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MZ034)
-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4
- 相关作者:吴波魏建中姜又春田维民稂丽萍更多>>
- 相关机构:怀化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节会旅游与侗族民间节会的知识产权保护被引量:5
- 2013年
- 在节会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节会正在由民俗文化走向消费文化,大量的节事活动、节日民俗被包装成可出售的旅游商品。侗族因其特殊的物候与历史条件创造了大量民间节会,具有丰富的节会文化资源。一方面侗族节会旅游取得成功的品牌效用,另一方面侗族节会文化符号在商业开发中被大量盗用而丧失了"本真性"。对节会资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确认侗族节会标志性符号代表物、科学施用节会资源商标注册、科学确认节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客体,这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操作技术。
- 姜又春
- 关键词:知识产权
- 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现代启示被引量:4
- 2014年
- 侗族的传统古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萨"为中心的民间多神信仰、丰富多彩的民间大歌、以鼓楼和风雨桥为特色的建筑等方面。侗族的古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保习俗,体现了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大智慧。这种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侗族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的生态保护。探析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从更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来思考解决生态问题的办法具有重要启示。
- 魏建中吴波
- 关键词:侗族生态伦理
- 侗族民间信仰的生态伦理学解读被引量:3
- 2014年
-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体现在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崇拜等多个方面,蕴含着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并在现实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之中体现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意识和环保习俗。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侗族的民间宗教信仰是他们生态伦理观和环保习俗的内在动因,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生态和谐,这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启示意义。
- 魏建中姜又春
- 关键词:侗族信仰生态伦理学
- 论旅游开发对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传统节日面临着不断被弱化乃至消亡之威胁。旅游开发作为一种保护模式,其对传统节日之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在基本目标、价值取向上存在矛盾和冲突,旅游开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对传统节日之保护与传承造成消极影响。由此,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旅游开发与传统节日之保护和传承间的关系,使二者在双赢的基础上得以协同共存、持续发展。
- 吴波田维民
- 关键词:旅游开发传统节日
- 侗族民间节会功能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侗族传统节日是侗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维系和凝聚、规范与约束、推动与促进、传承与发展、调节与融洽五大功能。
- 吴波
- 关键词:侗族
- 侗族飞山神信仰及其生态旅游文化价值——以湖南靖州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飞山神信仰是侗族一大信仰,以唐末五代时期靖州地区"十峒首领"杨再思为原型,一直在湘黔桂渝鄂边区地带流传至今。在今天湖南靖州一带,每年都会举行多次盛大的祭祀飞山神的庙会活动。飞山神信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有着重要的生态旅游文化价值。
- 魏建中稂丽萍
- 关键词:生态旅游文化价值
- 民俗传承论被引量:17
- 2012年
- 传承是民俗文化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民俗在时空维度上呈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学术界广泛地使用"传承"一词,但对于其内涵、外延、内容与形式目前还比较模糊。文章明确地界定了传承的基本内涵,并从构成要素和传承方式两个维度阐释了民俗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民俗传承构成要素包括民俗传承的主体、民俗传承的客体和民俗传承"场"。民俗传承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从传承途径来看,分为口头传承、行为传承、心理传承和书面传承等;从传承主体的多寡来看,分为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从传承组织形态来看,分为血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等。
- 姜又春
- 关键词:传承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