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732005)

作品数:30 被引量:836H指数:14
相关作者:吴冲龙李思田毛小平汪集旸李绍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6篇盆地
  • 15篇油气
  • 9篇运移
  • 7篇油气运移
  • 7篇成藏
  • 6篇流体
  • 6篇海盆
  • 6篇海盆地
  • 5篇油气成藏
  • 5篇莺歌海
  • 5篇莺歌海盆地
  • 4篇油气系统
  • 4篇气系统
  • 3篇源岩
  • 3篇系统动力学
  • 3篇超压
  • 2篇底辟
  • 2篇地层
  • 2篇地层格架
  • 2篇动力学建模

机构

  • 17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4篇中国海洋石油...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地...
  • 2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华东地质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科罗拉多大学

作者

  • 9篇吴冲龙
  • 7篇毛小平
  • 7篇李思田
  • 6篇汪集旸
  • 4篇田宜平
  • 4篇李绍虎
  • 3篇殷秀兰
  • 3篇张健
  • 3篇熊亮萍
  • 3篇王燮培
  • 3篇刘海滨
  • 3篇刘刚
  • 2篇李星
  • 2篇何光玉
  • 2篇杨甲明
  • 2篇许鹤华
  • 2篇吴景富
  • 2篇程本合
  • 1篇王华
  • 1篇王砚庆

