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561)

作品数:47 被引量:221H指数:11
相关作者:牛春雨赵自刚张静张玉平陈瑞华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北方学院浙江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4篇休克
  • 17篇淋巴
  • 16篇淋巴管
  • 15篇失血
  • 15篇系膜
  • 15篇肠系膜
  • 15篇肠系膜淋巴管
  • 13篇结扎
  • 12篇血性
  • 12篇失血性
  • 11篇细胞
  • 10篇失血性休克
  • 9篇炎症
  • 9篇结扎术
  • 8篇休克大鼠
  • 8篇鼠肺
  • 8篇淋巴管结扎
  • 8篇淋巴液
  • 8篇肠系膜淋巴管...
  • 7篇内皮

机构

  • 46篇河北北方学院
  • 9篇浙江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廊坊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张家口学院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作者

  • 45篇牛春雨
  • 43篇赵自刚
  • 24篇张静
  • 22篇张玉平
  • 12篇陈瑞华
  • 9篇刘艳凯
  • 9篇李继承
  • 7篇张立民
  • 6篇姜华
  • 6篇司永华
  • 5篇李志鹏
  • 5篇赵永泉
  • 4篇鲁蓓
  • 4篇韩瑞
  • 4篇刘争杰
  • 4篇侯亚利
  • 3篇樊贵
  • 3篇杨丽娜
  • 2篇张敏
  • 2篇刘春艳

