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197)
- 作品数:13 被引量:321H指数:12
- 相关作者:蔡庆华徐耀阳王岚蒋万祥唐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枣庄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三峡水库175m水位试验性蓄水后春季富营养化状态调查及比较被引量:19
- 2010年
- 2009年4月23日至5月8日,对175m水位试验性蓄水后三峡水库及其部分支流库湾的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采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5条支流库湾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湖北库区的香溪河库湾和重庆库区的小江库湾为超富营养化;湖北库区和重庆库区的长江干流为富营养化。15条支流库湾中,香溪河、梅溪河、汤溪河和小江局部河段暴发藻类水华,其中小江暴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水华;神女溪和乌江的泥沙含量均较高,但神女溪营养盐浓度较低(总磷含量为0.02mg/L,总氮含量为1.20mg/L),而乌江营养盐含量丰富(总磷含量为0.40mg/L,总氮含量为2.22mg/L),远高于其他几条支流库湾。与2005年春季的调查结果相比,2009年春季,湖北库区支流库湾的富营养化有所减轻,但重庆库区支流库湾的富营养化却有所加重,长江干流的营养化状态则由2005年春季的中营养化变为2009年春季的富营养化,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谭路蔡庆华徐耀阳申恒伦
- 关键词:三峡水库水体富营养化
-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夏季藻类水华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3
- 2009年
- 2008年6—8月,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相继暴发蓝藻和绿藻水华.依据香溪河库湾夏季的每周监测,对研究区2次水华分别进行聚类和判别分析,研究了2次水华的时空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2次水华过程均可划分为无水华组、过渡组和水华组;2次水华的暴发对可溶性硅(DSi)、硝态氮与亚硝态氮(NO3--N+NO2--N)和磷酸盐(PO43--P)3种营养盐的吸收程度不同;蓝藻水华暴发期间的DSi、总氮/总磷(TN/TP)、DSi/TN和DSi/TP值均低于绿藻水华;判别蓝藻水华暴发的参数为叶绿素a(Chla)、TN和PO43--P,而Chla和DSi则是绿藻水华暴发的判别因子,将2次水华过程划分为水华组和无水华组的判别效果更好;判断蓝藻和绿藻水华暴发的叶绿素a临界浓度分别为40和20μg·L-1.
- 王岚蔡庆华张敏谭路徐耀阳孔令惠
- 关键词:蓝藻水华聚类分析三峡水库
- 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被引量:63
- 2009年
- 通过大型底栖动物的量化监测,对香溪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动态进行研究.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97种,隶属6纲68科,其中,四节蜉、高翔蜉、短尾石蝇为该水系优势类群,不同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以冬季最为复杂,春、秋季次之,夏季相对简单.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以集食者占优,其次为刮食者、捕食者和滤食者,撕食者丰度最小.典型对应分析表明,不同季节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因子差异较大;夏季和秋季营养盐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水深对各季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有影响.
- 蒋万祥贾兴焕周淑婵李凤清唐涛蔡庆华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
- 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浮游轮虫昼夜垂直分布及迁移的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为了了解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浮游轮虫的昼夜垂直分布和迁移情况及其影响因子,在春季甲藻(Peri-diniopsis sp.)水华暴发期间,于2007年2月26日08∶00至27日06∶00对浮游轮虫的昼夜垂直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轮虫虽在各个水层中均有分布,但是呈聚集分布形式。轮虫密度的垂直分布因种类和时间而异,优势种类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和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白天都存在一定的垂直迁移运动,且都是先向下、再向上的迁移过程,夜晚则不存在垂直迁移现象,且聚集程度明显低于白天。光照强度的变化是轮虫垂直迁移运动的重要影响因子。由于溶解氧和叶绿素a的浓度都很高,二者对轮虫的昼夜垂直变化影响不显著。
- 孔令惠蔡庆华王岚徐耀阳黎道丰黄祥飞
- 关键词:轮虫密度分布
-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悬浮物动态被引量:15
- 2009年
- 在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春季藻类水华期间开展了水体悬浮物动态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总悬浮物浓度的中位数是6.80mg·L-1,波动范围是0.66~134.92mg·L-1,从河口到库尾入库点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无机悬浮物空间格局与总悬浮物基本相似,而有机悬浮物空间格局与总悬浮物差异较大,与叶绿素a较为相似.回归分析表明:库湾中部水域叶绿素a与总悬浮物、有机悬浮物均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分别解释了总悬浮物、有机悬浮物总变异的66.7%~96.7%和58.9%~85.5%;在库湾两端(河口与库尾)叶绿素a与悬浮物参数均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在库湾中部水域,有机悬浮物比无机悬浮物更能解释总悬浮物的变异;在库湾两端,无机悬浮物比有机悬浮物更能解释总悬浮物的变异.这意味着库湾中间水域总悬浮物的动态主要受有机悬浮物内源性生产的影响,而河口或库尾总悬浮物的动态主要受外源性的无机悬浮颗粒物输入的影响.
