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00648)

作品数:10 被引量:109H指数:6
相关作者:朱志梅杨梅焕曹明明王春杰刘康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沙漠化
  • 5篇土壤
  • 4篇沙地
  • 4篇毛乌素沙地
  • 4篇南缘
  • 3篇沙漠化过程
  • 2篇植物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壤理化
  • 2篇土壤理化性
  • 2篇土壤理化性质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理化性质
  • 2篇酶活性
  • 1篇代数
  • 1篇氧化酶
  • 1篇养分
  • 1篇叶面

机构

  • 10篇西北大学
  • 4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作者

  • 9篇朱志梅
  • 7篇杨梅焕
  • 7篇曹明明
  • 2篇刘康
  • 2篇王春杰
  • 1篇杨持
  • 1篇姚顽强
  • 1篇邱海军
  • 1篇张仁慧
  • 1篇陈大年
  • 1篇谢艳
  • 1篇唐亚平
  • 1篇侯昭华

传媒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4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D模型在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方法依据陕西省土地利用系统的现状和特点,在因果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陕西省土地利用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结果应用动态仿真模型,分别从耕地保护、生态平衡和城乡建设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了3个结构特征明显的规划方案。结论系统动力学模型用于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做出的陕西省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充分地体现了其土地利用的实际和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
唐亚平
关键词:土地利用系统动力学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被引量:35
2010年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呈规律性变化,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黏粒含量、含水量、有机质、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减少,土壤砂粒含量、容重和C/N增加,土壤质量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容重和C/N比与各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各指标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容重与有机质、全氮含量之间以及有机质与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黏粒含量与含水量、容重、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含水量与容重、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各组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杨梅焕曹明明朱志梅邱海军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质量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演变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过程中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响应过程,并对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呈降低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沙漠化过程破坏了土壤酶的活性,三种酶活性能较为敏感地反映土壤环境的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三种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性,且三种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之间同样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表明三种酶在相互作用过程存在共生关系,且能够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可作为衡量沙漠化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性指标,并可为进一步揭示沙漠化的生物学规律提供依据。
杨梅焕曹明明朱志梅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
陕北榆林地区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与植物C,N的关系被引量:11
2010年
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采样,对陕北榆林地区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其和植物体有机C、全N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质随沙漠化过程变化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随沙漠化加剧,同一沙漠化梯度不同剖面的pH值随深度增加基本呈增加趋势。随沙漠化程度加剧,土壤脲酶活性急剧降低,随土壤剖面加深,酶活性也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整个剖面较高,并随剖面深入先降低后升高。(2)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与其它因子的相关性均不大,除pH值外的其它各因子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除植物和土壤C/N、土壤容重与其它各指标存在负相关关系外,其它指标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王春杰朱志梅张仁慧杨梅焕
关键词:沙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共有种植物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分析沙漠化过程中,不同沙漠化阶段共有种植物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旨在为沙漠化防治中植被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采用植被动态学中群落的空间序列方法,以植被盖度为依据,将沙漠化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非沙漠化、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在每个阶段选取3个1m×1m的样方,采集沙漠化共有种植物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的叶片,分析不同沙漠化阶段共有种植物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沙漠化过程中,共有种植物叶片中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各异,表现出不同的沙漠化适应性。其中,本氏针茅和糙隐子草SOD、CAT和POD活性变化幅度较大,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达乌里胡枝子SOD和POD活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且POD活性变化幅度较SOD小,CAT活性变化趋势不明显;油蒿和牛心朴子SOD、CAT、POD活性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表明这3种酶在协同抑制膜脂过氧化作用、维持膜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本氏针茅和糙隐子草叶片抗氧化酶对沙漠化过程反应敏感,这2种植物抗逆性较弱;SOD在达乌里胡枝子抗性机理形成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油蒿和牛心朴子叶片中的3种抗氧化酶在保护植物膜系统方面能协同作用,故这2种植物沙漠化抗性较强。
