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联合基金(U1262203)
-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林刘海宁高永进刘惠民孙渡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更多>>
- 发文基金:石油化工联合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颗粒结构特征被引量:10
- 2014年
- 针对现有的粒度分析方法难以实现对砾岩、砾质砂岩等粗碎屑岩颗粒结构特征分析的问题,采用宏观岩心精描与微观薄片相结合的粒度分析方法,建立由砾级颗粒到砂级颗粒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求取颗粒结构参数,并对近岸水下扇不同岩相组合类型颗粒结构特征展开定量研究。依据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和颜色等特征,将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划分为11种岩相类型和14种岩相组合类型。依据φ5、Mz、So和砾石含量等颗粒结构参数绝对值及其垂向递降度特征,将近岸水下扇岩相组合划分为3大类6小类。总体上距物源方向断层边界距离由近及远砂砾岩颗粒结构参数具有粒度变细、分选变好、砾石含量降低和垂向递降度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
- 操应长马奔奔王艳忠刘惠民高永进刘海宁陈林
- 关键词: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沙四上亚段东营凹陷
- 济阳坳陷特低渗透油藏地质多因素综合定量分类评价被引量:4
- 2015年
- 在定量表征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探讨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主控地质因素。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济阳坳陷特低渗透油藏开展地质多因素综合定量分类评价,形成了一套以开发效果表征特低渗透油藏综合特征、从单井到区块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特低渗透油藏地质多因素综合定量分类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特低渗透油藏主要为滩坝砂、浊积岩、砂砾岩沉积,具有埋藏深度大、粒度细、分选较好、孔喉微细、单层厚度薄、分布零散、比储量丰度低、流动性差的地质特点。定义累积产油差表征开发效果以反映特低渗透油藏综合特征,其主控地质因素为油层厚度层数比、砂岩厚度层数比、平均粒径、采油段中深、渗透率、孔隙度、比储量丰度。通过地质多因素综合定量分类评价,将济阳坳陷特低渗透油藏分为3类:Ⅰ类综合评价分数大于0.6,累积产油差大于4 500,开发效果最好;Ⅱ类综合评价分数0.4-0.6,累积产油差-2 500到4 500,开发效果中等;Ⅲ类综合评价分数小于0.4,累积产油差小于-2 500,开发效果差。利用不同区块已有开发数据检验,分类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一致性良好。Ⅰ类、Ⅱ类特低渗透油藏应该作为现阶段特低渗透油藏直井、水平井优先开发的对象。
- 操应长杨田王艳忠宋丙慧郭迎春孙渡
-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主控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沙四上亚段成岩演化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5年
- 综合利用岩芯观察、岩石铸体薄片、流体包裹体、岩芯实测物性并结合埋藏史分析,对渤南洼陷北部陡坡带沙四上亚段砂砾岩储层的成岩演化和物性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经历了强烈压实、碳酸盐灰泥重结晶、多期胶结和溶解以及复杂交代等成岩演化过程。结合成岩环境演化特征,认为储层经历了多期酸碱交替的流体演化,在同一成岩环境演化背景下,由于近岸水下扇不同亚(微)相沉积特征差异性,控制了不同亚(微)相成岩演化特征的差异性,并决定了其物性演化的差异性。采用反演回剥的方法对地史时期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的物性进行了恢复,可知对储层物性演化起到重要影响的有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碳酸盐灰泥重结晶作用、酸性溶解及油气充注,并建立了近岸水下扇不同亚(微)相储层物性演化模式:扇根砾岩在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和灰泥杂基重结晶作用为主,溶解作用微弱,物性持续降低,在中深层灰泥杂基的重结晶作用使扇根砾岩物性快速降低,现今物性极差,主要发育干层。扇中辫状水道距泥岩层较远的储层,由于两期酸性溶解对储层的改造以及油气充注对胶结作用的抑制,中深层仍发育大量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储层物性较好,可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层。扇中辫状水道距泥岩层较近的储层、扇中水道间和扇缘储层成岩作用以强烈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为主要特征,现今物性差,主要发育干层。
- 马奔奔操应长王艳忠贾艳聪张少敏
- 关键词:成岩演化近岸水下扇沙四上亚段
- 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段低渗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被引量:13
- 2013年
- 通过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测试等化验资料分析,结合镜下薄片观察和包裹体测温,采用地质历史时期储层物性反演的方法,对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段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段储层属低孔特低渗储层,沉积作用差异是低渗透形成的根本原因,不同沉积作用形成的储层物质组成、粒度、分选不同,导致储层原始物性发生分异;成岩作用是低渗透形成的关键,成岩早期的快速压实、成岩中后期胶结物充填以及缺少有效的增孔和保孔机制最终导致低渗储层的形成;运用地质历史时期物性反演的方法建立储层物性演化史,能定量重现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演化过程。
- 周磊操应长葸克来赵贤正金凤鸣董雄英
- 关键词:低渗透储层成岩演化廊固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