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43402)

作品数:11 被引量:289H指数:8
相关作者:刘东生蔡炳贵秦小光吴金水顾兆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气候
  • 3篇季风
  • 2篇东亚季风
  • 2篇东亚季风区
  • 2篇同位素
  • 2篇湍流
  • 2篇湍流特征
  • 2篇气候变化
  • 2篇粒度
  • 2篇环流
  • 2篇黄土
  • 2篇黄土高原
  • 2篇季风区
  • 2篇风区
  • 1篇第三纪
  • 1篇氧化钠
  • 1篇植被
  • 1篇植物
  • 1篇沙丘岩
  • 1篇盛冰期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7篇刘东生
  • 5篇秦小光
  • 5篇蔡炳贵
  • 3篇吴金水
  • 2篇王国安
  • 2篇顾兆炎
  • 2篇李孝泽
  • 2篇周卫建
  • 1篇安芷生
  • 1篇许冰
  • 1篇杨石岭
  • 1篇董光荣
  • 1篇孙继敏
  • 1篇肖应凯
  • 1篇韩家懋
  • 1篇彭子成
  • 1篇金炯
  • 1篇丁仲礼
  • 1篇李小强
  • 1篇郑洪波

传媒

  • 4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沙漠
  • 1篇分析化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Acta B...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1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漠/黄土过渡带13kaBP以来季风演化的古植被记录被引量:52
2000年
利用花粉分析结果并结合有机碳δ13 C及高精度14 C测年等资料 ,阐明沙漠 /黄土过渡区 1 3kaBP以来古植被记录的季风气候事件。古植被经历了荒漠草原_干草原_半荒漠_湿润草原_荒漠_疏林草原_荒漠草原_草原_荒漠草原 9个阶段。冰后期的半荒漠_湿润草原_荒漠对应于其中冷干_凉湿_冷干的YoungerDryas事件 ,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以及 4.5~ 3.
李小强周卫建安芷生董光荣
关键词:古植被季风演化气候事件
土壤温室气体昼夜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7
2005年
通过对北京东灵山草地和桦树林土壤气体CO2,N2O和CH4浓度及其排放通量的昼夜连续观测,探讨了生长季节草地和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昼夜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土壤CO2排放通量昼高夜低,N2O排放通量有明显小时尺度波动,但昼夜变化不突出;土壤CO2和N2O浓度昼夜变化不明显,且与排放通量波动不一致;土壤是大气CH4的一个汇,相对厌氧的环境可能有利于土壤吸收CH4。2)无雨时气温昼夜变化通过影响土壤表层的气体扩散和CO2产生过程,来影响土壤CO2和N2O的地表排放通量,而对土壤10cm以下CO2和N2O的产生影响不大。小时尺度的土壤CO2和N2O浓度波动则可能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或机制。3)降雨时土壤渗水引起的土壤空气对流取代气体浓度扩散成为土壤与大气空气交换的主要方式,导致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同步波动。降雨渗水较多时,较多的溶解氧随着雨水进入土壤内,会促进土壤CO2的生成和抑制N2O的产生。4)土壤CO2与N2O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出土壤CO2和N2O有相对稳定的产率比。土壤有效碳可能是造成土壤CO2与N2O浓度正相关的主要原因,土壤空气的氧分压则可能是造成土壤CO2和N2O浓度波动不一致的重要因素。
秦小光蔡炳贵吴金水王国安刘东生
关键词:环境影响因素
从青藏高原南北两个磨拉石剖面的对比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被引量:17
2001年
通过对昆仑山北麓的叶城剖面的实测及其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SuraiKhola剖面的对比分析表明 ,约 10MaBP以来 ,青藏高原以持续性隆升为主 ,划分高原整体隆升阶段的有效时间尺度下限是 1Ma ,高原隆升过程可划分为三大阶段 :10 0~ 6 0MaBP ,高原整体缓慢隆升 ;6 0~ 2 5MaBP为过渡性隆升阶段 ;2 \^5MaBP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升。高原整体隆升高度可能于 4 6MaBP超过海拔 2 0 0 0m ,2 5MaBP超过海拔 30 0 0m。
李孝泽董光荣陈惠中郑洪波靳鹤龄金炯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磨拉石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末次盛冰期以来的C3/C4植物相对丰度的控制被引量:55
2003年
大气CO_2浓度以及气候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区域性C_3/C_4植物的相对丰度,有机碳同位素能够有效反映土壤C_4植物的相对丰度(或相对生物产率)。对黄土高原中部和南部5个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黄土-土壤序列有机碳同位素分析获得:(1)从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黄土高原 C_4丰度相对增加约40%左右;(2)无论是末次盛冰期还是全新世,C_4植物在空间上都具有从西北至东南增加的趋势。进一步对黄土高原以及内蒙古全新世土壤ζ^(13)C_(org)最大稳定值与现代气候统计分析表明,黄土高原C_4植物相对丰度与温度成正相关,与降水成负相关,与4月温度和降水的这种关系更加密切。这些结果揭示:(1)温度是导致全新世C_4植物丰度增加的最主要的区域性因素,而不是夏季风加强的结果,相反,夏季风加强,即降水量的增加只可能降低C_4植物冰期-间冰期增加的幅度,在温度基本不变时C_4植物丰度的降低才是夏季风增强的标志;(2)末次盛冰期失去适合C_4植物生长的温度时,无论是CO_2降低还是干旱程度的增加都不可能有效地驱使C_4植物增加,而全新世CO_2浓度的上升仅仅可能是全球升温的因素之一,似不是导致黄土高原C_4植物增加的直接因素。
顾兆炎刘强许冰韩家懋杨石岭丁仲礼刘东生
关键词:气候变化黄土高原末次盛冰期C3植物C4植物全新世
放射性碳测年国际比对活动的初步结果被引量:8
