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152)

作品数:13 被引量:115H指数:6
相关作者:侯英勇谭云山朱雄增高峰曾海英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胃肠
  • 9篇胃肠道
  • 9篇间质
  • 9篇间质瘤
  • 9篇肠道
  • 8篇胃肠道间质瘤
  • 8篇肠道间质瘤
  • 5篇肿瘤
  • 3篇分子
  • 3篇CD117
  • 3篇GIST
  • 3篇病理
  • 2篇肉瘤
  • 2篇生物学
  • 2篇胃肠肿瘤
  • 2篇细胞
  • 2篇免疫
  • 2篇基因
  • 2篇甲磺酸
  • 2篇分子生物

机构

  • 13篇复旦大学
  • 8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13篇侯英勇
  • 8篇谭云山
  • 7篇朱雄增
  • 5篇周燕南
  • 5篇曾海英
  • 5篇高峰
  • 3篇许建芳
  • 2篇卢韶华
  • 2篇周杨
  • 2篇沈坤堂
  • 2篇王岫南
  • 1篇孙益红
  • 1篇魏永昆
  • 1篇侯君
  • 1篇孙孟红
  • 1篇宋陆军
  • 1篇陆孝禹
  • 1篇刘景磊
  • 1篇刘弢
  • 1篇石园

