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6043)

作品数:14 被引量:249H指数:10
相关作者:杨世伦李鹏戴仕宝李明郜昂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海洋局滁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0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长江
  • 6篇长江口
  • 5篇悬沙
  • 5篇悬沙浓度
  • 5篇冲淤
  • 4篇泥沙
  • 3篇入海
  • 3篇入海泥沙
  • 3篇输沙
  • 3篇河流
  • 2篇三角洲
  • 2篇水库
  • 2篇滩涂资源
  • 2篇径流
  • 2篇海岸
  • 2篇波浪
  • 2篇冲淤变化
  • 2篇冲淤演变
  • 1篇岛链
  • 1篇短周期

机构

  • 16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滁州学院
  • 1篇苏州科技学院

作者

  • 16篇杨世伦
  • 10篇李鹏
  • 7篇戴仕宝
  • 5篇李明
  • 4篇张文祥
  • 4篇郜昂
  • 2篇徐小弟
  • 2篇龚文浩
  • 2篇刘哲
  • 2篇杜景龙
  • 1篇赵华云
  • 1篇张经
  • 1篇闫龙浩
  • 1篇徐晓君
  • 1篇李华
  • 1篇陈沈良
  • 1篇李兴明
  • 1篇江恩祝

传媒

  • 3篇地理学报
  • 2篇海洋通报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海洋工程
  • 1篇泥沙研究
  • 1篇上海地质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海崇明东滩冲淤趋势分析
根据1977、1992、1997和2004年国家专业部门测量的长江口口门区水下地形图、潮间带高程测量和遥感图片对比,分析了崇明东滩淤涨速率的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尽管由于局部滩槽地形发育和海洋动力条件的影响,崇明东滩的...
杨世伦李明
关键词:冲淤变化长江口
文献传递
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短周期悬沙浓度变化被引量:10
2008年
2003年2月17~24目,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地区进行了大、小潮水文泥沙定点连续观测。用OBS-5观测水深、盐度和浊度,用直读式海流计(SLC9—2)观测不同水层流速,同时获取了不同潮时不同水层悬沙水样。通过对水深、盐度、浊度、悬沙浓度和流速等数据进行大、小潮周期对比与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盐度和水流流速变化范围分别为13.5~22.3和0.30~2.13m/s;(2)表层与底层悬沙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80~222mg/L和1019~1300mg/L;(3)一个潮周期内,可出现4次悬沙浓度峰值;(4)通常情况下,悬沙浓度值涨潮大于落潮,大潮大于小潮,但强风或风暴潮会改变大、小潮的悬沙浓度变化格局。研究表明,研究区悬沙浓度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的发育主要是由于“潮泵效应”和盐水异重流引起的对床底侵蚀和泥沙再悬浮造成的。另外,动水絮凝和滩槽之间泥沙交换,也对最大浑浊带的形成与发育有重要影响。
张文祥杨世伦杜景龙闫龙浩
关键词:悬沙浓度最大浑浊带OBS长江口
长江入海泥沙的变化趋势与上海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被引量:19
2009年
在分析1950年以来系列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对今后20年长江入海泥沙量和口门区5m等深线以浅滩涂的冲淤趋势作了初步估计,结果表明:(1)人类活动巳导致长江入海泥沙通量减少约2/3。大通站输沙率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趋势性下降,尤其是80年代后期以来输沙率下降加快。1996~2005年的输沙率(2.80亿t/a)比1956~1965年的输沙率(5.04亿t/a)下降了2.04亿t/a,降幅达44%;三峡水库蓄水后的2003~2005年大通站输沙率(1.89亿t/a)比1956~1965年降低63%。(2)滩涂淤涨速率明显下降。河口口门区4大滩涂(崇明东滩、横沙东滩、九段沙和南汇东滩)的合计淤涨速率在1958~1977年、1977~1996年和1996~2004年3个时段分别为19.1、5.1和4.9km^2/a。(3)目前上海5m等深线以上的滩涂面积主要分布在口门4大滩涂,它们分别是崇明东滩(701km^2。)、横沙东滩(464km^2)、九段沙(410km^2)和南汇东滩(462km^2),占总面积的80%。(4)考虑北槽深水航道工程的影响后得出,大通站输沙率(10^8t/a)和口门区4大滩涂淤涨速率(km^2/a)之间的关系为Y=9.51X=29.1,r=0.925。预测表明:2006~2015年和2016~2025年时段大通站平均输沙率估计将分别降至1.5和1.2亿t/a左右。根据上述关系,2006~2015年和2016~2025年时段口门4大滩涂5m.等深线以上面积将分别蚀退148和177km^2,即20年累计损失占现有面积的13.8%。在现有工程条件下,今后20年口门的4大滩涂5m等深线以上的面积累计损失可能为10%左右。因此,作为上海滩涂资源主要来源的长江口门区滩涂淤涨速率在自然条件下随着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而迅速下降,若无有效的工程保护措施,今后随着长江来沙的进一步降低将出现净的蚀退。采取适当的工程促淤措施,利用高悬沙浓度的有利条件,上海�
