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9214)
- 作品数:15 被引量:160H指数:6
- 相关作者:袁兴中刘红任海庆张跃伟王晓锋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大学教育部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河岸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20年
- 河岸是河流与陆地之间重要的生态界面,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受到人为活动的严重威胁。无脊椎动物在河岸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也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联系的重要纽带。尽管已有很多学者对河岸无脊椎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对河岸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总结。本文结合洪水和干旱、营养物质、微生境多样性、河岸植被、微气候梯度、食物资源以及河流空间梯度等影响因素,初步讨论和归纳了河岸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周期性洪水和干旱引发了无脊椎动物的繁殖和迁移等行为,增加了河岸无脊椎动物群落周转率,为无脊椎动物创造了理想的条件。充足的营养物质使河岸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支撑了较高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较高的微生境多样性为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多样的生态位空间,孕育了特殊的河岸无脊椎动物种类。复杂的河岸植物群落不但是河岸无脊椎动物的食物来源之一,也为河岸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多样的生态位空间和重要的避难场所。微气候环境的空间分异提供了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陆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在河岸共存创造了条件。跨越界面的资源补给增加了河岸无脊椎动物的食物可利用率,为河岸无脊椎动物提供了特殊的食物来源。这些因素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纵向梯度和侧向梯度,从更大尺度上为河岸无脊椎动物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因此,探讨河岸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对于河岸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王可洪袁兴中张冠雄武帅楷刘双爽张梦婕
- 关键词:河岸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生态交错带
- 城市消落带景观基塘系统设计初探---以重庆开县汉丰湖为例被引量:22
- 2013年
- 重庆开县汉丰湖在三峡大坝和汉丰湖水位调节坝的双重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有别于自然湖泊和三峡水库的特殊水位变动规律;探索一种适合三峡水库消落带水位变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库区所有滨水城市景观生态修复的共同需求。本文在对汉丰湖消落带水位变动及景观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水城市消落带景观基塘系统建设模式,即将消落带生态环境治理和消落带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相结合;并探讨了景观基塘系统生态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地形塑造、植物配置及维护管理等内容。研究认为,通过景观基塘系统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消落带景观优化、水质净化以及生境改善等生态服务功能,也可为滨水城市消落带的景观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 李波袁兴中熊森刘红岳俊生陶德均
- 关键词:基塘系统消落带生态修复三峡水库
- 环境因素对黑水滩河上游河段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在黑水滩河上游河段选取5个断面调查了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及其生境特征,研究微观尺度环境因素对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河段共发现大型无脊椎动物29种,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各断面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丰富度均随着潜流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潜流层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垂向水力梯度和垂向渗透系数是影响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值粒径。潜流层无脊椎动物群落变化也可能受到食物源和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过滤系统,控制着潜流层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
- 张跃伟袁兴中刘红任海庆邓伟王晓锋
- 关键词:大型无脊椎动物环境因素
- 西南山地河流傍水栖息鸟类研究——以重庆綦江河为例被引量:1
- 2017年
- 2014年10月对綦江河流域19个调查点的鸟类种类及分布进行调查,分析山地河流鸟类多样性,筛选对山地河流生境依赖较高的傍水栖息鸟类。从傍水栖息鸟类取食类型、活动及觅食生境,探讨傍水栖息鸟类与山地河流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綦江河流域共记录鸟类33种,隶属7目17科。綦江河上游鸟类种类组成最为丰富,Shannon-W iener指数较高。从调查结果中筛选出10种傍水栖息鸟类,其中食虫鸟(7种),肉食性鸟类(3种)。傍水栖息鸟类食物资源主要来源于河流中的水生昆虫、水生无脊椎动物及鱼类,活动生境与觅食生境对较为固定,主要在河道内活动,是河流生态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
- 张乔勇袁兴中任海庆刁元彬
- 山地河流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分布被引量:2
- 2015年
- 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2013年8月(夏季)、12月(冬季)和2014年4月(春季),在黑水滩河上游河段,采用人工基质法调查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结果表明:3个季节共采集大型无脊椎动物27种,其中夏季22种、冬季和春季各16种,各季节水生昆虫种类所占比例均较高,分别为81.8%、75.0%和62.5%;夏季群落密度显著低于冬季和春季,春季最高;冬季群落生物量显著高于夏季和春季,夏季最低;3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空间分布上,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密度和丰富度均随潜流层深度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大多数个体均分布在0-20 cm深度.群落以滤食者和收集者组成的集食者为绝对优势功能群.动物的相互作用、生活史策略和潜流层的理化条件影响着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
- 张跃伟袁兴中刘红任海庆邓伟王晓锋
- 关键词:大型无脊椎动物功能摄食类群
- 山地河流浅滩深潭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研究——以重庆开县东河为例被引量:15
- 2012年
