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0208020613)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张占普窦长武王凯王涛武文元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医疗卫生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2篇动脉瘤
  • 2篇文献复习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颈内
  • 2篇颈内动脉
  • 2篇复习
  • 1篇蝶鞍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闭塞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内介入
  • 1篇血管内介入治...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异常
  • 1篇血栓

机构

  • 4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6篇张占普
  • 3篇王凯
  • 3篇武文元
  • 3篇窦长武
  • 3篇王涛
  • 2篇徐丽华
  • 2篇马庆海
  • 2篇高乃康
  • 2篇王飞
  • 1篇苏宁
  • 1篇贾广志
  • 1篇吴林
  • 1篇李建民
  • 1篇王飞
  • 1篇杨继文

传媒

  • 3篇内蒙古医学院...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血管内介入治疗96例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6例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作出评价。结果:100个动脉瘤,86个行弹簧圈栓塞术,完全栓塞62个(69.8%),次全栓塞22个(25.6%),不完全栓塞2个(2.3%)。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3.5%),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3例(3.5%),血管痉挛2例(2.3%)。术后动脉瘤复发2例,未见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脑积水5例,颅内感染1例。病人出院12mo后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者65例(72.2%);有轻度到中度神经功能障碍10例(11.1%);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及死亡者5例(5.6%)。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动脉瘤的方法。
王飞张占普窦长武王凯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电解弹簧圈Matrix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引量:1
2004年
张占普武文元苏宁马庆海徐丽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转归血栓形成
巨大颈内动脉-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0年
持续性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或胚胎型三叉动脉又名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rtery),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异常吻合,临床上多是偶尔发现,常伴有其他脑血管异常,包括动脉瘤.通常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脑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后循环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头痛等症状.脑血管造影可确诊,治疗上主张对症治疗.
王凯张占普窦长武王涛高乃康王飞
关键词:原始三叉动脉颈内动脉文献复习ARTERY脑血管异常
HIF-1α与脑胶质瘤血管的形成
2007年
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α,HIF-1α)是在缺氧的细胞核提取物中发现的一种DNA结合蛋白,是一种介导细胞对缺氧的微环境进行适应性反应的关键性转录因子。研究发现HIF-1α的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在恶性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就HIF-1α与胶质瘤血管的形成作一综述。
吴林武文元张占普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胶质瘤血管生成
颈内动脉大型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2005年
张占普武文元马庆海贾广志徐丽华王涛李建民
关键词:可脱性球囊颈内动脉闭塞
鞍内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报道一例鞍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结合既往国内外报道,帮助神经外科医师术前对该病做出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总结本病例及国内外文献中报道过的鞍内海绵状血管瘤,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包括不同入路和术后辅助伽马刀等放射治疗的结果。结果 CT显示鞍区偏左侧可见葫芦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较清,内部密度欠均匀,边缘弧形钙化。垂体MRI显示鞍内及鞍旁可见团块状等T1、长T2信号,病变向左包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蝶鞍骨质破坏,累及左侧颞叶,向上压迫视交叉,大小为55.8 mm×40.5 mm×37.6 mm;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均匀强化。术中切除组织免疫组化:F8(+),CD34(+),CD31(+),诊断为鞍内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患者头痛、头晕较术前明显好转,随访6年,复查头MRI、CT无复发,无新增症状,左眼上眼睑下垂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对于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应该尽量做到准确诊断,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一般手术很难将其大部分切除,治疗可采用不同术式,术后辅以伽玛刀治疗,可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王凯张占普窦长武王涛高乃康杨继文王飞
关键词:蝶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