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1910)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张俊廷吴震郝淑煜王亮王科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徐州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入路
  • 3篇细胞
  • 3篇颅底
  • 3篇脊索
  • 3篇脊索瘤
  • 2篇颞下
  • 2篇细胞系
  • 2篇小脑
  • 2篇小脑幕
  • 2篇颅底脊索瘤
  • 2篇耳前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嗅沟脑膜瘤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畸形
  • 1篇岩骨
  • 1篇易感
  • 1篇易感性
  • 1篇硬膜

机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徐州医学院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作者

  • 7篇张俊廷
  • 6篇吴震
  • 5篇郝淑煜
  • 5篇王亮
  • 4篇王科
  • 3篇田凯兵
  • 3篇张力伟
  • 3篇李达
  • 2篇贾桂军
  • 2篇万虹
  • 2篇周辉
  • 2篇冯洁
  • 1篇陈学涛
  • 1篇历俊华

传媒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颅内外沟通性Rosai—Dorfman病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3年
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disease,RDD)是一种良陛自限性罕见病,以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病因不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RDD十分罕见。本文报告1例颅内外沟通性RDD,并进行文献复习。
王科吴震郝淑煜王亮张力伟张俊廷
关键词:文献复习沟通性颅内外窦组织细胞增生病因不明罕见病
脊索瘤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脊索瘤的基础研究提示络氨酸激酶信号通道等分子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及恶性转归,其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R)、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表皮生长因子(EGFR)、brachyury等分子的靶向治疗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针对脊索瘤潜在的靶向治疗靶点、细胞系和动物模型进行文献综述。
王科张俊廷
关键词:脊索瘤靶向治疗细胞系
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70.0%),近全切除10例(25.0%),大部分切除2例(5.0%)。40例病人随访3~15个月,术后6例发生动眼神经麻痹,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10例展神经麻痹病人中,完全恢复4例,不同程度恢复4例,未恢复2例;8例轻度面瘫病人中,完全恢复6例,未恢复2例;12例面部麻木加重病人中,术后恢复至术前水平6例,较术前加重6例;偏瘫2例和失语3例,6个月内恢复至术前水平。无脑脊液漏和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耳前颞下经岩骨经小脑幕硬膜下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肿瘤基底位于中、上斜坡的岩斜区脑膜瘤,术后脑神经功能障碍、肢体偏瘫、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低。
周辉吴震贾桂军王亮郝淑煜李达张力伟张俊廷
Galectin-3基因多态性与颅底脊索瘤易感性关联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Galectin-3基因多态性与颅底脊索瘤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运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5l例颅底脊索瘤患者和102例健康人的Galectin-3基因中rs4644、rs465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颅底脊索瘤患者与健康人之间Galectin-3基因中rs4644、rs4652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并根据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Galectin-3基因中rs4652位点基因型在颅底脊索瘤组和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按性别分层,在女性群体中,rs4652位点基因型在颅底脊索瘤组和对照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显性模型,CC/AC/AA,P=0.020;显性模型,CC+AC/AA,P=0.009),携带CC和AC基因型的群体患颅底脊索瘤的发病风险增加(OR=4.5;95%CI=1.365~14.833)。结论Galectin-3基因中rs4652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颅底脊索瘤发病风险相关联,在女性群体中,携带CC和AC基因型者患颅底脊索瘤的风险增高。
田凯兵王亮冯洁郝淑煜王科李达万虹吴震张俊廷
关键词:颅底脊索瘤GALECTIN-3基因多态性
建立人颅底脊索瘤细胞系HBC2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建立人脊索瘤细胞系,为今后深入开展脊索瘤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手术获得新鲜人脊索瘤组织标本,经机械法和反复贴壁法进行原代培养和细胞纯化,接种到DMEM/F-12的培养基中进行传代培养,稳定传代15代。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器特点,免疫组化S100、Galectin-3、Fascin-1、Brachyury染色检测脊索瘤特异性标准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吉姆萨染色体核型分析,裸鼠皮下注射验证细胞的成瘤性。结果相差显微镜下细胞内可见大量空泡状结构,电镜下胞质内为大量低电子密度的黏液空泡,免疫组化染色S100、Galectin-3、Fascin-1、Brachyury蛋白均呈阳性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百分率分别为G1期51.3%、S期23.6%、G2-M期25.0%、G2/G1≈2,染色体核心分析细胞为异倍体核型,细胞注入裸鼠皮下有肿瘤形成。结论成功建立脊索瘤细胞系HBC2,长期传代后仍能保持脊索瘤细胞特性。
王亮冯洁历俊华王科田凯兵陈学涛吴震万虹张俊廷
关键词:脊索瘤颅底细胞系染色体核型分析成瘤性
耳前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疗效及可行性探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耳前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s,C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位于中脑及脑桥上、中部的脑干CM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耳前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病变。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部分病例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定位病灶。结果术后MRI显示病灶均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1.7个月(6~18个月),随访期内MRI复查均未见病灶复发。结论耳前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位于中脑至脑桥上、中部的CM,且术后脑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肢体偏瘫等致残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不适用于病变主体位于脑桥下部及延髓的病灶。
周辉吴震贾桂军王亮郝淑煜李达张力伟张俊廷
关键词:血管畸形入路耳前颞下入路
嗅沟脑膜瘤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本文对嗅沟脑膜瘤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着重介绍了嗅沟脑膜瘤患者临床表现及肿瘤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预后几个方面。分析表明嗅沟脑膜瘤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以嗅觉障碍为主,后期肿瘤巨大可表现为头痛、癫痫、精神症状、视力障碍、Foster-Kennedy综合征等。可采取的手术入路众多,常用的有额下入路、翼点入路、眶上入路,近年来内镜技术也应用于嗅沟脑膜瘤的切除,各种手术入路均有其优点和缺点,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田凯兵郝淑煜吴震张俊廷
关键词:脑膜瘤手术入路颅底重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