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412303)

作品数:30 被引量:519H指数:15
相关作者:王超李晓晨马海涛王沛芳郭志勇更多>>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重金
  • 6篇重金属
  • 5篇沉积物
  • 3篇污泥
  • 3篇污染
  • 3篇
  • 2篇幼苗
  • 2篇溶质运移
  • 2篇水质
  • 2篇太湖
  • 2篇土壤
  • 2篇污染特征
  • 2篇小麦
  • 2篇小麦幼苗
  • 2篇流域
  • 2篇面源
  • 2篇面源污染
  • 2篇截留
  • 2篇浸出
  • 2篇PH值

机构

  • 15篇河海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化工大学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淮安市水利局

作者

  • 11篇王超
  • 7篇李晓晨
  • 4篇王沛芳
  • 4篇马海涛
  • 3篇郭志勇
  • 3篇吴艳宏
  • 3篇汤红亮
  • 3篇李勇
  • 2篇杨桂山
  • 2篇黄文钰
  • 2篇李恒鹏
  • 2篇王艳颖
  • 2篇王京刚
  • 2篇徐海波
  • 2篇陆光华
  • 2篇冯士龙
  • 2篇席北斗
  • 2篇赵丽
  • 2篇王苏民
  • 1篇胡颖

传媒

  • 7篇河海大学学报...
  • 6篇Journa...
  • 5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生态环境
  • 1篇Scienc...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5篇2008
  • 10篇2007
  • 9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取代芳烃对藻类毒性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被引量:18
2004年
采用OECD标准方法测定了40种取代芳烃化合物对绿藻的48h急性毒性,毒性最强的是邻二硝基苯,其lg1 EC50为5 04;毒性最弱的是苯酚,其lg1 EC50仅为2 46。计算得到所研究化合物的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LUMO)、分子最高占有轨道能(EHOMO)、范德华面积(SVdW)及分子量(Mw)。对化合物毒性和结构参数进行了定量的结构与活性关系(QSARs)研究。所研究化合物对绿藻的毒性主要分子的轨道能和空间参数有关。方程(lg1 EC50=-1 029EHOMO+0 025SVdW-8 322,R2(adj)=0 824)有很好的预测能力,训练组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 10%,测试组的平均误差为6 99%。苯酚和苯胺类化合物属于极性麻醉剂,其毒性与空间参数或疏水性有关;硝基苯类是反应型化合物,可作为亲电子试剂,产生相应的潜在毒性更强的亚硝基化合物,其毒性一般与分子轨道能有关。
陆光华耿亮
关键词:EC50绿藻QSARS
WATER QUALITY MODELING AND POLLUTION CONTROL FOR THE EASTERN ROUTE OF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N CHINA被引量:18
2006年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n China is the largest project over centuries to solve the water shortage problem in vast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It comprises of three routes: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oute and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d on the eastern route. As water quality is the key factor for the eastern route,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water quality of the main route south of the Yellow River, by investigating the point source, non-point source (diffusive source) and internal source pollutions along the main eastern route and in its drainage basins, and assessing the Current water quality in the waterways. According to the complicated and combined systems of rivers and lakes in this route, one-dimensional 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model for rivers and two-dimensional model for lakes were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hydrodynamic and pollutant transport processes. The numerical method and model algorithm were described. The values of model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by using field-monitoring data along the main route and the inverse modeling technique. Established models were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degradations of CODMn and NH4^+-N in the main strea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urrent pollution loads and different hydrologic conditions. Schemes were present for controlling total quantities of pollutants from point source and non-point source along the main route to secure water quality for the eastern route.
WANG Chao WANG Yan-ying WANG Pei-fang
龙感湖沉积物中人类活动导致的营养盐累积通量估算被引量:38
2006年
通过LL-4孔沉积环境指标研究表明,近100年来龙感湖地区人类活动加强,导致营养元素磷、碳、氮以及铁在沉积物中的浓度均呈增长趋势,特别是1950年以来,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围湖造田、破坏湖滨湿地等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沉积物质量累积速率加快,同时营养元素累积量急剧增加。根据营养元素与参比元素Al,Fe和Ti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引起的累积量得以从自然背景上区分出来,结合沉积物质量累积速率计算,人类活动引起的磷、有机碳和氮的累积通量分别在151.0~889.4mg/m^2a,4.3—149.0g/m^2a和0.5~18.6g/m^2a间变化。碎屑物质的累积稀释了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富集浓度,龙感湖草型湖泊的特点,使湖泊沉积环境易于呈氧化环境,生物和地球化学作用,也削弱了人类活动累积营养盐的变化幅度,使沉积中营养盐呈平稳上升的趋势。
吴艳宏王苏民
关键词:营养元素通量
污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与可浸出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8
2007年
