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04KJB320127)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杨建平徐峰姚明成浩张艳兵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炎症
  • 2篇直肠
  • 2篇直肠扩张
  • 2篇痛阈
  • 2篇内注射
  • 2篇鞘内
  • 2篇鞘内注射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蛛网膜下腔注...
  • 2篇注射
  • 2篇网膜
  • 2篇膜下
  • 2篇结直肠
  • 2篇结直肠扩张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胶质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 1篇炎症痛

机构

  • 5篇苏州大学

作者

  • 5篇杨建平
  • 2篇徐峰
  • 1篇王丽娜
  • 1篇金晓红
  • 1篇侯永恒
  • 1篇张艳兵
  • 1篇郑文泽
  • 1篇成浩
  • 1篇姚明

传媒

  • 3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丙戊茶碱预处理削弱大鼠关节炎痛觉过敏的脊髓机制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研究预先鞘内注射丙戊茶碱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热痛觉过敏的影响及其作用是否与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相关。方法实验采用大鼠右后爪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CFA50μl致炎模型。①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n=8),生理盐水(normalsaline,NS)组:鞘内注射(intrathecal injection,it)NS10μl加皮下注射Ns50μl;模型组:NSit加皮下注射CFA;单用丙戊茶碱组:10μg/10μl丙戊茶碱it加皮下注射NS;丙戊茶碱治疗组,分别为P2.5、P5、P10组:2.5μg/10μl、5μg/10μl及10μg/10μl丙戊茶碱it加皮下注射CFA。热辐射法测定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②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n=5),随机取3组鞘内预先注射生理盐水10μl,30min后注射CFA50μl,并分别于注射CFA5h、3d、7d麻醉;余大鼠预先注射丙戊茶碱(10μg/10μl,it),每天1次,30min后注射CFA50μl制成炎症模型,分别于注射CFA后5h、3d、7d麻醉;灌注,取材,免疫组化分析在炎症的不同阶段,大鼠炎症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表达。结果①模型组大鼠注射侧d2热缩足反射潜伏期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明显缩短(P〈0.01),鞘内注射丙戊茶碱(5和10μg/10μl组)5h后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有效作用时间为d1-d7;2.5μg/10μl组药物有效作用时间为d1~d2;注射对侧肢体大鼠行为学在实验观察期间没有明显变化;②模型组大鼠注射侧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明显,积分光密度值增加(P〈0.01)。鞘内注射丙戊茶碱(10μg/10μl组)5h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看到GFAP染色变浅,星形胶质细胞分支缩短,积分光密度值下降(P〈0.01)。结论预先鞘内注射丙戊茶碱可提高大鼠热反射缩足潜伏期,可能通过抑制脊髓部位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发挥抗伤害性作用。
张艳兵王丽娜成浩姚明侯永恒杨建平
关键词:丙戊茶碱星形胶质细胞热痛觉过敏
鞘内注射纳洛酮对小剂量丙泊酚抗内脏伤害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丙泊酚内脏痛镇痛机制是否与脊髓阿片受体有关.方法56只成年雄性SD大鼠蛛网膜下腔埋入导管后随机均分为8组,分别鞘内预注生理盐水(NS)或纳洛酮2 μg/只、4μg/只或8 μg/只,再腹腔注射NS或丙泊酚10mg/kg,随后采用结直肠扩张的内脏痛实验动物模型,以腹壁明显收缩变平的最小扩张压力值作为内脏痛反应(VMR)阈值,观察大鼠60 min内内脏痛阈的变化.结果单纯腹腔注射小剂量丙泊酚后,5~25 min内大鼠内脏痛阈显著升高(P<0.01),10 min达高峰(%MPE=37.2%);单纯鞘内预注不同剂量纳洛酮大鼠内脏痛阈无明显变化(P>0.05);先鞘内预注不同剂量纳洛酮再腹腔注射丙泊酚后,丙泊酚所致抗内脏伤害作用被不同程度的减弱.结论(1)小剂量丙泊酚对内脏伤害刺激具有抑制作用;(2)纳洛酮剂量依赖、时间依赖地拮抗丙泊酚的抗内脏伤害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脊髓阿片受体有关.
金晓红杨建平
关键词:纳洛酮丙泊酚阿片受体内脏痛鞘内注射结直肠扩张
大鼠鞘内注射AP5的抗内脏伤害作用
2005年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2氨基5磷酰基戊酸酯(AP5)对大鼠结直肠扩张(CRD)诱发的内脏伤害性刺激的影响及剂量关系。方法利用大鼠CRD模型诱导的内脏伤害性刺激,经鞘内引入药物,观察对腹壁撤回反射(AWR)达到3级时痛阈的影响。结果AP5剂量依赖地抑制CRD诱导的内脏伤害性刺激,并有时间作用特点。结论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AP5可以抑制CRD诱导的内脏伤害性刺激,NMDA受体在内脏伤害性刺激脊髓水平的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郑文泽杨建平
关键词:NMDA受体结直肠扩张抗伤害作用
蛛网膜下腔注入艾芬地尔对大鼠炎症痛阈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2B亚型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艾芬地尔对大鼠炎症两个时相痛阈的影响。方法分别对大鼠进行蛛网膜下腔置管,1周后,取无活动和感觉障碍大鼠随机分为4组,为正常对照(N)组、模型(M)组、氯胺酮(K)组、艾芬地尔(I)组。N组大鼠右侧后脚掌注入生理盐水100μl,其它各组分别右侧后脚掌注入相同容量2%角叉菜胶(carrageenan)致炎。各组在致炎后3 h,蛛网膜下腔注射相应容量药物,N组和M组大鼠分别注入生理盐水,致炎后3、15h观察其机械痛阈值和热辐射潜伏期。结果M组两个时相上痛阈值明显降低;氯胺酮在早期时相镇痛作用较弱,而在第二时相上镇痛作用较强(P<0.05);艾芬地尔在两个时相都能够产生较强镇痛作用(P<0.05);这两种药物都有提高正常大鼠痛阈值作用(P<0.05)。结论氯胺酮、艾芬地尔都有镇痛作用,但是其起效时间及作用机制可能不同。对炎症性疼痛,蛛网膜下腔用ifenprodil可以有比氯胺酮更好的镇痛效果。
徐峰杨建平
关键词:炎症痛氯胺酮艾芬地尔
蛛网膜下腔注入辣椒素对大鼠炎症痛阈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对致炎大鼠疼痛的影响。方法分别对大鼠置管,一星期后保留没有功能障碍大鼠16只,分为溶媒组、辣椒素组,每组8只,溶媒组注入溶媒,辣椒素组注入0.25%辣椒素,分别于注入后第4、7天观察Von Frey值和热辐射潜伏期变化;在右脚掌注入100μl 2%角叉菜胶,于致炎后早期时相、晚期时相观察Von Frey值和热辐射潜伏期变化。并取脚掌部皮肤做HE染色。结果从两组痛阈值可以看出在置管前和置管后用药前,基础痛阈值没有显著变化,但是在使用辣椒素后第4天、第7天,和溶媒组相比,辣椒素组大鼠右脚痛阈值明显升高。致炎后,左右脚痛阈值也有明显变化,致炎右脚晚期时相痛阈值高于早期时相;和置管前痛阈值相比也有明显升高。辣椒素组脚掌部皮肤HE染色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结论大量使用辣椒素可以长时间提高大鼠痛阈值,对炎症刺激所引发的疼痛具有抑制作用。
徐峰杨建平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辣椒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