出众声喧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全新视景。
- 季进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
- 跨语际与跨文化的海外汉学研究——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对象被引量:5
- 2011年
- 本文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跨语际与跨文化论述为中心,探讨了该阐释模式可能带来的研究新机与局限,论证了20世纪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复杂纠葛不仅见证了西方文化霸权,也在某种意义上,消解、抵抗甚至利用这种霸权。它提示我们,当下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尤其是中西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必须要在全球化格局的背景中历史地谈论,承认文化的多元取向和文学立场的有机交叠。更重要的是,应在认清这种全球化的“众声喧哗”之后,寻觅各种文化与文学之间协商、对话的可能。
- 季进
- 关键词:跨语际实践跨文化交际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文学、历史与意识形态——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之一
- 2011年
-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繁复多端,本文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相关论著为入口.细看其如何拆解个中关系,梳理其下伏匿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无论是“传诗如史”,还是“以诗代史”,文学与历史、写实与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再引导我们关注其所能为和不能为,暗示书写与记忆的“暴力”如何不断地干扰我们的文字、思考,以至于为下一轮的记忆和建构、遗忘和拆解,预留了批评的空间。
- 余夏云姜荷梅
- 关键词:意识形态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回转与呈现——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瞥被引量:1
- 2011年
- 海外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与阐释蔚为大观,从最初的对经典作家的"祛魅"与"赋魅",到大量扎实的作家论式的研究,再到1990年以来的现代性视角与理论翻新,海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不断"回转",借由文本精读与问题意识的反复切入,不断阐释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独到价值与意蕴,呈现出众声喧哗的中国现代文学景观。"回转"的意义不在于"对抗",而在于"还原",通过多重回转,最终还原呈现出多面而丰富的中国现代文学景观,也使得文学史的书写不断地趋于丰富和细密。回转与呈现,成为我们叙述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有效框架。
- 季进
- 关键词:回转中国现代文学
-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觉文化新面向被引量:1
- 2011年
-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视觉文化研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图像研究,二是电影研究。它们共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文本世界,对过去的文字写作,起到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作用。本文系统地梳理英语世界(主要是北美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的视觉研究成果,指出这些研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表面信息介绍,而进入到对其深层话语结构的解析之中,型塑了"作为历史资料"、"作为艺术"、"作为思想/文化史视角"的多重议题。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此类讨论很容易走向"泛文字"化,其视像特征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很难被单独把握,更遑论实践所谓的"图文并茂"和"左图右史"。
- 余夏云
- 关键词: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视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