传媒

  • 6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年份

  • 1篇2009
  • 6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新近得以深入认识的肿瘤,尤其在GIST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获得的重要进展被迅速运用到临床诊断及治疗中,使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GIST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也是新型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和应用获得成功的又一典范,因此,GIST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对GIS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侯英勇朱雄增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分子生物学
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4
2005年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免疫组化表达谱的一般规律及变异。方法 用CD117、CD34、α-SMA、S 100蛋白等抗体对205例GIST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CD117在原发性GIST中总阳性率为96 6%,阳性表达与部位无关,CD34在消化道不同部位GIST阳性率分别为食管(3 /3)、胃88 5% (108 /122)、小肠42 .9% (21 /49)、结肠66 7% (2 /3)、直肠100% (28 /28),小肠GISTCD34阳性率最低,与其它部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52 50,P<0 001)。α-SMA、MSA在不同部位GIST中的表达呈现与CD34相反的规律,小肠阳性率最高,分别为40. 8% ( 20 /49 ) (χ2 =11 47,P<0 01)和26 5% (13 /49),GIST中desmin偶尔局灶阳性(2 2% ),S 100蛋白、PGP9 5总阳性率为17. 0%和12. 5%,均以小肠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4. 5%和22. 4%。结论 CD34、αSMA、MSA以及S 100蛋白、PGP9 5在GIST中的表达与GIST的部位有关,了解此规律对避免将表达αSMA、MSA的小肠GIST诊断为平滑肌肿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组抗原谱在GIST的变化规律可能与消化道不同部位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的内在特征有关。
侯英勇杨雄华谭云山许建芳王岫南曾海英宿杰.阿克苏高峰朱雄增
关键词:胃肠肿瘤胃肠道间质瘤CD117免疫组织化学
食管原发性巨大带蒂分化好脂肪肉瘤临床病理特点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了解食管原发性脂肪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报道1例食管原发性脂肪肉瘤并复习文献中13例。结果食管脂肪肉瘤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食梗阻及进行性吞咽困难,肿瘤位于食管上段,呈腔内息肉状生长,组织学主要为分化好脂肪肉瘤。本例为分化好的脂肪肉瘤。结论食管原发性脂肪肉瘤罕见,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虽有提示诊断的作用,但往往误诊为平滑肌肉瘤,确诊需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
侯英勇杨雄华徐松涛徐正浪谭云山宿杰.阿克苏高峰曾海英朱雄增
关键词:原发性临床病理特点分化带蒂进食梗阻息肉状
胃后壁肿块被引量:2
2006年
侯英勇陈莲徐立明周燕南宿杰.阿克苏曾海英刘弢
关键词:胃后壁肿块剖腹探查术病例简介突发高热入院后
甲磺酸伊玛替尼靶向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耐药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玛替尼(IM)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8例临床确诊IM耐药的GIST患者耐药前(16例次)和耐药后(11例次)的组织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法检测c—kit基因第9、11、13和17号外显子以及PDGFRA基因第12和18号外显子序列,比较耐药前后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8例耐药患者的肿瘤组织中,除原有基础基因改变外,均发现新突变,新突变集中在c-kit基因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第13(2例)和第17号外显子(6例)上,其中第13号外显子均为654(V—A)突变,第17号外显子分别累及第816、820~823位点。结论c—kit基因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继发突变是GIST患者经IM治疗后耐药的重要机制。
周杨侯英勇谭云山卢韶华侯君刘景磊秦净沈坤堂孙益红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KIT
艾滋病相关性胃Kaposi肉瘤一例
2005年
侯英勇谭云山卢韶华许建芳周燕南宿杰.阿克苏曾海英高峰朱雄增
关键词:KAPOSI肉瘤艾滋病淋巴瘤肠上皮化生肠系膜淋巴结多发
胃肠道间质瘤与胃肠道自主神经瘤被引量:2
2004年
侯英勇谭云山朱雄增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
甲磺酸伊马替尼靶向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对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ur,GISTs)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伊马替尼治疗的5例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其中有4例曾接受1~3次手术)经免疫组织化学法证实表达c-kit基因,因肿瘤严重浸润或广泛转移已无手术指征,对射频和全身化疗无效。经伊马替尼(400mg/d)1~6个月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病情稳定;且未发生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伊马替尼可有效治疗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的GISTs。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Kit)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剂有别于传统的化疗,是治疗GISTs的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治疗方案。
沈坤堂侯英勇秦新裕宋陆军宿杰阿克苏
关键词:甲磺酸伊马替尼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跨膜受体
腹腔软组织平滑肌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 探讨腹腔软组织平滑肌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超微结构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用desmin、α-SMA、MSA以及CD117、CD34为主的一组抗体对腹腔软组织原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及平滑肌肉瘤等病例进行研究,获得34例腹腔、系膜及腹膜后平滑肌肿瘤,其中2例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男性8例,女性26例,年龄26~77岁,平均47.6岁,中位年龄48岁,其中腹膜后28例,肠系膜4例,腹腔2例,肿瘤直径5~18cm,平均9.86cm。梭形细胞型32例,其中1例伴有反应性破骨样巨细胞,1例有高度恶性软组织肉瘤区域(即去分化平滑肌肉瘤),上皮型和混合型各1例。此组抗体表达分别为desmin(21/22)、α-SMA(21/21)、MSA(21/21)、CD117(1/21)、CD34(1/21)、S-100蛋白(3/21)、PGP9.5(2/21)。超微结构可见基板、质膜下连续的微饮泡、胞质内丰富的密体和密斑,而细胞器较少。其中4例检测c-kit基因11号外显子序列,均为野生型。平滑肌瘤4例,其中2例分别健在5年和10年;交界性1例;平滑肌肉瘤29例,获访13例,11例(85.0%)在3年内复发、转移或死亡,1例5年后死亡,仅1例无瘤生存10年。结论腹腔软组织平滑肌肿瘤主要发生于腹膜后,女性多见,以恶性居多,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4/50 HPF及细胞明显异型性对判断恶性有重要参考价值。需与相同部位的胃肠道外间质瘤、恶性神经鞘膜瘤等鉴别。
侯英勇谭云山许建芳王岫南宿杰.阿克苏周燕南曾海英高峰郑爱华朱雄增
关键词:平滑肌肉瘤腹膜后肿瘤胃肠道外间质瘤DESMINCD117
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和其他肿瘤中的表达被引量:18
2006年
侯英勇朱雄增
关键词:梭形细胞肿瘤CD117胃肠道间质瘤GISTKIT基因家族成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