杨世伦ZHU Jun李明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长江口
长江来沙锐减与海岸滩涂资源的危机被引量:40
2006年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1951 ̄2004年大通站系列水、沙和流域降水资料进行周期性和趋势性分析,利用Arc-GIS软件对长江三角洲海图进行滩涂面积计算和冲淤剖面分析,并于2002年5月 ̄2005年7月在长江三角洲前缘的南汇岸段进行逐日潮滩高程测量,以进行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滩面冲淤的对比。结果表明:尽管气候变化导致流域平均降水量以及大通径流量和输沙率存在2 ̄3年和8 ̄9年的波动周期(P<0.05),但大通输沙率从1960年代末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P<0.001),三峡工程运行后的2003年(6月开始蓄水)和2004年连续2年创历史新低,流域水库的修建是导致这一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长江来沙量的锐减正在导致三角洲前缘滩涂从淤涨向侵蚀转化。预测认为:流域人类活动还将继续导致长江入海泥沙量的下降,今后几十年的大通输沙率将从目前的1.5×108 ̄2×108t/a下降到1×108t/a左右;泛长江三角洲海岸滩涂资源将面临严峻挑战。
李明杨世伦李鹏刘哲戴仕宝郜昂张经
关键词:三角洲长江
径流、潮流和风浪共同作用下近岸悬沙浓度变化的周期性探讨--以杭州湾和长江口交汇处的南汇嘴为例被引量:13
2008年
根据2002年5月至2005年10月在杭州湾北岸和长江口口门交汇处一固定观测点表层每日取样的悬沙浓度资料和同期的潮差、潮位、风向风速以及长江大通水文站的水沙资料,利用Spss、MatLab分析软件,采用小波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了悬沙浓度变化的周期性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悬沙浓度具有显著的大、小潮和季节性变化,变化周期分别为14.7d和368d,平均而言,大潮为小潮的2.96倍,冬季为夏季的2倍;2)平均大、小潮半月周期中日悬沙浓度与同日潮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6,与前1日潮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与前2日潮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反映潮差变化对悬沙浓度的影响有1~2d的滞后效应;3)月均悬沙浓度与长江大通站的月均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尤其与流量滞后19d的相关性最好。研究区日悬沙浓度变化主要为大、小潮和季节性周期变化,前者受潮动力引起的泥沙沉降一再悬浮控制,后者受径流冲淡作用、海平面高度、潮差、风况的季节性变化控制。
郜昂赵华云杨世伦戴仕宝陈沈良李鹏
近50年来长江水资源特征变化分析被引量:35
2006年
对长江水资源的特征如总量、用水量、水污染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为:①1954—2004年流域平均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长江上中游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宜昌、汉口水文站的径流量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大通水文站径流量呈上升趋势与汉口—大通间降水量增加有关;大通站1950到2004年的最小、最大月均径流量均呈上升趋势;长江水资源总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气候的变化。②水污染逐渐加重,水质有恶化的趋势,工业污染的增加是主要原因。③年均用水量占入海径流量的5.7%左右,人类活动尚未对长江流域总的水量构成很大的影响。结论:①长江水资源总量尚未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已对水资源的利用构成了影响;②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东部地区对长江干流水资源的依赖性增加,加大了长江水资源利用的风险。
戴仕宝杨世伦
关键词:径流量水污染南水北调长江流域
三角洲前缘岸滩对河流来沙减少响应的敏感性探讨——以长江口门区崇明岛向海侧岸滩为例被引量:10
2006年
