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科技创新基金(2009CX01)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陈波孙光爱王劼黄朝强闫冠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科技创新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核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合金
  • 1篇单晶高温合金
  • 1篇第一性原理
  • 1篇第一性原理研...
  • 1篇蠕变
  • 1篇数据采集
  • 1篇数据采集与处...
  • 1篇数据采集与处...
  • 1篇镍基
  • 1篇镍基单晶高温...
  • 1篇中子
  • 1篇中子衍射
  • 1篇微观结构
  • 1篇钒合金
  • 1篇粉末
  • 1篇高温合金
  • 1篇TI
  • 1篇
  • 1篇CR
  • 1篇FPGA

机构

  • 3篇中国工程物理...
  • 2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金...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2篇孙光爱
  • 2篇陈波
  • 1篇吴二冬
  • 1篇柳义
  • 1篇李武会
  • 1篇田强
  • 1篇吴忠华
  • 1篇朱成银
  • 1篇谢雷
  • 1篇闫冠云
  • 1篇庞蓓蓓
  • 1篇刘颖
  • 1篇黄朝强
  • 1篇王劼
  • 1篇谢超美
  • 1篇徐家云
  • 1篇罗伟

传媒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原子与分子物...
  • 1篇计算机测量与...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Ti、Cr对钒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高温氧化是限制钒合金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Ti、Cr杂质原子掺入钒基体后,O在钒合金中的杂质形成能的变化.结果表明:O杂质原子在钒中占据八面体间隙位更稳定,且杂质形成能为-4.65eV,Ti掺杂会降低O的杂质形成能,使O在晶体内部扩散更容易,Cr掺杂的情况与Ti掺杂相反.并且还计算了体系电子结构、布居分布和电荷密度,进一步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与杂质形成能的计算结果一致.
谢雷刘颖孙光爱陈波田强罗伟
关键词:钒合金第一性原理
粉末中子衍射谱仪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被引量:1
2012年
针对高分辨粉末中子衍射谱仪,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C8051F060芯片实现了中子衍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系统可对64路不同方向的中子同时进行计数,获得测量粉末样品的中子衍射谱;同时,为了获得多路计数器良好的一致性,系统利用C8051F060自身集成的ADC模块复用于64路中子多道脉冲幅度分析进行多路标定;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地对64路衍射中子信号进行计数,每路计数率最高为106,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庞蓓蓓徐家云朱成银谢超美
关键词:中子衍射数据采集FPGA
蠕变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微观结构与界面特征的X射线小角散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利用SAXS技术对蠕变过程中不同尺度范围的微观结构变化分析表明X射线小角散射(SAXS)与中子小角散射(SANS)测量的二维散射图具有明显的差异,由散射强度曲线的变化说明了蠕变过程中二次析出γ′相形貌和不同区域尺寸特征的改变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二次析出γ′相存在两类特征尺寸,在蠕变过程中沿[100]或[010]方向的变化趋势类似,均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有所减小,在第三阶段又有所增大,相较而言,特征尺寸较大的γ′相变化也较为显著.二次析出γ′相在蠕变第二阶段元素扩散最严重,相表面最粗糙,在第三阶段两相界面又进一步明锐;进一步分析表明随蠕变时间增加由于颗粒增大或总量减小,二次析出γ′相与基体相的界面总面积逐渐减小.
孙光爱陈波吴二冬闫冠云黄朝强李武会吴忠华柳义王劼
关键词:单晶高温合金微观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