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2054)
- 作品数:23 被引量:157H指数:10
- 相关作者:戚晓昆刘建国姚生董秦雯张海玲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临床孤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1年
- 临床孤立综合征(CIS)为中枢神经系统(CNS)首次发生的,单时相的,单病灶或多病灶的脱髓鞘病综合征,2008年关于MS的专家共识中指出,CIS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种情况:(1)孤立的临床事件,时间和空间均为孤立;(2)孤立的临床事件,时间孤立,而空间上可以多发;(3)病变在同一部位反复出现,虽然空间上是孤立的,但时间上可为多次。
- 刘建国戚晓昆
- 关键词:临床孤立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多病灶CIS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伴脊膜受累一例被引量:1
- 2012年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为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多累及颅内中枢神经系统.
- 刘建国戚晓昆姚生邱峰李长青
- 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脊髓压迫症脊膜恶性肿瘤
- 第78例——左侧面部麻木、视物模糊二个月
- 2016年
-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5岁,主因“左侧面部麻木2个月余”于2014年6月11日入院。患者于2014年3月下旬生气后出现左侧面部、舌尖麻木,后出现双眼视模糊、复视等症状,当地医院行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脑梗死”,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改善循环及抗感染等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未使用激素)。
- 王晓风姚生刘建国黄鑫戚晓昆
- 关键词:视物模糊头颅MRI检查抗血小板聚集双眼视脑梗死抗感染
- 长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有效预防多发性硬化复发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研究长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指导MS缓解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确诊MS患者缓解期经口服醋酸泼尼松龙片25 mg/d、治疗12年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病例特点及诊治经验,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4次临床发作(1996年、2002年、2003年、2015年),≥2个客观临床证据(首次发病颈椎MRI示第4颈椎水平脊髓内长T1、长T2异常信号且呈斑片状强化,第3次复发头颅MRI示脑室周围、近皮质、颈髓多发斑片状病灶),诊断复发-缓解型MS(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RRMS)明确。于第2次发作后缓解期内长期口服醋酸泼尼松龙片25 mg/d,病情无进展或恶化(除2015年感冒后复发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长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作为RRMS缓解期预防复发的安全、简易治疗方法之一,这为RRMS缓解期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 黄鑫刘建国戚晓昆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糖皮质激素复发
-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病理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5年
-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脱髓鞘病指一类免疫介导的炎症基础上的髓鞘脱失而轴索相对保留的疾病。按照髓鞘本身病变还是其他病因累及髓鞘病变将炎性脱髓鞘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 孙辰婧戚晓昆
- 关键词:炎性脱髓鞘病中枢神经系统病理髓鞘脱失免疫介导继发性
- 第75例——左侧面部、上肢麻木一个月,左手力弱半个月被引量:2
- 2013年
-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0岁,长途运输司机.主因"左侧面部、上肢麻木1个月,左手力弱半个月"来本院就诊.患者于2012年6月9日饮酒后出现左侧面部、上肢麻木,持续数秒钟缓解,当时未予重视.2012年6月24日驾车运输途中突发左上肢力弱,远端为著,上肢抬举尚可但持物不能,进食左嘴角易漏.2012年6月28日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头颅CT示:右侧额、颞、顶叶多发片状低密度影,"脑梗死"不除外.2012年6月30日行PET-CT示:(1)右侧额、颞、顶叶片状低密度影,呈代谢减低,未见明确提示恶性病变的代谢活性增高灶,考虑脑部原发良性病变感染可能;(2)左肺舌段微小结节,未见明显高代谢;(3)左肾囊肿,前列腺增生,左肾肾上腺可疑结节,未见明显高代谢;(4)脊柱骨质增生;(5)右侧上颌窦轻度炎症.因上述症状未明显缓解并进行性加重,2012年7月9日患者来我院神经内科进一步诊治.
