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10zx7150)

作品数:10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袁洪权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选集
  • 3篇自序
  • 3篇文学
  • 2篇书店
  • 2篇文艺
  • 2篇开明
  • 2篇开明书店
  • 2篇角色
  • 2篇角色扮演
  • 1篇大学校园
  • 1篇新文化
  • 1篇新文化运动
  • 1篇新文学
  • 1篇演讲
  • 1篇演讲稿
  • 1篇遗产
  • 1篇英文
  • 1篇政治
  • 1篇人民
  • 1篇诗集

机构

  • 11篇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

  • 11篇袁洪权

传媒

  • 4篇现代中文学刊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郭沫若学刊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新文学史料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五四”的不同想象与思想分野——1948年“五四”文艺节中的茅盾和沈从文被引量:1
2015年
1948年5月,茅盾和沈从文同时写文章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仔细阅读中,我们发现:茅盾和沈从文这种评价是他们不同的"五四"想象。茅盾侧重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和五四的政治意义,显示出"毛文体""毛话语"对茅盾的潜在影响;沈从文侧重五四精神与文运的重建、五四学人与新北大人的思想探索,显示出作为思想者的沈从文的独特思考。两种不同的"五四"想象,导致他们的思想分野。1948年,是他们这种"五四"想象的最后展现。
袁洪权
胡适一九三○年十二月八日佚信及相关史实梳考被引量:1
2018年
最近笔者在翻阅《清华周刊》时,发现在“团体新闻”栏目中有一则关于胡适的史料,刊载于一九三〇年十二月二十日的第三十四卷第八期上。此则史料涉及胡适与清华大学校园学术团体清华政治学会的关系,内有胡适致清华政治学会的一封信,谈及他不能至学会演讲的便笺式信札。
袁洪权
关键词:史实大学校园史料政治
追本溯源的研究视野,切近语境的研究态度——评张向东著《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2012年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学的研究著述很多,但张向东的《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著作却能别开生面,从语言变革的角度深入挖掘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著作不仅体现出追本溯源的学术视野,切近语境的研究态度,而且在语言考察背后注重"文人事"的相互影响,在语言变革与文学发生探讨上深入挖掘其现代思想史意义。
袁洪权
关键词:追本溯源
胡适《思想革命》英文演讲稿发现之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胡适1926年的英文演讲稿《思想革命》及其中译文,在《胡适全集》、《胡适演讲集》、《胡适英文文存》、胡适传记年谱等文献资料失收甚至没有提及。从此文中译本可以判断:1926年前后的胡适思想已回到新文化运动所坚持的启蒙立场。这种思想转变,对重新梳理文化界的"二次思想革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此演讲中译本的"发现",也为胡适思想脉络的考察提供了直接的材料。
袁洪权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演讲稿
共和国文学中“组织”运作下的文学阅读——以《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1955年12月,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被共青年团中央以组织名义号召全国范围内的广大青年进行阅读。以组织的名义要求读者阅读一部作品,这在人民共和国文学阅读史上显得很奇特。"组织"成为文学阅读的运作者和实际操作者,这样的文学阅读,遮蔽了文学阅读本身的自由性。但组织阅读在"百花文学"潮流中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或许是组织者根本没有预料到的事情。
袁洪权
关键词:文学阅读
方之中与诗集《人底改造》的“批判”
2013年
方之中的军人身份,掩盖了他的作家身份。作为现代中国作家及编辑家,方之中显然被遗忘了。本文试图对方之中的情况做简单介绍,并结合他被批判的诗集《人底改造》进行分析。《人底改造》作为方之中共和国初期重要的文学创作,出版后却遭到《文艺报》的点名批评,这使带有军旅作家身份的方之中,最终停止了文学创作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十年代初期文艺界的"内部清理"。
袁洪权
关键词:文艺批判
开明版《丁玲选集》梳考被引量:3
2013年
1950年1月,新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开始编辑"新文学选集"丛书,内有《丁玲选集》,为健在作家之一册。这是五十年代初丁玲的"自选集",她严格按丛书的"编辑凡例"规定,对1942年以前的48篇短篇小说(实为46篇)作品进行严格"筛选",最终选定16篇短篇小说编辑成册,1951年7月由开明书店出版。由《〈丁玲选集〉·自序》的解读中,我们发现:丁玲对延安时期的文艺生活、人生经历,有欲说还休的"潜在话语"。这使《丁玲选集》的编选出现了复杂的个人感情。从入选篇目的梳理中,我们还发现:丁玲对延安时期(1941-1942年)有争议的小说文本《在医院中时》刻意回避。这与丁玲本人的"新文学"观念有密切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她编选《丁玲选集》背后的价值取向。
袁洪权
关键词:自序篇目
开明版《郭沫若选集》小议
1951年7月,"新文学选集"丛书之一种《郭沫若选集》,由开明书店正式出版,此后陆续被再版.郭沫若因其被政治定位,成为"新文学"作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政治价值的再确认。郭沫若亲自参与了《郭沫若选集》的编辑工作,其《自序》...
袁洪权
关键词:开明书店角色扮演
文献传递
开明版《郭沫若选集》梳考
1999年6月,洪子诚老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专门强调了"新文学选集"在50年代初期文艺书籍出版的重要性,他认为:继"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之后,"新文学选集"是国家通过出版机构建构起来的大型文艺书系,"也被处理为不同...
袁洪权
“文艺建设丛书”的命运与共和国初期文学的场域——以丁玲1952年致厂民信考释为中心被引量:1
2016年
12卷本《丁玲全集》收录了丁玲给厂民(严辰)的一封信,此信并没注明写作日期,全集编辑委员会判定写于1952年编排在4月8日之前,其实是有误的。根据信件中丁玲提及的日丹诺夫引文、丁玲赞同厂民对引文的"修改",丁玲正在参加检查商人小组工作等内容,结合1952年全国文艺宣传教育部门参与"三反"、"五反"运动的相关材料,我们可以确定:此信写于1952年1月22日之后、2月26日之前。信件涉及共和国初期的大型文艺丛书——"文艺建设丛书"——的终止,以及丁玲对文学书籍出版的"设想",对《人民文学》杂志的"批评",这为我们反观建国初期的文学场域提供了"直接材料"。
袁洪权
关键词:写作时间文学场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