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011040)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冯雪亮郁昕亓卿燕葛向红张永涛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医科大学山西省眼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晶状体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酶体
  • 1篇蛋白酶体抑制...
  • 1篇断层扫描
  • 1篇眼眶
  • 1篇眼眶骨
  • 1篇眼眶骨折
  • 1篇抑制剂
  • 1篇增生
  • 1篇制剂
  • 1篇三维重建
  • 1篇上皮
  • 1篇上皮-间充质...
  • 1篇上皮细胞
  • 1篇青光
  • 1篇青光眼
  • 1篇细胞
  • 1篇细胞生长

机构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眼科医...

作者

  • 3篇冯雪亮
  • 1篇郁昕
  • 1篇张永涛
  • 1篇雷在枝
  • 1篇李冰
  • 1篇葛向红
  • 1篇亓卿燕

传媒

  • 2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层医院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体会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基层医院行白内障品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例(18眼)。男6例(6眼),女9例(12眼)。年龄55~75岁,平均(65.53±6.38)岁。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眼压的变化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眼压:术前眼压平均为(24.1±4.4)mmHg,术后眼压平均为(12.6±2.7)mmHg(1mmHg=0.133kPa)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并发症有:角膜水肿、虹膜炎症反应和视觉紊乱。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解除瞳孑L阻滞、控制眼压、提高视力,临床疗效佳,并发症少且容易处理,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乔乾库范玉平冯雪亮郁昕李国斌
关键词:青光眼闭角型急性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晶状体
MG132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移行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抑制作用
2014年
背景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移行和分化,研究发现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抑制牛LECs的增生,但对人LECs的生物学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 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体外培养的人LECs增生、移行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抑制作用.方法 收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囊膜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取第2代或第3代LECs进行常规消化,调整细胞密度至5×105个/ml,以200 μl/孔接种至96孔板常规培养24 h,分别加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MG132或MG132+FGF-2,以基础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培养24 h后用MTT法测定吸光度(A490)值,计算LECs的增生率.在移行能力测定中,应用传代的人LECs分别加入FGF-2、MG132或MG132+FGF-2,以基础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用无菌棉棒在细胞层中划出细胞裸露区,继续培养24 h,计数移行至裸露区的细胞,评估细胞移行率.在传代的人LECs培养液中分别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MG132或MG132+TGF-β2,以基础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培养24 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质中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 结果 对照组、FGF-2组、MG132组和MG132+FGF-2组的LECs增生值(A490)分别为0.582±0.020、0.723 ±0.010、0.434±0.011和0.465±0.00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482,P<0.01),FGF-2组LECs增生值明显高于对照组,MG132组和MG132+FGF-2组的LECs增生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GF-2组、MG132组和MG132+FGF-2组LECs移行数目分别为8.67±1.08、11.58±1.59、2.67±0.09和2.75±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01,P<0.01),其中FGF-2组LECs的移行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而MG132组和MG132+FGF-2组LECs移行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冯雪亮雷在枝李冰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上皮-间充质转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在眶缘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三维重建在眼眶眶缘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3月本院经cT检查确诊的433例(457只眼)眶缘骨折,所有病例均行横断二维cT扫描(层厚2.5mm),并行三维重建(3D)。结果CT三维重建能够清楚显示眼眶立体解剖结构,能准确显示眶周各结构空间关系,对眶缘的线样骨折能清晰显示骨折线形态,同时能够全面立体直观地显示多发、粉碎性骨折游离骨片的大小、形态及断端移位情况。结论二维cT诊断眶壁骨折好于三维重建,CT三维重建诊断眶缘骨折其空间显示好于二维CT,为临床手术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张永涛葛向红亓卿燕冯雪亮
关键词:眼眶骨折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摄影术三维重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