- 董秦雯孟宇宏张海玲宋东东刘建国戚晓昆
- 关键词:上肢麻木面部左手PET-CT脊柱骨质增生低密度影
- 病理证实的瘤样脱髓鞘病60例影像学特点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 探索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DD)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60例病理证实的TIDD(最大病灶的最长直径≥2 cm)患者的头颅CT、MRI等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33例,女性27例;发病年龄6~56岁,平均(35.5±12.7)岁,随访3个月至8年.病灶累及单侧者26例(43.3%)、双侧34例(56.7%)、单发22例(36.7%)、多发38例(68.3%);病灶直径2.1 ~8.5 cm,平均(4.5±2.2)cm;病灶形态:弥漫浸润样31例(51.7%)、环样24例(40.0%)、同心圆样11例(18.3%)、大囊样2例.60例TIDD患者头颅CT示病灶均呈低密度,MRI均呈长T1、长T2信号,呈云片状23例(38.3%),4例(6.7%)病灶内可见密集排列的扩张静脉影.急性期(发病2周内):17/18例头颅MRI呈不同程度强化,包括斑片状与结节样12例(70.6%)、闭合环形3例(16.7%)、开环形4例(23.5%)、“梳齿状”扩张静脉影3例(17.7%);DWI均为高信号.亚急性期(发病3~6周):52/54例头颅MRI不同程度强化,包括“开环样”18例(34.6%)、闭合环形14例(26.9%)、不规则边缘强化18例(34.6%)、结节样8例(15.4%)、“梳齿状”扩张静脉影25例(48.1%),DWI均为高信号.慢性期(发病7周后):13/28例头颅MRI仍可见增强病灶,包括斑片状8/13例(61.5%)、闭合环形或“开环样”强化6/13例(46.1%),8/28例DWI仍呈高信号.21例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均有不同程度胆碱峰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峰降低,乳酸峰与脂质峰升高分别为15例、7例,β,γ-谷氨酸复合物峰升高10例(9.5%).结论 TIDD病灶形态以弥漫浸润样、环形及同心圆样为主;且以T2 WI病灶长轴多垂直于侧脑室的“云片状”多见.MRI增强病灶形态随TIDD临床分期按一定规律演变:急性期以斑片状或结节状为主;亚急性期逐步演变为“开环样”、闭合环样或花环样;慢性期从开环或闭合环形增强信号�
- 刘建国董秦雯张海玲郑奎宏姚生段枫赵虎林卢旺盛王亚明戚晓昆
- 关键词:脱髓鞘疾病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学
- 第76例——视物模糊、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一个月被引量:2
- 2014年
-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12岁,学生.主因"视物模糊1个月,口角歪斜、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0 d"于2013年6月5日就诊.1个月前上课时自觉看不清黑板,无头晕、眼睑低垂、肢体麻木,当地医院考虑"屈光不正",矫正视力后视物模糊似有改善.发病后9 d家属发现其口角右歪,微笑时明显.当地诊所予针灸治疗4 d后,出现左上肢不能持重物,不能完成梳头、刷牙、穿衣等动作,走路时左下肢抬不起脚尖,易跌倒.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颅CT及MRI检查示右侧丘脑、底节区占位 (图1).发病14 d出现头痛、恶心,并呕吐胃内容物,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加重,左手不能活动,行走需搀扶,随后来北京多家医院就诊,考虑"胶质瘤".发病18 d于北京某医院住院诊治,给予甘露醇脱水等治疗,当时体检"左侧鼻唇沟浅,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侧肢体腱反射活跃,左侧病理征阳性".
- 张海玲董秦雯姚生戚晓昆
- 关键词:视物模糊口角歪斜肢体活动MRI检查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
- 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影像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比较多发性硬化(MS)与视神经脊髓炎(NMO)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MS与NMO的临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MS及48例NMO患者的头颅及脊髓MRI的影像特点,包括对发病部位、形态特点以及增强扫描表现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1)发病部位:MS脑内好发部位依次为:侧脑室旁(34/60)、皮层下白质(27/60)、脑干(23/60),还可累及基底节区、小脑、胼胝体与丘脑,而皮层受累(9/60)也较为常见;59.4%(19/32)的NMO患者脑内发现病灶,而NMO好发部位依次为:脑干(13/19)、侧脑室周围(12/19)、皮层下白质(7/19),特别是NMO第三脑室周围受累(6/19)以及脑干被盖导水管周围(8/19)病灶在MS未见类似影像,而脑干及丘脑病灶NMO也较MS更为常见(χ2值分别为5.267、6.004,P值均〈0.05)。(2)形态特点:脊髓MR扫描发现,MS病灶形态以卵圆形居多,并多靠周边且不对称,而NMO则以纵向融合及居中病灶多见;同时在脊髓MS的受累平均节段数为2.2个,显著少于NMO的7.3个(t=-9.288,P〈0.01);而其脊髓病灶数为2.0个,显著多于NMO的1.3个(t=4.56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3%(28/48)的NMO脊髓发生肿胀,较MS(21.9%,7/32)更为多见(χ2=10.370,P〈0.01)。(3)增强扫描表现:头部MS主要表现为环状强化(7/42)、卵圆形强化(6/42)、不规则边缘强化(4/42),而NMO则主要表现为浅淡片状强化(5/11);脊髓MS主要表现为卵圆形强化(16/26)与线状强化(8/26),而NMO病灶较长,以条索状强化(26/35)、淡线状强化(12/35)较常见。结论NMO与MS影像特点差异显著,有助于两者的临床鉴别。
- 刘建国张海玲郑奎宏张文洛董秦雯戚晓昆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磁共振成像
- 同心圆硬化12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同心圆硬化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12例同心圆硬化患者(门诊2例,住院10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结果,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2例患者(男4例,女8例)发病年龄8~54岁(平均36.8岁),多以淡漠少语、反应迟钝起病(7例),病程中其他临床表现以智能减退(10例)、肢体活动障碍(8例)、大小便失禁(7例)、肌力减退(7例)、锥体束征阳性(6例)较多见.8例患者行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检查,其中7例增高.6例行脑活体组织检查,均可见分层脱髓鞘改变,有炎性细胞浸润.病灶数量1例为单发,11例为多发.4例患者行头颅CT检查,病灶均呈低密度影,增强后无强化.MRI检查均可见圆或类圆形影像,增强扫描8例可见环状或半环状强化,易被误诊为脑肿瘤;3例呈同心圆样强化.结论 同心圆硬化常亚急性或慢性起病,首发症状多为认知功能障碍,易被误诊,头颅MRI有特征表现,有诊断价值,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呈良性临床过程.
- 李长青戚晓昆刘建国熊斌邱峰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