杨梅焕姚顽强曹明明朱志梅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抗氧化酶抗逆性
Hg^(2+)对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效应被引量:15
2008年
目的以蚕豆根尖为供试材料,以不同浓度的Hg^(2+)为受检物质,探讨Hg^(2+)对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效应。方法实验分析与统计分析。结果Hg^(2+)能诱发较高的微核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微核率随Hg^(2+)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高于一定浓度后,微核率不再上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结论运用徽核技术可以检测重金属环境污染物。
朱志梅侯昭华刘康陈大年
关键词:汞离子根尖细胞微核率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以1997~2007年陕西省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的变化以及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的发展变化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性分析、拟合回归和多元线形回归分析,对定量化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利用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的社会经济指标分别呈指数和二项式形式增长;定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建设用地与各社会经济指标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说明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并达到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杨梅焕曹明明朱志梅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植被关系研究被引量:21
2010年
【目的】揭示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植被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土壤-植被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陕西榆林地区沙质草原地带沙漠化程度明显的区域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和图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序列方法,将沙漠化过程分为非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35%)、潜在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25%~35%)、轻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15%~25%)、中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5%~15%)、重度沙漠化阶段(植被盖度〈5%)5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随机选取3个1 m×1 m的样方,采集样方内植物和不同土层土壤样品,研究沙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物种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植物C/N)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颗粒、含水率、容重、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土壤C/N)的变化,并对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沙漠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特征均呈现规律性变化,且在不同的土层范围内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均存在较强的内在相关性;物种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粘粒、含水率、容重、pH和土壤C/N之间相关系数的最大值多出现在0~10 cm土层;而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对植被的影响主要发生在10~30 cm的土层;土壤、植被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量化。【结论】土壤-植被的物理表征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发生在土壤下层,说明土壤-植被系统的恢复过程应是先自上而下由植被改善土壤,之后自下而上由土壤养育植被的过程。
杨梅焕朱志梅曹明明王春杰谢艳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土壤植被
草原沙漠化过程中植物叶面积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10年
在自然状态下,对沙质草原沙漠化过程中主要植物叶面积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沙漠化加剧,羊草和糙隐子草的比叶面积在沙漠化初期(梯度Ⅰ)下降显著(P<0.01),菊叶萎陵菜和冰草的比叶面积在沙漠化后期(梯度Ⅲ)下降显著(P<0.05),寸草苔比叶面积下降不显著(P>0.05),冷蒿比叶面积从沙漠化中、后期开始显著增加(P<0.05),扁蓿豆比叶面积从沙漠化初期开始显著增大(P<0.01);羊草、糙隐子草和冷蒿的叶面积指数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扁蓿豆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P<0.01);羊草、糙隐子草叶面积指数与土壤粘粒、C、N含量、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C/N比呈显著负相关(P<0.01);冷蒿和扁蓿豆叶面积指数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和上述二者正好相反(P<0.05);在叶面积指数与土壤因子线性拟合中,糙隐子草叶面积指数与土壤C/N拟合最高(R2=1),其次是羊草叶面积指数与土壤含水量的拟合(R2=0.992),扁蓿豆叶面积指数与土壤C/N拟合最低(R2=0.268)。土壤C/N是影响草原沙漠化过程中共有种叶面积的关键因子(P<0.05),其影响大小为糙隐子草>羊草>冷蒿>扁蓿豆。
朱志梅杨持曹明明刘康
关键词:沙漠化沙质草原叶面积土壤因子
基于能值理论的榆林市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被引量:2
2012年
应用能值理论对榆林市2003—2007年耕地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榆林市耕地系统能值总投入并未大幅变动,其中购买能值投入逐年增加,不可更新资源环境投入呈降低趋势,2004年后购买能值所占比重最大,不可更新资源能值投入次之;对能值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该区域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投入,但依赖程度呈逐步降低的趋势。通过与其它区域耕地系统的对比可以得到,榆林市耕地系统存在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发展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投入等问题;兼顾到该区域的农业发展水平并为维持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该区域应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在适度增加购买能值的基础上维持其可持续性。
杨梅焕曹明明朱志梅
关键词:耕地系统能值指标可持续性发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