2003年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14C实验室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加了第四届放射性碳测年国际比对活动(FIRI),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初步分析了本届比对活动的测年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14C测年方法对测年结果无明显的影响,不同现代碳标准的选择对大部分样品的测年结果有较明显的影响,而采用不同的本底物质仅对老年龄样品的定年有显著影响;加速器质谱测年法在各种14C测年方法中最准确、精度最高,正逐渐成为国际14C测年方法的主流。
卢雪峰周卫建
关键词:同位素年代学
Comparison of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tiary 'red clay' and Pleistocene loess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implications for origin and sources of the 'red clay'
The origin of the Tertiary ’red clay’ underlying the Pleistocene loess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remains co...
S.L.YANG and Z.L.D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P.R.China
关键词:KURTOSISSKEWNESS
文献传递
全新世时期北京—张家口地区与黄土高原地区风成系统的差异被引量:26
2004年
近年来 ,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对北京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地质记录上分析研究北京—张家口地区沙尘暴的粉尘来源对确定重点治理区、改善北京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具有积极意义。黄土是地质时期沙尘暴形成的风成沉积物 ,其粒径分布蕴含了粉尘搬运过程中的大气环境信息 ,本文利用黄土 -古土壤沉积的粒径分布特征 ,分析了北京—张家口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风成系统的差异 ,并根据粉尘动力学原理 ,结合遥感信息揭示的地面风蚀痕迹 ,探讨了北京—张家口地区黄土粉尘的主要来源 ,指出北京—张家口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分属不同的风成系统 ,有不同的粉尘源区和不同的大气动力条件。北京—张家口地区大气动力强度大 ,粉尘源区近 ,粉尘主要来自阴山以北的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方向 ,与浑善达克沙地关系不大 。
秦小光吴金水蔡炳贵顾兆炎刘东生
中国东北黑土地的荒漠化危机被引量:57
2001年
中国东部在全新世气候时为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并广泛发育了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黑土层,但这层黑土层之下,即为厚层的沙层,从而构成了上述地区潜在荒漠化的沙源。上述地质特点注定了东部的黑土地地区,并非宜农区,而应当为载畜量有限的牧业区。但是,历史时期,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以后及民国时期,东部的黑土地被大量放垦,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加剧。建国后的“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错误理论指导下,东部的草原地区再次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垦荒种地,及至现在,很多地区仍在进行大面积的垦荒。长期的垦荒,已经使东北的黑土地在风力的吹扬下,被剥蚀殆尽,其下的厚层第四纪沙源活化,从而使东北黑土地地区成为中国目前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事实上,东北草原地区的自然条件良好,水分充沛,只要政府采取措施,当地的植被是比较容易恢复的,也是治理荒漠化最为经济和现实的地区,这是干旱的西北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倘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中国东北的黑土地地区将沦为第2个西北。
孙继敏刘东生
关键词:黑土地农垦荒漠化气候变化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东亚季风区大气湍流特征被引量:17
2003年
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 ,与全新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为了深入分析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时期的大气环境特征 ,本文利用黄土粒度的多组分特征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 ,指出其动力学原因是粉尘在搬运过程中风力、湍流和颗粒重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分选结果 ;黄土 -古土壤粒度分布中的粗、中粒组分中值粒径近似反映了源区起尘时和沉降区降尘时近地表大气湍流强度的变化。对渭南地区黄土剖面的分析发现 ,末次冰期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以来在中国黄土区存在大致以 4千年为周期交替出现的强湍流期与弱湍流期 ,强湍流期对应于降温事件 ,如Heinrich事件 ,并存在着 3种源区环境控制的不同大气湍流类型 ;在深海氧同位素第 3阶段粉尘源区和沉降区都存在两种不同大气环境类型在时间上的频繁同步交替 ,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波动特点 ,与末次冰盛期的大气环流模式可能相似 ,而与全新世不同 ;同时在该时期的强湍流降温期源区进退较明显、沉降区环境稳定 ,而弱湍流期源区较稳定、沉降区大气环境变化较大。
秦小光蔡炳贵刘东生
关键词:黄土粒度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东亚季风区大气湍流特征
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是末次冰期中的一段特殊时期,与全新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为了深入分析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时期的大气环境特征,本文利用黄土粒度的多组分特征,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指出其动力学原因是粉尘在搬运过程中风力、湍流和...
秦小光蔡炳贵刘东生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