传媒

  • 5篇地球科学(中...
  • 4篇石油实验地质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质力学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8篇2001
  • 18篇2000
  • 2篇1999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被引量:21
2001年
盆地演化、油气系统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充满了混沌与非线性特征 ,单纯使用传统的地下流体动力学方程 ,无法实现油气运聚的模拟和评价。作者探讨了将传统动力学模拟与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结合起来的的途径与方法 ,即在三维构造 地层体的动态模拟基础上 ,采用单元体模型使非均质的复杂通道体系转化为有限个简单均质体后 ,再利用传统动力学模拟来对相态和驱动力求解 ,然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来解决单元体之间的油气运移方向、运移速率和运移量等问题。利用所编制的软件对珠三凹陷的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进行了动态模拟 ,有效地揭示油气运聚的复杂机理和过程。
吴冲龙刘海滨毛小平李绍虎王燮培吴景富何大为张云飞潘明太
关键词:盆地演化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油气聚集人工神经网络系统
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扩张过程和动力学背景被引量:134
2000年
西太平洋集中发育了全球 75%的边缘海盆地 ,这些盆地形成于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晚中新世—第四纪 3个边缘海扩张幕。文中介绍了边缘海盆地的基本特征和发育模式 ,详细讨论了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盆地周缘板块构造时空格架及其对边缘海盆地形成、演化和关闭过程的控制作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俯冲带的后退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以及澳洲与印度尼西亚的碰撞是边缘海盆地的 3个重要的区域性控制因素。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所形成的向东和东南的地幔流可能推动了东亚大陆东侧和南侧俯冲带的后退 ,并引发弧后扩张作用。同时 ,由这一碰撞引起的东亚大陆边缘NE或NNE向断裂的右旋走滑 ,进一步影响和控制了边缘海盆地的几何学特征及演化。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碰撞阻碍了俯冲带的后退 ,导致了南海、Sulu海和Celebes海盆地的扩张终止。同时这一碰撞推动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运移 ,并使Bonin弧与中央日本碰撞 。
任建业李思田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热流体输导系统及其成因机制被引量:77
1999年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热流体输导系统以垂向断裂和裂隙系统为主 .根据断裂和裂隙系统形成机制及其赋存特征 ,划分为三种类型 ,即弥散型层内流体压裂、穿刺型断裂、拱张型断裂 .这些断裂和裂隙系统的发育不仅影响到盆地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变化 ,而且还影响到超压体系中烃类气体的运移 ,它构成烃类气体垂向输导的主要通道 .超压流体囊幕式突破使得这些断裂和裂隙系统呈幕式开启和封闭 ,从而构成了莺歌海盆地多源混合、多期运聚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
解习农李思田胡祥云董伟良张敏强
关键词:超压体系沉积盆地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部地热特征被引量:46
2000年
分析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实测大地热流值,表明:该区热流背景高,但地壳热流在地表热流中所占比例不超过35%.沿北部陆缘向南部中央海盆方向,大地热流逐渐升高,而地壳热流在大地热流中所占比例却逐渐衰减.研究认为,该区地表高热流背景与软流圈热物质上涌产生的高热异常有关。
张健汪集旸
关键词:南海北部大地热流构造热演化
铲状断层三维可视化建模及矢量剪切被引量:5
2006年
断层构形非相似性问题制约着三维可视化建模的发展,铲状断层表现得尤为典型。针对铲状断层非相似结构特征,提出构形相似性建模法,通过铲状断层剖面几何构形进行相似性转化,对铲状断层上、下盘单体进行属性编码赋值,确定单体空间拓扑关系,力求为地质、数学、计算机三方均可接受。采用三维Geo-View——三维可视化地学信息系统软件,基于铲状断层剖面资料建立铲状断层三维数据体,实现铲状断层三维地质体的矢量剪切,包括倾向、走向、水平向和斜向矢量剪切。该建模方法可以为其他三维可视化软件在解决断层建模方面提供借鉴,在岩土工程、盆地模拟、矿山地质等三维可视化应用领域有一定工程价值。
李绍虎吴冲龙田宜平毛小平李星
关键词:工程地质三维可视化
底辟区构造分析及热流体运移模拟——以莺歌海盆地DF1-1为例被引量:8
2000年
在DF11浅层所发现的与底辟有关的含气构造中 ,天然气的运聚、分布与底辟区的断裂系统和超压 (热 )流体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超压流体的活动不仅为油气的运聚提供了驱动力 ,而且其产生的断裂系统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输导路径。文中在分析底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 ,依据连续介质理论 ,采用有限元计算法 ,将固体应力场与流体压力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DF11底辟区流体的驱移作用进行模拟。结果显示 :底辟作用引起的应力场决定了底辟区油气沿主要断裂系走向运移的总趋势 ,以底辟体的两侧向其中心运移、自底辟体向上运移为主。热应力控制局部应力场状况及油气运移方向 ,并合理地解释了油气从温度较高的地区向周围温度较低的地区运移的事实 。
殷秀兰李思田杨计海
关键词:油气运移底辟构造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热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1年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热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热流与似海底反射层的关系 ;水合物稳定带的研究 ;水合物热物理参数的确定 ;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热状态 ;热导率的应用。
金春爽汪集旸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热流热导率似海底反射层
莺歌海盆地晚第三纪构造特征的三维泥料模拟实验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9
2001年
莺歌海盆地是发育在古红河断裂带之上的新生代盆地,晚第三纪的构造运动触发了盆地中热流体自超压封存箱向外大规模突破,使热流体及泥质的活动具有规律性成群成带的特征。本次实验基于相似理论,在对盆地的演化史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晚第三纪盆地构造应力场的三维泥料模拟,证实了红河断裂右旋走滑派生的拉分效应控制了莺歌海盆地晚第三纪的构造活动,而晚第三纪的构造活动又是雁列式断裂展布及底辟体分布的主导因素。
殷秀兰李思田马寅生王砚庆
关键词:莺歌海盆地晚第三纪构造应力场
论油气系统与油气系统动力学被引量:14
2000年
“油气系统”实际上就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 .这个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是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 .因此 ,它应当适合于整个油气地质单元序列 ,而不应当被局限于某一个层次的单元中 .“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 ,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考虑到油气成藏过程存在非线性特点 ,以及当前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模拟普遍存在的缺陷 ,尝试引进系统动力学的思路与方法 ,提出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并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 ,初步建立了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体系 .系统动力学模拟的结果可提供对盆地和凹陷进行资源预测、评价的依据 .
吴冲龙王燮培何光玉李绍虎毛小平杨甲明吴景富何大为潘明太
关键词:油气系统系统动力学油气成藏动力学
南海珠三坳陷油气系统分析被引量:3
2000年
通过详细的油气地质特征研究及油 (气 )源对比 ,确定了珠三坳陷的主力生、储、盖层。根据广义的油气系统概念和研究方法 ,结合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 ,对坳陷进行了油气系统研究。研究表明 ,在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 ,珠三坳陷中油气系统发育具有不同的特征 ,即早期 (渐新世晚期—早中新世 )只在文昌 A凹陷中发育一个石油系统 ,而到了晚期 (中中新世—上新世 )则在多个凹陷及凸起上发育多个油气系统。此外 ,对每个油气系统的特征及其中的油气运移规律和成藏特征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勘探建议。
何光玉吴景富刘海滨徐顺利
关键词: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油气成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