传媒

  • 10篇中国危重病急...
  • 9篇中国老年学杂...
  • 4篇中国微循环
  • 4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中国应用生理...
  • 3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2篇分子细胞生物...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实用休克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12篇2007
  • 2篇2006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毒素移位在肠淋巴再灌注加剧SMAO休克大鼠多器官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移位在肠淋巴再灌注(MLR)加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SMAO)休克多器官损伤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ham,仅麻醉与手术)、MLR组(夹闭肠系膜淋巴管1 h,再灌注2 h)、SMAO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再灌注2 h)和SMAO+MLR组(同时夹闭肠系膜淋巴管和肠系膜上动脉1 h,再灌注2 h)。再灌注2 h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血浆;留取固定位置的肝、肾、心肌、肺组织,制备组织匀浆。应用鲎试剂动态浊度法检测血浆以及各组织匀浆内毒素(ET)含量;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各器官组织匀浆脂多糖结合蛋白(LBP)、脂多糖受体(CD1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Sham组和MLR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SMAO组及SMAO+MLR组的血浆、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的ET含量均显著高于Sham组和MLR组,且SMAO+MLR组血浆及各组织匀浆的ET水平均显著高于SMAO组;SMAO组及SMAO+MLR组肝、肾、心肌、肺组织匀浆CD14、LBP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及MLR组,且SMAO+MLR组各指标均高于SMAO组。结论:MLR加剧SMAO休克多器官损伤的作用机制与ET经过肠淋巴途径移位、激活内毒素增敏系统LBP/CD14、促进炎症反应有关。
杨丽娜赵自刚赵永泉刘争杰牛春雨张静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内毒素移位多器官损伤
外泌体在休克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020年
外泌体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双层膜囊泡,广泛存在于体液中并直接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在不同类型休克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发生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外泌体在不同类型休克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阐述正常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心肌与神经保护作用,希望通过外泌体的研究为休克的防治探索新的思路。
范泽华郜思齐赵自刚牛春雨
关键词:外泌体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自由基及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休克淋巴液损伤PMVECs的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PMVECs至第3代进行研究。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动脉压40mmHg维持90min,1mmHg-0.133kPa)。引流正常大鼠和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液及门静脉血,与PMVECs孵育6h,同时以胎牛血清(FBS)和无血清的DMEM培养液作为对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TNF—α和IL-6的mRNA表达;检测培养上清液中丙二醛(MDA)、NO、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体积分数为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6h后,PMVECs中iNOS、TNF-α和IL-6的mRNA表达以及培养上清液中MDA、NO、TNF—n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正常淋巴液组、休克血浆组、正常血浆组和无血清对照组;且休克血浆作用PMVEC6h后的iN0s、TNF—α和IL-6的mRNA表达及培养上清液中N0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正常淋巴液组、正常血浆组和无血清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可致大鼠PMVECs中iNOS、TNF-α和IL-6的mRNA表达增强,促进自由基释放,从而诱导细胞损伤。
赵自刚陈瑞华牛春雨张静樊贵
关键词:休克淋巴液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介质
构建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培养技术并观察休克淋巴液环境中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建立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技术,观察不同体积分数的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2/07在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及实验中心细胞培养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分别为220~300g和50~80g。实验方法:①无菌条件下制备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肠系膜淋巴液或收集门静脉血;同时另取大鼠,引流正常淋巴液或正常门静脉血。②从动物种类、培养基、植块方法、胎牛血清浓度等方面对植块培养法进行改良,进行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并传代。实验分组:分为6组:胎牛血清组:培养液为DMEM+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正常淋巴液组:培养液为DMEM+正常淋巴液;休克淋巴液组:培养液为DMEM+体积分数为0.04,0.06,0.08,0.10的休克淋巴液;正常血浆组:培养液为DMEM+正常血浆;休克血浆组:培养液为DMEM+休克血浆;无血清对照组:培养液为DMEM。实验评估:①光镜下观察大鼠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情况。②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体积分数的休克淋巴液及不同作用时间(4,8,12h)对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①光镜下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情况:内皮细胞呈扁平的梭形或多边形,大小均匀,胞核清晰,呈卵圆形。细胞生长融合形成单层后,呈典型的鹅卵石或铺路石样镶嵌状排列生长。②光镜下在休克淋巴液中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形态:体积分数为0.04的休克淋巴液作用4h时细胞逐渐收缩、变圆直至脱落漂浮,随着休克淋巴液体积分数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损伤逐渐加重,体积分数为0.08的休克淋巴液作用4h时核旁出现空泡,体积分数为0.10的休克淋巴液作用12h时细胞裂解成碎片。其他各组作用12h肠系膜微淋巴管内皮细胞�
陈瑞华侯亚利牛春雨赵自刚张静张玉平刘艳凯
关键词:休克淋巴液细胞培养
肠淋巴液引流对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
2012年
目的探讨肠淋巴液引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液体复苏后肺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18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仅麻醉与手术)、休克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引流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并于休克1h后引流休克肠淋巴液)各6只,采用末端脱氧核糖转移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法测定肺组织细胞凋亡,细胞核呈棕色的细胞为凋亡细胞,应用免疫组化链酶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测定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休克组与休克+引流组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但休克+引流组肺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休克组。假手术组bcl-2、bax蛋白均有一定的表达;休克组肺组织细胞bcl-2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bax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休克+引流组肺组织细胞bcl-2表达增强,bax表达降低,且休克+引流组肺组织细胞的bcl-2表达显著高于休克组,bax表达显著低于休克组。结论肺组织细胞凋亡过度是休克后肺损伤的发生机制之一;引流休克肠淋巴液可减少肺组织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与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有关。