选取4个典型的城市污水厂的污泥为试验样品,研究了污泥中Cu,Zn,Ni,Cr,Pb和Mo的化学形态分布以及可浸出性,并对金属的形态分布与浸出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Zn主要以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形式存在于污泥中,Cu和Pb主要以可氧化态形式存在,Ni,Cr,Mo主要以残渣态赋存.在相同浸出条件下,金属的浸出率不仅与金属和污泥的特性有关,而且金属在污泥中赋存的化学形态对其可浸出性也有重要的影响,其中金属的浸出量与其在污泥中的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含量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朱萍李晓晨马海涛郭志勇王超
关键词:污泥重金属浸出
城市污水H-A-O生物脱氮工艺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为同时去除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设计了水解-缺氧-好氧(H-A-O)生物脱氮处理工艺,建立了连续处理实验装置,并对该工艺进行了现场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总水力停留时间为7.5 h、硝化出水回流比为200%、无外加碳源和碱度、无污泥回流的条件下,有机物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超过82%和65%;以水解取代传统的城市污水处理中初沉池,既可有效地改善污水的可生化性,又可增强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李晓晨杨敏王超邹明德
关键词:城市污水生物脱氮水解反硝化硝化
玄武湖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分布研究被引量:17
2008年
为了研究湖泊中重金属的分布情况及其潜在迁移趋势,以南京市玄武湖为对象,分析了该湖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的Fe,Mn,Ba,Zn,Ni和Cd等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的金属浓度呈相同的分布顺序:Fe>Mn>Cd>Ba>Zn>Ni;而沉积物则具有不同的分布顺序:Fe>Mn>Ba>Zn>Ni>Cd。同种重金属在三者间的分布顺序为: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表明了该湖中的重金属有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中的金属浓度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性;但多数金属与Fe、Mn存在明显的浓度相关性,表明了Fe和Mn在湖泊系统的金属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李晓晨赵丽王超
关键词:微量金属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
硝基苯类化合物对隆线蚤急性毒性的构效关系被引量:7
2004年
采用标准实验方法测定了21种硝基苯类化合物对隆线蚤(Daphniacarinata)的48h半致死浓度值,结果lg(1/LC50)的范围在3 49~5 40之间;采用量子化学方法MOPAC6 0软件计算了分子最低空轨道能ELUMO、分子最高占有轨道能EHOMO、范德华面积SVdw和偶极矩μ;通过毒性与结构参数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方程lg(1/LC50)=-1 86ELUMO-0 44EHOMO-0 30lgP-2 13(R2=0 85),且模型拟合效果很好.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化合物对隆线蚤的毒性主要与分子的轨道能有关;硝基苯类可以作为亲电试剂,在细胞内发生还原反应,从而产生潜在毒性更强的亚硝基化合物,而部分含有氨基和羟基的化合物,其毒性亦与疏水性有关.
陆光华金琼贝王超
关键词:硝基苯类毒性定量构效关系
自然水塘湿地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氮的净化截留效应研究被引量:34
2006年
在入湖小流域中,水塘湿地系统对氮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截留和净化作用,使得农业非点源氮产生量与入湖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确定自然湿地系统对农业非点源氮负荷的降低程度,从而有效控制入湖非点源氮量,选择太湖流域宜兴境内的自然水塘湿地系统,于2004年7月7日至14日、2005年1月14日至20日和2005年3月8日至14日开展了降雨径流进入水塘中农业非点源氮的截留效应研究,分析了塘中总氮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自然水塘湿地系统在各试验期对非点源氮均具有显著的截留和净化效应,3个试验期持留时间内TN的净化效率分别为70.4%、14.5%和36.3%,氮截留量分别为0.903、0.987和0.660g·m-2。说明水塘湿地系统能显著降低入湖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氮进入地表水体中的氮源负荷,为入湖流域中氮营养元素的输移规律和通量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王沛芳王超徐海波
关键词:截留
微生物-水生生物强化系统模拟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采用模拟试验装置,对利用高效微生物菌剂促进填料快速挂膜,并和水生植物联合作用净化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菌群表现出了良好的种群环境适应能力,高效微生物在局部水域形成微生物数量上的优势,也为在秋冬季低温水体中保持较高的去除效果提供了必要条件,并且固定化微生物扩散的高效微生物在下游水体的植物根区附着,可强化根际微生物的活性。实验模拟了暴雨后和正常状况下两种工况,该处理系统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别为:工况1(暴雨后)进水TN、TP及CODCr值范围分别在11.6~16.4mg·L-1、1.75~1.95mg·L-1和34~48mg·L-1时,出水TN、TP及CODCr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64%,69%和81%以上;工况(2正常状况),TN进水2.3~4.2mg·L-1,平均去除率52%;TP进水0.9~1.4mg·L-1,去除率稳定在55.4%;CODCr的去除率也在78%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水生生物强化系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效果明显,但其在前置中的稳定运行,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袁冬海席北斗魏自民王灏良王京刚
关键词:富营养化高效微生物
太湖流域东氿、西氿近百年汞的富集特征被引量:10
2008年
通过对太湖流域的东、西沉积岩芯中汞(Hg)等金属元素的分析,研究了Hg的富集特征;在精确定年的基础上,计算了近百年来Hg的累积通量、人类活动导致的增量及累积通量变化,揭示了人类活动与降水等自然因素对东氿、西氿沉积物中Hg含量变化的贡献量.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氿、西氿沉积物中Hg浓度呈持续上升趋势,人为贡献量占到沉积物中Hg浓度的2/3左右.20世纪早期,沉积物中Hg浓度的增加主要与邻近地区城市发展、化石燃料使用和西方工业革命导致的全球Hg的释放通量增加有关;20世纪30年代以来,沉积物中Hg的人为贡献量随着流域工业规模阶段性的变化而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沉积物中Hg的人为污染程度最高;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流域内重污染工业规模的压缩,沉积物中Hg的含量逐渐降低.
吴艳宏蒋雪中刘恩峰姚书春孙照斌朱育新
关键词:人为污染沉积物太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