利用ArcGIS对1977—2004年不同时段的长江口崇明岛向海侧水下地形测量资料进行处理,并结合该区的潮滩历史遥感图片、现场高程测量以及同期大通站输沙率资料,探讨三角洲前缘岸滩冲淤演变对河流来沙减少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岸滩的淤涨速率总体上在年代以上时间尺度随着长江来沙减少而下降,但由于局部滩—槽演变和海洋动力条件的影响,某些年代内和某些部位可能出现相反的趋势,使岸滩演变对河流来沙减少的响应变得复杂化。在此基础上预测今后几十年研究区的冲淤趋势。
杨世伦李明张文祥
关键词:三角洲长江口海岸演变
长江干流河道对流域输沙的调节作用被引量:8
2006年
利用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上测站1956 ̄2004年的输沙量资料,对干流未测区域的来沙进行了估计。根据泥沙平衡(Sedimentbudget)概念,对长江干流河道的冲淤对来水来沙的响应以及对入海泥沙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长江干流屏山至大通河道平均淤积速率为88.58×106t/a,河道淤积占总的来沙量及大通站输沙量比例分别为14%与21%。由于河道淤积,大通站输沙量减少了17.5%。总体来说上游淤积较轻,宜昌至汉口区间淤积严重,汉口至大通区间为微冲。长江干流的河道冲淤与流域总的来沙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各段河道的冲淤对流域来沙的响应各不一样。上游的冲淤与流域的径流量和来沙量均没有很好的相关性,宜昌—汉口段河道冲淤的变化与宜昌站的来沙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影响汉口—大通间河道的冲淤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流域的来水量,河道的冲淤与大通站径流量的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三峡水库蓄水后整个长江干流的冲淤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三峡水库的蓄水运用有效地减轻了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同时也降低了洞庭湖的对长江干流泥沙的调节作用;长江上游干流河道淤积增强,中下游河道出现冲刷,但不同的河段表现不一;中下游河道冲刷量小于预测值,三峡水库的蓄水运用直接导致了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
戴仕宝杨世伦李鹏
关键词:长江冲淤输沙三峡水库
上海洋山建港后港域夏季水文泥沙状况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对2007年9月17~26日在上海洋山港海域固定观测点(平均水深13m)观测得到的水文泥沙要素,以及悬沙和底质样品分析。分析结果为:1)港域有效波高0.21—1.37m(风速0.6~14.0m/s),平均0.61m(平均风速5.5m/s)。平静天气(平均风速小于5.0m/s)下,波高随水深变化,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99;而在强风天气下,波高受风况控制。2)最大表层流速超过2.00m/s。大潮涨潮流占优势,小潮时落潮流占优势;与北岛链汊道封堵前相比,大潮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减小15%和30%,小潮涨、落潮平均流速均减小30%~40%。各层余流均为西北方向,与涨潮流方向一致;垂向平均余流速0.11cm/s,表层达0.25m/s^3)离底高程1.35m层和0.35m层最大悬沙浓度均大于3kg/m^3,两层平均悬沙浓度分别为0.89和0.95kg/m^3。无论大潮还是小潮涨潮悬沙浓度均大于落潮,这种现象在大潮时更为显著,潮周期中最大悬沙浓度出现在涨急。与工程前相比悬沙浓度明显降低,大、小潮降低均达20%。4)港区底质平均粒径9.0μm工程后有变细的趋势。
李鹏杨世伦龚文浩徐小弟
关键词:波浪悬沙浓度
近10年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冲淤变化——兼论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被引量:56
2007年
根据对近10年来长江入海泥沙量和河口冲淤的对比分析,探讨水下三角洲冲淤对长江入海泥沙锐减以及三峡工程运行的响应。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入海泥沙减少1×108t/a量级;(2)1995-2000年、2000-2004年和2004-2005年研究区淤积(冲刷)面积分别占75.5%(24.5%)、30.5%(69.5%)和14%(86%),垂向冲淤速率(负为冲刷)分别为6.4cm/a、-3.8cm/a和-21cm/a。(3)由于地形和水动力的变化以及工程的影响,研究区内冲淤对河流来沙减少的响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结论包括:三峡水库蓄水加剧了长江入海泥沙的减少;入海泥沙的锐减是水下三角洲从淤积为主向侵蚀为主转变的主要原因。随着水库拦沙能力的增强等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入海泥沙将进一步下降,河口口门区的冲刷可能加剧,值得有关部门重视。
李鹏杨世伦戴仕宝张文祥
关键词:长江三峡工程水下三角洲冲淤演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