杜大新张海燕晁怀宇司永华张立民赵自刚牛春雨
关键词:休克出血性肺损伤肠系膜淋巴管细胞凋亡
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休克淋巴液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休克淋巴液诱导PMVECs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复制大鼠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引流休克时肠系膜淋巴液或收集门静脉血,同时引流正常的淋巴液或正常门静脉血作为对照。以不同处理因素与第3代原代培养的PMVECs共同孵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及fas、fas L的表达。结果: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4 h后,PMVECs凋亡率为9.86%±3.24%,显著高于其它组(P<0.01);4%终浓度的休克淋巴液作用6 h后,PMVEC的fas、fas L、baxmRNA表达高于其它组、bcl-2mRNA表达低于其它组(P<0.01)。结论:休克淋巴液可诱导大鼠PMVECs凋亡,其机制与凋亡促进基因fas、fas L、bax表达增强、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降低有关。
牛春雨赵自刚陈瑞华张静张玉平刘艳凯
关键词:休克淋巴内皮细胞基因表达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二次打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失血/脂多糖(LPS)二次打击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均分为结扎组、未结扎组和假手术组。用右侧颈动脉放血及致伤后6h腹腔注射LPS 4mg/kg复制失血/LPS二次打击动物模型,结扎组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致肠淋巴液断流。在手术创伤后24h,选取同一部位肾组织制备病理切片,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链酶素-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ABC)检测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的蛋白表达。结果二次打击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未结扎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表达明显增高,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均〈0.01);结扎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未结扎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未结扎组(P均〈0.01)。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可减轻失血/LPS导致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肠系膜淋巴管结扎降低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提高bcl-2表达有关。
赵自刚牛春雨张静薄爱华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管结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急性失血大鼠血液凝固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急性失血大鼠血小板功能、体外血栓形成以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肠淋巴途径在急性失血时血液凝固性变化中的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失血组与结扎组,每组10只。采用经右颈总动脉匀速放血(失血量为全血量的1/4)的方法制备急性失血大鼠模型。结扎组失血后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失血组仅在肠系膜淋巴管下穿线但不结扎;记录24h大鼠存活情况。失血后24h将存活大鼠再次全麻,经左颈总动脉迅速放血6ml。检测实验前后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体外血栓形成率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计算脑血流量。结果急性失血后24h,失血组存活6只(60%),结扎组存活9只(90%),结扎组存活率高于失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前相比,两组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均显著升高,凝血酶时间(TT)显著延长,脑血流量显著降低;失血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血栓湿长、干长、湿重、干重和血栓形成率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实验后结扎组血小板黏附率[(15.02±1.24)%],血小板聚集率(1min、3min及最大聚集率),血栓湿长、干长、湿重、干重,血栓形成率[(46.2±6.9)%],APTT[(21.04±5.53)s],Fib含量((433.67±13.97)g/L)均显著低于失血组[分别为(18.54±1.18)%、(69.8±6.9)%、(26.35土6.26)s、(510.96±35.59)g/L3,脑血流量((485.1土41.4)ml·kg^-1·min。)显著高于失血组[(417.8±42.2)ml·kg^-1·min^-1,P〈0.05或P〈0.01]。结论急性失血可导致大鼠血液高凝、体外血栓形成增多,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可改善急性失血大鼠的血液高凝状态。
赵自刚刘春艳张玉平张静赵永泉牛春雨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失血
肠淋巴途径在大鼠休克致肝脏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重症失血性休克不同时期大鼠肝脏炎症介质、自由基的变化,探讨阻断肠淋巴途径对休克大鼠肝脏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78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休克组(n=42)和结扎组(n=30)。休克组与结扎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结扎组于休克复苏后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于休克90min、输液复苏后0、1、3、6、12和24h各处死6只大鼠,制备肝组织匀浆,检测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肝组织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结果休克组大鼠输液复苏后不同时间点肝组织TNF-a、IL-6、NO、NOS、MDA、MPO以及iNOS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12h持续在较高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肝组织SOD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结扎组输液复苏后3、6、12和24h肝组织TNF-a、IL-6、NO、NOS、MDA、MPO以及iNOSmRNA均显著低于休克组相应时间点,SOD活性高于休克组相应时间点(P〈0.05或P%0.01)。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可减少肝脏中性粒细胞扣押,降低TNF-a、IL-6释放,抑制iNOSmRNA表达及NO生成,减少自由基损伤与SOD消耗,从而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
赵自刚牛春雨张静陈瑞华张玉平姜华李继承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炎症反应
肠淋巴液引流减轻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肺损伤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肠淋巴液引流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均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维持低血压(40±2)mmHg]、休克+引流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自低血压1 h引流休克肠淋巴液)。在低血压2 h或相应时间,经腹主动脉取血后,左肺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制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计数,检测BALF与血浆总蛋白,计算肺通透性指数(LPI),右肺上叶测定肺干/湿重(D/W),右肺下叶观察组织学变化,右肺中叶与副叶制备组织匀浆检测干扰素γ(IFN-γ)与白介素-4(IL-4)含量。结果休克组肺组织可见肺间隔增宽、肺泡腔缩小,休克+引流组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轻于休克组;休克组BALF细胞总数、LPI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D/W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P<0.01),休克+引流组的BALF细胞总数、LPI均显著低于休克组,D/W显著高于休克组(P<0.05,P<0.01),且BALF细胞总数高于假手术组(P<0.01);休克组肺组织IFN-γ、IL-4含量以及IFN-γ/IL-4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休克+引流组肺组织IFN-γ与IL-4含量均显著低于休克组(P<0.01)。结论肠淋巴液引流可减轻失血性休克早期肺损伤,其机制与降低肺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
牛广旭张立民司永华韩瑞邢立强赵自刚孟昭影牛春雨
关键词:肠淋巴液干扰素Γ白介素4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