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751042)
-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2
- 相关作者:肖翠云李先国更多>>
- 相关机构:闽江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关键词及其意识形态:文革文学批评话语的广义修辞学分析
- 2013年
- "批判组"及其类义符号和"毒草""香花"及其类义符号是文革文学批评中最突出的两组话语,烙有文革时期特有的印记。以"批判组"为代表的文学批评主体的集体出场,表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体言说的强力控制;当"毒草"被妖魔化、"香花"被英雄化时,文学批评方式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显示出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对批评话语的强力渗透。
- 肖翠云
- 关键词:意识形态
- 从文学的政治性到文学的语言性——新时期文学批评去政治化策略之一被引量:2
- 2011年
- 新时期文学批评去政治化策略之一就是从"语言转向"来探索文学的形式美学,逐渐摆脱"文革"时期的政治功利和新时期初的社会功利,突破以工具论语言观为基础的语言分析,走向以本体论语言观为基础的语言审美批评,完成了从文学的政治性向文学的语言性的根本转变。
- 肖翠云
-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批评语言转向
- 从工具论到本体论——新时期文学语言研究的视域转变被引量:1
- 2012年
- 新时期初的文学批评虽然重视文学语言的研究,但仍拘束于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视域中,将语言形式看作是思想内容的容器和工具。随着西方"语言论转向"的引进,文学批评开始以语言本体论为基础探索文学语言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使文学语言研究从观念到方法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 肖翠云
- 关键词:语言工具论语言本体论
- 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的语言建构和文体建构被引量:1
- 2014年
- 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围绕大众化文学的语言问题和文体问题展开了激烈而充分的论辩:在语言建构中交织着普通话、方言土语、五四白话、汉字拼音化等多种声音的对话与论争;在文体建构中上演着旧形式、新形式、五四新文学形式之间的争夺。虽未能达成共识,但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和大致的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丰厚的资产。
- 肖翠云
- 关键词:文学大众化大众语旧形式
- 论刘勰《文心雕龙》的文本观被引量:2
- 2011年
- 文本主义是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核心概念,重视的是文本内部语言形式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以此来反观刘勰的《文心雕龙》,可以发现两者都非常重视文本的形式和辞采,但《文心雕龙》在重视文本形式的同时还兼顾文本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本与外在世界的关联,从而与西方语言学批评的"文本中心论"相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肖翠云
-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本形式美语言学批评
- 形式批评想象的两次高峰
- 2011年
- 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抒情文学的形式批评想象达到了高峰,20世纪80年代关于叙事文学的形式批评想象达到了高峰。两次形式批评想象的高峰的形成都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关,一与佛学东渐有关,一与西学东渐有关。
- 李先国肖翠云
- 关键词:魏晋时期
- 文学批评的“修辞论转向”及学科背景被引量:1
- 2013年
-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从语言学批评向修辞学批评转移,不仅源于语言学批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得力于中西方当代修辞学发展的外在促进,体现为两种学科视野的相遇和碰撞:文艺学向修辞学延伸,修辞学向文艺学拓展,共同支撑起文学批评的"修辞论转向"。
- 肖翠云
- 关键词:语言学批评学科背景
- 文学修辞批评两种模式及学科思考被引量:9
- 2013年
- 文学修辞批评的出场方式有两种,分别向两个学科辐射:文艺学界在修辞诗学中延伸,修辞学界在修辞技巧和修辞诗学的双重视域中展开。两种模式同中有异,各具特色,为文学批评和学科建设带来丰富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
- 肖翠云
- 关键词:广义修辞学
- 越地现代文艺理论研究发凡
- 2012年
- 越地现代文艺理论开风气之先,借鉴外来文化,为建立新型的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奠下了基础。越地现代文艺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社会的时代命运紧密相联,承担了时代赋予的启蒙与救亡的任务。越地现代文艺理论指导推动了越地现代文学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研究中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 李先国
- 关键词:现代文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