- 浅滩和深潭是山地河流中常见的河流生境结构。2011年7月,在重庆开县东河上游双河口-杉木桥河段,选择21个浅滩和深潭,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影响不同生境中底栖动物组成、分布和多样性的生态机理。结果表明:调查河段浅滩和深潭中大型底栖动物分别为31种和24种,密度分别为450.62个/m2和86.24个/m2,生物量分别为2.88 g/m2和0.55 g/m2。浅滩有指示种11种,即纹石蛾(Hydropsyche sp.)、假蜉(Iron sp.)、假二翅蜉(Pseudocloeon sp.)、舌石蛾(Glossosoma sp.)、高翔蜉(Epeorus sp.1)、背刺蜉(Notacanthurus sp.)、Heterocloeon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朝大蚊(Antocha sp.)、等蜉(Isonychia sp.)、溪颏蜉(Rhithrogena sp.)。深潭指示种仅蜉蝣(Ephemera sp.)和黑大蚊(Hexatoma sp.)两种。刮食者为两类生境的优势功能摄食类群。浅滩中滤食者和刮食者比例显著高于深潭,而收集者和捕食者显著低于深潭。两类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浅滩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改进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明显高于深潭。受地貌形态、水力特征和冲淤变化规律影响的生境稳定性和异质性差异是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的主要原因。
- 王强王强王强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浅滩生境功能摄食类群
- 河流栖息地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水质生物评价——以綦江河流域为例被引量:3
- 2016年
- 2014年10月对綦江河流域19个采样点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河流栖息地进行调查取样,分析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BI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评价各采样点水质状况,探讨评价指数与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所有采样点共记录底栖无脊椎动物40种,隶属于13目29科,平均密度为602.24个/m^2,采样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分别为四节蜉(Baetis sp.)、水丝蚓(Limnodrilus sp.)、摇蚊(Chironomus sp.)和动蜉(Cinygma sp.).BI指数显示大多数采样点为"清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示大多数采样点为"轻度污染"或"中度污染",两者评价水质状况的结果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BI指数与底质、水质状况、河道变化、植被多样性等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底质、栖境复杂性、速度-深度结合和水质状况等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 任海庆袁兴中刘红邓伟岳俊生王晓锋张乔勇刁元彬
- 关键词:底栖动物
- 溪流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4年
- 溪流潜流层是溪流表层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群落交错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溪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无脊椎动物位于潜流层食物网的顶层,直接影响着潜流层物质和能量动态,是河流健康潜在的指示生物,调节着潜流层的环境净化和生态缓冲功能,对溪流生态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类群按生活史划分为偶入动物、非典型潜流层动物和典型潜流层动物.潜流层孔隙大小、孔隙水流速、溶解氧、温度、可利用的食物源、渗透系数和水力停留时间是影响大型无脊椎动物在潜流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对于潜流层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态界面,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应该选择合适的取样和调查方法.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生活史和生活史对策,在溪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作用的定量化分析,基于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以及潜流层作为"庇护地"对于大型无脊椎动物分布和进化的生态学意义,都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
- 张跃伟袁兴中刘红任海庆
- 关键词:大型无脊椎动物功能群
- 重庆五布河壶穴形态及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2
- 2015年
- 壶穴是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是河床微地貌的组成部分,又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特殊生境之一。本文对重庆五布河壶穴形态特征和壶穴内部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山地河流壶穴形态特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壶穴面积与底栖动物丰厦的关系。结果表明:壶穴长短轴比介于1.0—1.2的比例最高,壶穴口径大多分布于10~20cm,壶穴长轴和短轴、口径和深度存在较强的(对数)正相关关系;壶穴中共采集底栖动物34种,优势类群为四节蜉科、划蝽科、细蜉科;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收集者数量最多,而撕食者最少。壶穴面积与底栖无脊椎动物丰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任海庆袁兴中刘红岳俊生王晓锋刘双爽齐静
- 关键词:壶穴底栖动物
- 山地河流浅滩生境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拓殖被引量:1
- 2016年
- 通过包埋人工基质法研究大型无脊椎动物在山地河流潜流层中的拓殖过程。结果表明:群落个体密度在7—29 d呈"J"型增长,在29 d后骤然降低,55 d后呈波动趋势;物种丰富度在1—29 d呈增加趋势,29 d后呈波动状态;群落的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和生物量在第29、71和83天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第55、71、83天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不同拓殖时间段物种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潜流层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在55 d后趋于稳定。群落优势种为摇蚊(Camptochironomus sp.)、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四节蜉(Baetis sp.)、动蜉(Cinygmina sp.)、纹石蛾(Hydropsyche sp.)和扁泥甲科的一种(Psephenidae)。滤食者和收集者在整个拓殖过程中均是优势功能摄食群。群落拓殖过程是一个群落自身恢复能力和外部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拓殖初期潜流层的结构是影响着无脊椎动物迁入的主要因素,中期动物的生活史特征起主要作用,稳定期之后群落可能受到各因素的综合影响。
- 张跃伟袁兴中刘红任海庆邓伟岳俊生
- 关键词:大型无脊椎动物功能摄食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