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yg2010020)
-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2
- 相关作者:彭全材宋金明李军张全斌于颖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几种海藻中无机阴离子的组成及与海水环境的关系被引量:2
- 2012年
- 采用色谱法分析获得了10种常见海藻中的F–、Cl–、SO24、3PO4、NO3、I–等无机阴离子的组成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阴离子组成与海水环境的初步关系。结果表明,主要无机阴离子总含量褐藻高于绿藻和红藻,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褐藻和绿藻门的羽藻容易富集碘,是良好的生物碘源。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显示Cl–与I–相关程度最密切(r=0.681),其次是3PO4与I–以及3PO4与Cl–;主成分1主要是F–、SO24和NO3贡献比较大,主成分2主要是3PO4、Cl–及I–贡献比较大。海藻中阴离子的浓缩因子与海水中该元素逗留时间的对数相关统计表明,孔石莼、浒苔和鼠尾藻的相关系数大于0.9,说明某些海藻与海水中的非金属无机元素的分布迁移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近岸区域海藻中无机非金属元素的组成可为揭示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重要讯息。
- 彭全材宋金明张全斌孙萱李军
- 关键词:无机阴离子海藻海水环境
- 超声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扇贝中30种脂肪酸被引量:13
- 2012年
- 研究扇贝中脂肪酸测定的前处理技术,建立扇贝中30种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同时测定分析方法。样品经冷冻干燥、超声提取、硫酸-甲醇法甲脂化后,采用气相色谱分析,内标法定量测定扇贝中脂肪酸的含量。正交试验显示,脂肪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比例为甲醇-二氯甲烷溶液(1:3,V/V)、料液比1:140(mg/mL)、提取3次、每次15min,其中提取次数与溶剂比例对结果影响显著(P<0.05)。30种不同的脂肪酸在5.0~8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不同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4%~91%、86%~99%;相对标准偏差(n=5)分别为1.3%~3.5%、0.9%~3.1%;方法的检出限(RSN=3)为1.94~2.57mg/kg。该方法操作简便、迅速、灵敏、准确度高,可满足扇贝以及类似性质的生物体脂肪酸的检测需要。
- 彭全材宋金明李军于颖
- 关键词:扇贝脂肪酸超声萃取气相色谱
- 胶洲湾5种海藻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有机氯农残共摄入风险的评估研究
- 海藻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但同时也富集残留一定浓度的有机氯农残污染物,食用海藻时在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同时也会摄入这类污染物,其共摄入风险分析评估是食品安全领域必须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选取了在胶州湾近岸采集的可食用...
- 彭全材宋金明李琛俞立东
- 关键词:脂肪酸海藻
- 文献传递
- 四种绿藻和四种褐藻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对绿藻门和褐藻门8种大型海藻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两类海藻都有其特征脂肪酸或有几种特征脂肪酸组合做为其化学分类的标记。4种绿藻的主要脂肪酸是16:0、16:1ω7、18:4ω3、18:1ω7、18:2ω6、18:3ω3、18:1ω9,其中18:1ω7和18:3ω3的含量相对较高;4种褐藻中16:0、18:1ω9、18:2ω6、18:3ω3、18:4ω3、20:5ω3、20:4ω6的含量占绝对优势,十八碳和二十碳多不饱和脂肪酸是褐藻门脂肪酸的典型特征。另外,褐藻中含有较高含量的EPA,海带和裙带菜尤为明显。对2门类5属8株海藻所含脂肪酸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海藻各门及种间的亲缘关系,表明利用静态条件下海藻脂肪酸的聚类分析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判别海藻在分类上亲缘关系的远近,海藻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可以作为海藻分类的一个辅助技术手段。
- 彭全材宋金明张全斌林强
- 关键词:脂肪酸化学分类绿藻褐藻
- 海洋绿藻和褐藻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及在海藻分类中的作用
- 经海洋环境长期的自然选择,海洋藻类与陆地植物相比更富含长链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且各种脂肪酸在不同分类单元海藻中的分布存在异同,不同种类的藻具有其本身的特征脂肪酸。同一分类单元的海藻脂肪酸组成往往相似,而且具有不同于其他分类...
- 彭全材宋金明林强俞立东孙萱张全斌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