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520132090)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2
相关作者:刘增光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意志
  • 1篇信念
  • 1篇意志
  • 1篇儒家
  • 1篇儒家思想
  • 1篇社会伦理
  • 1篇宋明理学
  • 1篇子贡
  • 1篇先秦儒家
  • 1篇理学
  • 1篇伦理
  • 1篇法律
  • 1篇法律关系
  • 1篇《孟子》

机构

  • 2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2篇刘增光

传媒

  • 1篇江汉论坛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从“子贡赎人让金”看儒家的道德、伦理、法律关系被引量:2
2014年
“子贡赎人让金”的故事并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礼记》诸书,但是却辗转收录于《吕氏春秋·察微》、《淮南子·齐俗训》、《说苑·政理》等诸篇之中。这表明,这一故事在先秦至汉代这段时期内流传相当广泛,颇受当时人的关注。揣测其因,一方面是这个故事很可能涉及到孔子之遗言和道德教训--孔子对子贡之行为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子贡赎人让金”与“子路拯溺受牛”的故事一并出现,作为截然相反的两个事例,孔子予以了相应的评价,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备载其中,共同组成了一个让后世人取法的实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孔子对子贡行为的评判多少与人之“常情”有些相悖。子贡赎人而不取金的行为在通常看来本是道德高尚之表现,为何会遭孔子批评?而子路拯溺受牛,在通常看来是不廉洁的表现,却受到了孔子的赞许?从这两件事孔子的评论中反映出在为政化俗的领域道德与政治的平衡和沟通问题。具体说来,即是儒家如何考量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的关系,或曰个人美德与社会整体福祉的关系。另外,在前一故事中,子贡之行为实则违背了“鲁国之法”,透过孔子的评论,我们也可以看到儒家对于道德与法律之关系的处理态度①,即以道德统领法律,但并不全然废弃刑法。故事虽小,但却五光十色地反映出了儒家思想中道德、法律、政治之复杂关系。本文认为,这一故事虽并未见载于先秦儒家的主要典籍中,而是首先载于秦汉之际的杂家著述中,但这一故事必当归为儒家性质,并将在与法家、名家的对比分析中,揭示这一故事的儒家性。
刘增光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律关系社会伦理子贡先秦儒家《孟子》
为善何以难?——宋明理学中的“道德意志”问题及其他被引量:2
2014年
朱子理学主要是以关于天理的"真知"作为增强人道德意志从而行善去恶的保障,王阳明的良知学则主要是以人人本有、人人自信自知的良知作为增强人道德意志的保障,而罗近溪及晚明的很多儒者则有着以外在超越的、有人格意志的上帝或天公作为增强人道德意志保障的倾向。宋明理学家怀抱现实之关切,对道德意志问题的思考逐层转进,从理论上穷尽了如何解决这一道德哲学议题的各个维度,体现出了相当的思想深度。
刘增光
关键词:道德意志信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