- 徐耀阳王岚韩新芹蔡庆华
- 关键词:春季水华
- 香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空间分布被引量:21
- 2008年
- 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通过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量化检测,对三峡水库湖北库区最大河流香溪河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节蜉、高翔蜉、短尾石蝇为香溪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香溪河各支流间生境特征及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功能摄食类群密度相对丰度的变化能够反映不同的栖境特征.对生物多样性指数及优势类群耐污值的比较表明,大型底栖动物栖境为九冲河最好,香溪河干流次之,高岚河和古夫河较差.典型对应分析表明:铵态氮对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pH值、浊度、水深、二氧化硅、电导和碱度对九冲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浊度对高岚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铵态氮和硝酸盐氮对古夫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
- 蒋万祥蔡庆华唐涛吴乃成傅小城李凤清刘瑞秋
- 关键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功能摄食类群
- 香溪河水系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被引量:42
- 2009年
- 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通过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量化监测,对三峡水库湖北库区最大河流香溪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态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溪河大型底栖动物以收集者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刮食者,捕食者、滤食者、撕食者相对丰度较小;各功能摄食类群分布明显受时空资源位的限制;香溪河物质循环能力、两岸物质的输入量和粗有机颗粒/细有机颗粒在九冲河明显高于其它河流,在冬季高于其它季节;物质输送能力以高岚河最高,在时间方面以冬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流速、电导、浊度、总氮、二氧化硅对香溪河河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指示作用;二氧化硅和化学需氧量对物质输送能力具有指示作用;水温、水深、二氧化硅、总磷可作为沿岸物质输入量的指标;水温、二氧化硅可作为评估河道中粗、细有机颗粒比例的重要指标。
- 蒋万祥蔡庆华唐涛渠晓东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
-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拟多甲藻昼夜垂直分布初步研究被引量:18
- 2008年
- 具鞭毛的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是三峡水库多数支流库湾春季甲藻水华的优势种类。研究表明,昼夜垂直迁移是鞭毛藻重要的生态学特征。拟多甲藻形态学特征虽然也有鞭毛和自由游泳能力,但至今仍没有关于该种类昼夜垂直迁移的描述。定点昼夜垂直分层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甲藻水华暴发的优势种之一拟多甲藻种3(Peridiniopsissp.3)是绝对优势种,相对丰度达到45%;该物种与其它鞭毛藻相似,有昼夜垂直迁移的生态学特征,白天趋于在水体上层聚集分布,晚上趋于在水柱中随机分布;太阳光的昼夜交替是影响拟多甲藻昼夜垂直迁移的重要环境因素。
- 徐耀阳蔡庆华黎道丰王岚孔令惠余伟
- 关键词:三峡水库春季水华光合有效辐射
-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底泥中总氮、总磷含量的时空分布被引量:23
- 2009年
- 2004年10月—2006年7月,对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底泥中总氮(TN)、总磷(TP)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底泥中TN、TP含量均表现为"中间高,两头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中,TN含量最高值为1.08 mg.g-1,出现在库湾中部区域,最低值为0.89 mg.g-1,出现在河口附近区域;TP含量最高值为1.07 mg.g-1,最低值为0.80 mg.g-1,分别出现在库湾中部和库尾.TN含量按秋季、冬季、春季的顺序依次降低,从春季到夏季则大幅上升,夏季达最高值;TP含量的季节波动较小,以春季最高.研究区底泥中TN、TP含量的年际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香溪河库湾底泥中总氮、总磷含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水体中悬浮物质沉积率的影响,沉积率较高区域的TN、TP含量较高;TN含量的季节波动主要受上游来水量季节变化的影响,而TP含量的季节变化主要源于点源污染.
- 张敏徐耀阳邵美玲蔡庆华
- 关键词:底泥营养物质三峡水库
- 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蓝藻水华生消过程初步研究被引量:22
- 2009年
- 2008年6月三峡水库部分支流库湾第一次暴发大面积蓝藻水华,表明水库支流库湾生态环境已经恶化。以香溪河库湾为例,于2008年6月6日~7月25日,每间隔7天在库湾14个采样点采集水样一次,对蓝藻水华进行监测,研究蓝藻水华生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这次水华自2008年6月9日暴发,6月20日达到顶峰,7月11日结束,持续大约1个月;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与叶绿素a(Chl.a)所指示的水体营养状态,将同时满足TSI>60与Chl.a>20μg/L两个条件的区域边界视为蓝藻水华暴发的临界状态;整个水华暴发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6月9~25日和7月3~11日。水华暴发区域主要集中在距河口20~30km处相对稳定的库湾中上游区域,适宜的水动力条件是水华暴发的必要条件。此次水华的消落过程主要受到磷含量降低的限制以及氮磷比的影响,当氮磷比显著升高时,蓝藻的生长受到抑制。总氮总磷比在10~25之间比较适宜蓝藻的大量生长,因此限制磷元素的入库通量对于预防和控制库湾水华的暴发具有重要意义。
- 张敏蔡庆华王岚徐耀阳孔令惠谭路
- 关键词:蓝藻水华氮磷叶绿素A三峡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