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Y2R1130130)
- 作品数:2 被引量:59H指数:2
- 相关作者:南希边金虎李爱农李刚冯文兰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典型山区SRTM3与ASTER GDEM数据精度对比分析——以青藏高原东麓深切河谷区为例被引量:23
- 2015年
- 目前广泛应用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包括SRTM和ASTER GDEM,但在地形影响下,两类数据的误差分布并不均匀。本文选用1:5万地形图DEM及河流要素作为参照,在青藏高原东麓山区开展实验,分别采用"河流-河谷"位置偏移量与高程中误差来评价两类数据的平面精度与垂直精度,结果表明:(1)实验区内SRTM3存在向西南方向的水平位置偏移,平均偏移量为127.8 m,ASTER GDEM则以正西方向偏移为主,平均偏移量为104.1 m,该区域ASTER GDEM的总体平面精度较好;(2)SRTM3数据样本的绝对误差分布相对集中,高程中误差为35.3 m,小于ASTER GDEM样本的高程中误差50.2 m,总体垂直精度优于ASTER GDEM;(3)在平均高程大于4500 m的高海拔区域,两类数据的中误差与高程值正相关,SRTM3中误差随高程增速较慢,垂直精度较ASTER GDEM高;(4)两组数据垂直精度对坡度有较大依赖性,中误差随坡度近似指数曲线增长,在平缓区域SRTM3中误差小于ASTER GDEM。本研究为该类数据在山区的选用及误差修正提供依据。
- 南希李爱农边金虎张正健
- 关键词:ASTER
- 岷江上游2000-2010年土壤侵蚀时空格局动态变化被引量:36
- 2014年
- 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RUSLE模型的月模式,计算岷江上游2000,2005,2010年的土壤侵蚀量,对其时空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从坡度、土地利用类型、高程3个方面系统分析土壤侵蚀现状。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土壤侵蚀与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对于岷江上游而言,海拔2000m以下和4000~5000m且坡度在25°~45°区域内的稀疏植被、裸土、草原以及旱地是土壤侵蚀的重点防治区。(2)岷江上游2000,2005,2010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2275.38,2664.73,3309.26t/(km2·a),土壤侵蚀呈现加剧的趋势。(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得2005年比2000年的土壤侵蚀量减少9.27×10^4t,汶川地震使得2010年比2005年的土壤侵蚀量增加了33.4×10^4t,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改善水土保持功能上取到了很大的成效,汶川地震加剧了土壤侵蚀程度。
- 姜琳边金虎李爱农雷光斌南希冯文兰李刚
- 关键词:土壤侵蚀RUSLE岷江上游退耕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