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AGL011)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强陆奇斌张秀兰杨力超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哈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社会
  • 2篇社会组织
  • 1篇地震
  • 1篇政府
  • 1篇社会治理
  • 1篇社会治理创新
  • 1篇汶川地震
  • 1篇联盟
  • 1篇境外
  • 1篇抗逆
  • 1篇抗逆力
  • 1篇互动
  • 1篇互动视角
  • 1篇管理中国
  • 1篇PATTER...
  • 1篇POLICY
  • 1篇CHANGE
  • 1篇DOCUME...
  • 1篇GOVERN...
  • 1篇DISAST...

机构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作者

  • 3篇陆奇斌
  • 3篇张强
  • 1篇张秀兰
  • 1篇杨力超

传媒

  • 2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Intern...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应对经验与应急管理中国模式的建构路径--基于强政府与强社会的互动视角被引量:21
2011年
巨灾的频发使得风险治理的公共政策系统受到巨大挑战。由于特定的危机形势和政策制定系统的局限性,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困境,尤其是汶川地震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国家力量在巨灾应对中与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团队三年多来针对汶川地震应对的全景式实证性研究,并结合中国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发展的历史性回顾揭示出相应的挑战和机遇,探索一个基于强政府与强社会互动的分析视角和发展路径。
张强陆奇斌张秀兰
关键词:汶川地震抗逆力
中国政社合作的“发展型协同共治”模式——基于云南省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探讨被引量:4
2015年
政社关系的建构是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关键性议题。对云南省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实地调研与深入剖析,揭示出中国政社合作的"发展型协同共治"模式,即政社关系的基本定位是基于对地区发展需求的共识,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取决于政府部门间协同和基于社会服务的共治二元关系的建构。要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中国政社合作关系框架,须在云南"发展型协同共治"模式的探索上加强制度创新,改变旧有的管控思维,建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软性体系。
张强陆奇斌胡雅萌郭虹杨力超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稳态联盟的形成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稳定形态联盟是社会组织普遍期待的一种合作形式,其成功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研究了中国11个省级稳定形态的社会组织联盟。研究结果显示,社会领域也存在一条类似于商业领域的价值链——社会价值链,而社会组织联盟对社会价值链各个环节抗压性的支撑并保证其循环运行,是其保持稳定状态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建构了社会价值循环一压力一支撑模型,对稳定形态社会组织联盟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为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和社会组织联盟治理提供了相关建议。
陆奇斌张强
关键词:社会组织联盟
The Pattern of Policy Change on Disaster Management in China: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Policy Documents, 1949–2016被引量:6
2018年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hina's policy system for the management of natural hazard-induced disasters from 1949 to 2016 through a quantitative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5472 policy documents on such disasters. It identifies four phases of China's evolving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focused on agri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government and professional capacity building, and disaster governance,respectively. Characteristics of policies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policy change in each of the four phases are discussed in depth.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policy change of the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may serve as a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Qiang ZhangQibin LuDeping ZhongXuanting Ye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