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092)

作品数:10 被引量:166H指数:7
相关作者:叶超蔡运龙柴彦威赵媛郭志威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地理
  • 3篇地理学
  • 3篇人文地理
  • 3篇人文地理学
  • 3篇理学
  • 2篇大卫·哈维
  • 1篇大学城
  • 1篇典范
  • 1篇学术转型
  • 1篇野外考察
  • 1篇中国人
  • 1篇中国人文地理...
  • 1篇人文
  • 1篇认识论
  • 1篇尚意
  • 1篇社会过程
  • 1篇俗化
  • 1篇通俗
  • 1篇通俗化
  • 1篇区域地理

机构

  • 9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作者

  • 9篇叶超
  • 2篇蔡运龙
  • 1篇陈睿山
  • 1篇赵媛
  • 1篇郭志威

传媒

  • 3篇人文地理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国际城市规划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地理学思想变革的案例剖析:哈维的学术转型被引量:31
2012年
大卫·哈维的学术转型是当代西方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地理学思想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聚焦于哈维空间观的转型,通过解析哈维学术转型的代表论著,认为哈维关于空间的认识论立场主要经历了以实证主义相对空间观为主的"多维"空间观、"社会过程—空间形式"统一体、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空间体系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基本对应于他作为实证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的历史。导致哈维学术转型的原因主要是剧变的社会政治环境、其个人禀赋和志趣、工作环境、地理学学科发展状况等。哈维的学术转型对中国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启示我们正确对待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直面现实社会重大问题,洞察其深层次原因并建树理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叶超蔡运龙
关键词:大卫·哈维认识论
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由来被引量:33
2012年
空间问题和"空间的生产"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持续研究的重点之一。社会空间辩证法是"空间的生产"理论的主要方法论。它产生于两重批判的基础之上:一是对传统容器空间观的批判,另一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忽视空间要素及其作用的批判。社会空间辩证法概念系通过列斐伏尔的奠基,哈维等人的发扬,最后由索加正式予以提出。
叶超
马克思主义与城市问题结合研究的典范——大卫·哈维的《资本的城市化》述评被引量:27
2011年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是影响二战后西方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重要流派,大卫·哈维是其代表人物。在《资本的城市化》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城市(化)问题,演绎出城市空间组织和结构是资本生产的需要和产物的总结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城市化是资本集聚和阶级斗争矛盾作用的过程的实质,并将其延伸到对整个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批判和分析,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该学派理论对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城市问题之间联系的我国学界尤具借鉴价值。
叶超
关键词:资本城市化大卫·哈维
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元论的演变及其透析被引量:18
2012年
地理学是一门追求普适性的学科,还是强调其独特性,这个"普适"与"例外"的问题曾引起地理学史上最大的方法论争论。它反映出系统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的二元论。系统地理学家强调地理学追求一般法则,区域学派则认为研究独特的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这种二元论争论在古希腊时代就初见端倪,"舍费尔—哈特向之争"则使其达到顶点。对争论的历史根源和发展演变的分析表明:虽然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和舍费尔都至少在形式上反对只强调系统和区域中的一个而忽视另一个的做法,但是他们的兴趣、价值观导致的偏好和地理学史观的重大分歧,使他们最终对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倾向不一样。20世纪80年代的"哈特—格里奇之争"只是这种二元论的一个余波。其后,多元主义方法论的兴起使得这种二元论争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后现代地理学聚焦于"批判的区域研究",实质上仍是这种争论在新时代的变种。中国地理学界缺乏此种争论,原因可能在于"实用主义"的学术导向、学术环境、学术评价体制、折中调和的理论构建方式等。这不利于中国地理学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叶超蔡运龙
关键词:区域地理学系统地理学二元论
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几次重大转折被引量:49
2012年
理解空间思想的演变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思想史角度出发,可将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演变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康德从哲学角度第一次系统地界定地理学为专门的空间科学,抬升了地理学的学科地位。赫特纳—哈特向承袭康德的空间观,将空间科学的抽象规定与方志传统的实际历史结合,把地理学研究对象归约为区域。其后,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想出现了四次重大转向,分别是空间几何学、人文空间性、激进的空间、空间的生产;它们体现了人文地理学与数学、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的紧密关联与交叉。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现代空间思想某种程度上契合康德空间观,但在哲学理念和侧重点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不同空间认识论都有其价值,价值大小也难以评估,所以人文地理学学科地位与身份问题的争论已趋于淡化,这提示了人文地理空间研究可采取多重面向。哲学和其他学科在为人文地理提供依据和工具,使得人文地理学身份陷入迷离的同时也为其增添了活力和魅力,这是人文地理学面临的最大机遇与挑战。
叶超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
从象征到现实:大学城的空间生产被引量:4
2013年
近年来中国大学城的广泛建设,使其成为城市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大学城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同时反映出诸多时空交错的问题。从历史来看,大学本身被视为一种时空隐喻,现今的大学正如巨型大都市。中国大学城形成和发展与空间问题密切相关,很有必要从空间的生产视角进行研究,但国内相关成果很少。本文选择高校密集的南京仙林大学城这一典型案例,将空间的生产理论应用于大学城问题分析,发现大学城发展伴生着多种时空矛盾和社会分化。大学城的空间生产折射出中国大学发展中文化缺失的严重问题。
叶超郭志威陈睿山
关键词:大学城
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被引量:11
2014年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学界和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但中国地理学界对其认识还非常欠缺,相关研究更是迟滞。针对目前常见的对段义孚的研究是否属于地理学以及如何把握和推广等问题,本文进行了回应和解释,并探讨了段义孚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一面镜子,段义孚不但具有开创精神,而且40多年的坚持更是令人敬佩;广泛取材于历史、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经验的方法,流畅生动的文风值得学习和推广;对其的专门研究应当得到鼓励;其理论不但具有较大普适性,而且是治疗人文素养和精神欠缺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一剂良药。
叶超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
新文化地理及其通俗化路径被引量:6
2014年
新文化地理探询文化地理现象的多重意义,侧重于理论和哲学思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新文化地理相关的问题不断涌现。新文化地理理论往往抽象晦涩,使得中国文化地理研究和教学中新文化地理内容偏少,因而新文化地理的通俗化变得尤为重要。该文紧扣文化的核心词汇价值观,将之与空间、景观、地方、环境等地理概念紧密联系,通过典型案例剖析社会问题,引导研究者逐渐入门并产生兴趣。
叶超赵媛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案例法
人文地理学野外考察的指南,方法论与方法结合研究的探索——评周尚意主编的《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被引量:2
2010年
野外考察是地理学的优良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方法论与野外方法的关系。周尚意教授主编的《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一书,系统、详细地介绍了野外方法及其案例,而且在方法论与野外方法结合研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由此延伸思考可得:方法与方法论研究是辩证互动的关系,由于方法论涉及学科实践,所以野外考察需要方法论的指导。作为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人文地理学(野外)著作应该达到"四有":有趣、有用、有力、有美。
叶超
关键词:方法论人文地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