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0BAK67B08)

作品数:10 被引量:147H指数:7
相关作者:唐剑波周文生傅强姚涵吴永兴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城市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网络
  • 2篇GIS
  • 1篇大遗址
  • 1篇地理数据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抽取
  • 1篇信息技术
  • 1篇信息系统
  • 1篇遗址
  • 1篇智能体
  • 1篇智能体模型
  • 1篇中华文明
  • 1篇中华文明探源
  • 1篇申遗
  • 1篇湿地
  • 1篇湿地系统
  • 1篇中文

机构

  • 10篇清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北京市规划委...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周文生
  • 4篇傅强
  • 4篇唐剑波
  • 3篇姚涵
  • 3篇毛锋
  • 3篇吴永兴
  • 1篇毛峰
  • 1篇柳泽
  • 1篇苏文松
  • 1篇林怀忠
  • 1篇许端清
  • 1篇宋军
  • 1篇杨丙丰
  • 1篇李强
  • 1篇李静

传媒

  • 3篇华中建筑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规划师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中国名城

年份

  • 1篇2015
  • 6篇2012
  • 4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从中文网页中抽取信息的综合方法
网页信息抽取旨在从网页中抽取出结构化信息,网页中不仅仅包含由自然语言构成的自由文本,同时也包含如表格、列表等半结构化文本.之前相关研究大多仅针对单种文本进行抽取,提出了一种同时从自由文本和半结构化文本中抽取信息的综合方法...
陈劲林怀忠陈方疏许端清
关键词:信息抽取自由文本半结构化文本
文献传递
大遗址分类及其地理数据编码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100处重要大遗址的保护工作。本工作基于大遗址保护数字化保护的具体需要,将大遗址进行分类,并将其与地理信息相关的数据进行编码,建立我国大遗址的地理数据编码标准,以期在大遗址保护中,对大遗址数据库建设和监测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
唐剑波周文生
关键词:大遗址地理数据
GIS与VR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中华文明探源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后,又一多学科相结合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该文介绍了GIS与VR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需求,围绕遗址、遗迹、遗物建立了时空数据模型;以二里头、陶寺为例,阐述了GIS技术与VR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遗址勘探、发掘、保护规划中的应用方法。该文的研究成果为文明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时空分析技术方法,是空间信息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应用的有益探索。
吴永兴毛锋姚涵
关键词:中华文明探源地理信息系统VR技术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评价方法探讨
2012年
为保护城市群生态环境、合理控制与引导城市群建设用地的发展,对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进行了研究,指出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的分析视角,并进一步提出在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分析与决策的技术框架。以期为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提供科学的方法。
傅强宋军王天青
关键词:城市群
基于智能体模型的青岛市林地生态格局评价与优化被引量:10
2012年
设计并在GIS平台上开发了基于智能体的生态格局评价模型,以青岛市及周边地区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地空间格局及生态网络保护框架对于物种生存与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现状相比,不同等级的生态网络框架对物种种群数量与物种迁移都有明显提升,且等级越高的生态网络框架提升作用越明显。然而仅仅依靠生态网络框架不足以使研究区域林地系统形成功能上的相互连通,因此,在分析研究区域现状土地利用格局基础上,提出与湿地系统结合,在胶州湾周围及大沽河干流地区增加林地的空间布局。通过模型模拟分析,发现优化后的林地空间格局结合生态网络框架能有效提升林地之间的物种扩散。基于模拟结果,为研究区林地生态格局构建提出如下建议:(1)保证现有的规模较大的林地不被破坏;(2)青岛市中部湿地系统可以作为新增林地的理想区域;(3)生态网络框架可作为青岛市建立城市组团间生态间隔的空间参考。
傅强毛锋王天青杨丙丰吴永兴李静
关键词:智能体模型
基于GIS的城市形态总体设计——以大庆市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以大庆市为例,基于土地价值决定城市形态的理论分析,先对影响大庆土地价值的模型因子进行选择与赋值,利用建立的GIS数据库以及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技术,得到现状城市形态与土地价值的对比情况,再根据城市理性增长原则,在分析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后的土地价值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景观结构和城市景观形象目标,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将城市形态总体设计通过GIS技术落实到每个街区,主要表现在城市密度分区、城市高度分区、城市容积率分区和城市高层建筑分布四个方面,并基于景观引导和生态安全,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做部分的调整与优化。
周文生苏文松毛峰
物联网与GIS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思考被引量:7
2011年
物联网的发展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分析了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的发展历程,指出物联网是实现"智慧地球"的关键。之后分析了"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G IS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基于物联网的G IS应用方法。最后对物联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给出了物联网在文博行业中应用的策略建议。
周文生李强唐剑波
关键词:物联网GIS文化遗产保护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被引量:54
2011年
资源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借鉴国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作为主要参考,结合一些新近发表的相关论著,对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经历了理论奠基与初步发展、理论规范性研究、转型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四个阶段,各阶段在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理论基础、研究重点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进而开展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在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范畴、城市特征、企业与城市关系,以及研究领域和研究传统、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联系与差异。最后提出应从完善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等方面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资源型城市特征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柳泽周文生姚涵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青岛市湿地生态网络评价与构建被引量:48
2012年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扩张不可避免,往往造成栖息地数量、面积、质量锐减、栖息地之间联系破碎等后果。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加剧了栖息地恶化过程。生态网络通过保护恢复重点栖息地及构建栖息地之间物质、信息及能量传播的连接廊道,在整体上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青岛市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处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汇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易遭受外力破坏,且难以恢复。选取青岛地区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在RS,GIS技术支持下,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法构建青岛市湿地生态网络,并利用关联长度指数、介数指数对网络的整体结构及斑块重要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路径成本阈值水平下,网络的连通性有很大差别;核心斑块中,胶州湾湿地、大沽河等具有较高重要程度;歇脚石斑块中,重要程度较高的斑块位于以胶州湾湿地为中心,以胶莱河、潍河河口,白马河、潮河河口及丁字湾为端点的连线上。在青岛市及周边地区划定"一心、二轴、一环"的湿地生态网络控制框架的策略,为青岛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城市发展空间选择提供科学方法与量化依据。
傅强宋军毛锋吴永兴姚涵唐剑波
关键词:生态网络湿地系统
生态网络在城市非建设用地评价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生态网络在非建设用地评价中具有划定非建设用地保护边界、评价非建设用地中生态类用地斑块、协调非建设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开发三大作用。针对当前非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研究提出基于生态网络对非建设用地进行评价,以缓解非建设用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矛盾,并以青岛市为例,提出了生态网络构建流程,基于该流程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网络等级;在市域层面分析现状建设用地对生态网络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以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为重点,划定非建设用地的各类边界,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导则。
傅强宋军王天青
关键词:生态网络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