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76025)

作品数:9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吴宁胡永良黎建华周芳张肖强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台州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电子电信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篇拓扑
  • 3篇拓扑结构
  • 3篇网络
  • 3篇无线
  • 3篇NOC
  • 2篇上网
  • 2篇时钟
  • 2篇时钟同步
  • 2篇片上网络
  • 2篇混合型
  • 1篇带宽
  • 1篇带宽分配
  • 1篇电路
  • 1篇延时
  • 1篇延时锁定环
  • 1篇容错
  • 1篇软件设计
  • 1篇三维集成电路
  • 1篇时间戳
  • 1篇双缓冲

机构

  • 7篇南京航空航天...
  • 2篇台州学院
  • 1篇南京铁道职业...

作者

  • 6篇吴宁
  • 3篇黎建华
  • 2篇周芳
  • 2篇胡永良
  • 1篇张肖强
  • 1篇战金玉
  • 1篇叶云飞
  • 1篇葛芬
  • 1篇叶云飞
  • 1篇魏永康
  • 1篇吕青松

传媒

  • 2篇微电子学与计...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电子学报
  • 1篇微电子学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Design of an adaptive precoding/STBC baseband transceiver on a reconfigurable architecture
2017年
Precoding and space-time block coding (STBC)techniques using the uniform channel decomposition (UCD)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bit error rate (BER) of themultiple-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but at a cost of areduced data rate. In order to achieve a higher overall systemperformance, a novel adaptive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 whichflexibly combines both UCD and UCD + STBC technologies isproposed. Th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feedback pathwas added to the precoder to select which coding method wasto be used, i.e. UCD alone or UCD + STBC. With thesmaller constellation sizes, Matlab simulation results showthat, the adaptive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 will select the UCD-only mode under the higher SNR condi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a higher bit rate. The UCD + STBC mode will be selectedunder the lower SNR conditions (e. g., SNR 〈 10 dB) inorder to maintain good BER performance at the cost of areduced data rate. This architecture was implemented andverified using both UMC 0.18 ASIC process technology and aXilinx xc4vlx Virtex-4 FPGA at 150 MHz. The simulation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required number of reconfigurablearithmetic unit slices grows linearly with the channel matrixsize, while the number of adder array unit and reconfigurablelogic unit slices increases slightly with the constellation size.
Ye YunfeiWu NingGe FenZhou Fang
关键词:PRECODINGADAPTIVEBASEBAND
一种自适应的混合型无线NoC拓扑结构被引量:5
2016年
针对传统大规模片上网络(Network-on-Chip,No C)远距离核间多跳通信所带来的高能耗与延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虚Torus的自适应的混合型无线No C拓扑结构(VT-AWi No C).该结构通过引入链路拥塞测度作为感知参数,基于此采用热点无线链路自动探测与带宽动态分配机制,并设计实现发送器动态分配的控制电路模块,以达到根据不同的通信流量模型,于片内自适应地调整拓扑结构及链路带宽的目的.通过建立混合型无线No C的延时与功耗评估模型,对该结构的无线No C进行性能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自适应拓扑与其它混合型无线No C相比,在随机流量模型下,网络平均延时降低了16.52~23.27%;在20%的热点流量模型下,包平均能耗节省了39.19%;以真实应用FFT作为基准测试,平均延时降低了17.20%~21.68%,并节省了23.49%的包平均能耗.该结构以较小的面积开销获得了更优的性能.
黎建华吴宁胡永良张肖强
混合型无线NoC系统建模与拓扑结构研究
片上网络(Network-on-Chip, NoC)作为复杂片上系统(System-on-chip, SoC)的一种新兴的互连与通信架构,当其向更大规模和更复杂化方向发展时,平面多跳有线链路所带来的延时与能耗问题,严重限...
黎建华
关键词:带宽分配拓扑结构
基于IEEE1588协议的高精度网络时钟同步软件设计被引量:1
2013年
在分析IEEE 1588原理以及影响同步精度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Windows平台的时间同步方法,为分布式网络系统的时钟精确同步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目前,Windows平台下直接在应用层获取的时间戳精度在10 ms级左右,系统的同步精度为ms级.针对Windows平台下获取更高精度1588时间戳的困难,设计了基于SharpPcap的时间戳处理模块,得到高精度的数据链路层时间戳,从而提高了应用层的时间戳精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系统主从时钟的同步精度达到亚ms级,满足电力系统中同步精度在ms级以内的时钟同步需求.
吕青松吴宁
关键词:网络时钟同步IEEE时间戳IEEE
基于参数约简和免疫算法的飞行规则自动提取方法被引量:1
2013年
模拟机自动评分系统对飞行员数据进行评分的时候需要量化飞行规则,针对规则量化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约简和免疫算法的飞行规则自动提取方法.用该方法对某航空公司提供的正常爬升科目的大量飞行数据进行了规则提取,将提取到的规则对正反例样本之外多个飞行数据进行判读,结果表明均未出现误判.与没有采用参数约简的方法相比,用该方法提取到的规则更简洁、更准确,对专家制定用于自动评分系统中量化的飞行规则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战金玉吴宁魏永康
关键词:免疫算法
无线NoC研究与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分析了无线NoC的一般结构,对两种典型拓扑结构及其相关特性进行了比较,并对无线NoC涉及到的关键通信机制,特别是片上天线、路由及通信协议对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未来无线NoC的技术热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黎建华吴宁胡永良
关键词:拓扑结构片上天线
一种适用于三维芯片间时钟同步的全数字延时锁定环设计
2018年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三维集成电路芯片间时钟同步的全数字延时锁定环设计.在给定的三维集成电路中,该全数字延时锁定环采用可变逐次逼近寄存器控制器设计来缩短锁定时间,以消除谐波锁定问题并拓宽工作频率范围,实现硅过孔引起的延时偏差可容忍和垂直堆叠芯片间时钟信号同步.整个设计采用TSMC 65nm CMOS低功耗工艺实现.仿真结果显示在工艺角最坏情况下最高工作频率是833MHz(SS,125℃,1.08V),在工艺角最好情况下最低工作频率是167MHz(FF,-40℃,1.32V),整个工作频率范围内最长锁定时间固定为103个输入时钟周期,在典型工艺角下功耗为0.8mW@833 MHz(TT,25℃,1.2V).版图有效核心面积为0.018mm2.
叶云飞叶云飞吴宁葛芬
关键词:时钟同步三维集成电路
一种基于双缓冲和XYX路由的片上网络容错机制设计被引量:1
2015年
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缓冲和XYX路由的容错机制.该机制通过使用双缓冲存储数据包来减少数据发送的等待延时,并采用XYX路由算法缩短路由路径,达到通信延时和功耗优化的目的,实现数据的高可靠高效率传输.通过System C所搭建的4×4的2D-Mesh网络平台验证了该机制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双缓冲和XYX路由的容错机制相对端到端随机路由算法具有更低的延时和功耗,当失效率小于2%时,数据的传输延时和功耗开销可分别降低约50%和20%.
周芳吴宁
关键词:片上网络瞬时故障容错双缓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