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2AA2121493)

作品数:3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胡凝高蓓高茂盛袁潜华裴新梧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单季稻
  • 1篇野生
  • 1篇野生稻
  • 1篇生物量
  • 1篇适宜性
  • 1篇水稻
  • 1篇普通野生稻
  • 1篇最大熵
  • 1篇最大熵模型
  • 1篇物量
  • 1篇季稻
  • 1篇RUFIPO...
  • 1篇SATIVA
  • 1篇播种
  • 1篇播种期
  • 1篇RICE
  • 1篇ARCGIS
  • 1篇WILD
  • 1篇ORYZA

机构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陕西省农业遥...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海南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篇高茂盛
  • 2篇胡凝
  • 2篇高蓓
  • 1篇王丰
  • 1篇王志兴
  • 1篇柳武革
  • 1篇贾士荣
  • 1篇钱前
  • 1篇王旭静
  • 1篇姚克敏
  • 1篇董金芳
  • 1篇裴新梧
  • 1篇袁潜华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研究十年回顾被引量:20
2014年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随着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的快速发展,需要研究水稻转基因飘流可能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基因飘流及其数据是对转基因水稻进行科学评估和监管的重要参数。为此,从2002年开始组建了研究团队,对转基因水稻的基因飘流进行了为期10年的系统研究。取得的结果主要包括:(1)阐明了水稻基因飘流的基本规律,揭示了影响水稻基因飘流的生物学和气象学主控因子。沿水稻开花期的主流风向,采用长方形田间试验设计,分别在三亚、广州和杭州3个点2-3个生长季,研究了纯合转bar基因花粉供体L201或B2(姐妹系,抗除草剂Basta)向19个非转基因受体(包括不育系、常规稻品种、杂交稻F1和普通野生稻)在不同距离上的基因飘流率,明确了转基因向不育系的飘流率最高,向普通栽培稻品种的基因飘流率最低(相邻种植时小于1%或0.1%),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飘流率介于不育系和常规稻之间,向不育系的最大基因飘流率比向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要大1-3个数量级;基因飘流率随距离增加呈负指数曲线衰减,且存在急剧降低的"拐点","拐点"的距离与试验点水稻开花期的风速密切相关,广州和杭州为1-2 m,三亚约为5 m;采用圆形、以花粉供体为中心的田间试验设计,以异交结实率很高的不育系博A作受体,清晰地解析了风向与基因飘流率的数值关系,主流和次主流风向下游4个扇区的基因飘流事件累计达90%-96%,而逆风向和侧逆风向4个扇区仅为4%-10%。综上所述,水稻转基因飘流率与常规育成品种间的异交率(一般在1%以下)基本相同,在数量级上转基因并未增加新的风险。(2)建立了以气象资料为参数的水稻花粉扩散和基因飘流普适模型,计算和预测了中国南方稻区17省、市的最大基因飘流阈值距离(maximum threshold distances,MTDs)。受东
贾士荣袁潜华王丰姚克敏裴新梧胡凝王志兴王旭静柳武革钱前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RICESATIVAWILDRICE
水稻ORYZA2000模型在陕西省的适应性评价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陕西省城固县农气观测站的水稻田间观测数据,对ORYZA2000水稻模型进行参数校正与调试,分析和模拟水稻在陕西省南部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水稻各发育期均不同程度地提前;ORYZA2000模型模拟的水稻总生物质量、穗生物质量、茎生物质量和绿叶生物质量的模拟值和观测值相关性好,且随着播期推后,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陕南地区水稻产量、生育期、各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
高蓓胡凝高茂盛
关键词:生物量播种期
基于最大熵模型和ArcGIS的陕西省单季稻种植分布预测及适宜性被引量:8
2016年
依据陕西省4个定点单季稻农气观测站长期观测数据、87个单季稻地理分布数据和14个与单季稻生长有关的环境指标(8个气候指标、4个土壤指标和3个地形指标)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与最大熵模型(MaxEnt),建立陕西省单季稻种植适宜性分布模型,对单季稻在陕西省的种植分布和适宜性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单季稻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系数P≥0.69)面积为8 949.24km2;适宜种植区(0.38≤P〈0.69)面积为21 637.68km2;边缘适宜区(0.07≤P〈0.38)面积为73 351.66km2,不适宜区(P〈0.07)面积101 804.22km2,陕西省单季稻生长区域狭窄,对生态环境要求苛刻,其中适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陕南的河谷川道、关中盆地的渭河冲积平原区域,适宜区内土层肥沃、水土资源好,土壤pH为弱酸性到中性,地形平坦、海拔高度为230~800 m。ROC曲线的AUC=0.916,表明预测结果可信度高。影响陕西省单季稻种植分布的主要环境指标有≥10℃积温(贡献率28.97%)、年降水量(贡献率25.99%)、年平均气温(贡献率16.87%)、海拔(8.27%)、年日照时数(5.66%)和年湿润指数(4.12%),陕西省单季稻最适宜区环境参数为≥10℃积温4 865℃·d、年降水量762mm、年平均气温15℃、海拔436m、年日照时数1 573h和年湿润指数1.6。结果显示基于最大熵模型与ArcGIS构建的种植适宜性分布模型可以准确地对陕西单季稻的种植适宜性做出科学综合评价。
高蓓高茂盛董金芳
关键词:单季稻ARCGI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