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2010KYB112)

作品数:23 被引量:198H指数:12
相关作者:曾忠友张建乔宋永兴吴鹏严卫锋更多>>
相关机构:武警部队武警浙江省总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腰椎
  • 15篇融合术
  • 14篇脊柱
  • 12篇脊柱融合
  • 12篇脊柱融合术
  • 10篇椎弓
  • 10篇椎弓根
  • 9篇椎间融合
  • 9篇螺钉
  • 8篇椎弓根螺钉
  • 7篇入路
  • 7篇内固定
  • 6篇腰椎病
  • 6篇腰椎病变
  • 6篇关节
  • 6篇关节突
  • 5篇椎间融合术
  • 5篇肌间隙
  • 5篇肌间隙入路
  • 5篇并发

机构

  • 13篇武警部队
  • 7篇武警浙江省总...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武警浙江总队...
  • 1篇嘉兴市第一医...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1篇曾忠友
  • 18篇张建乔
  • 15篇宋永兴
  • 14篇吴鹏
  • 12篇严卫锋
  • 9篇籍剑飞
  • 9篇唐宏超
  • 8篇韩建福
  • 6篇毛克亚
  • 6篇宋国浩
  • 6篇陈国军
  • 5篇金才益
  • 4篇裴斐
  • 4篇汤永华
  • 2篇严卫峰
  • 2篇王斌
  • 2篇金辉
  • 2篇俞伟
  • 2篇金辉
  • 1篇江春宇

传媒

  • 5篇中华骨科杂志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国骨伤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通道下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早期并发症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分析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的早期并发症。[方法]男47例,女65例;年龄29~79岁,平均55.1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变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1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退行性滑脱(I度)17例。单节段病变93例,双节段病变19例。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出现腰椎病变节段定位错误3例、异常出血2例、硬脊膜撕裂并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骨折3例、终板损伤2例。术后出现切口问题10例、血肿形成2例、神经损伤5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3例、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正确10例、再次手术2例、融合器移位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1%。[结论]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开展的早期阶段。并发症的发生除了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病例和融合器的选择、手术操作亦是重要的因素。只要严格手术适应证的选择、细致的手术操作,以及影像系统的辅助应用,并保持循序渐进,可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曾忠友宋永兴吴鹏张建乔严卫锋唐宏超毛克亚
关键词:腰椎椎弓根螺钉并发症
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技术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随着腰椎解剖的深入,脊柱生物力学和医学影像的发展,以及操作技术的成熟,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技术(translaminar facet screw fixation,TLFSF)已大量地应用于下腰椎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成为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以外又一重要技术,现从应用解剖、生物力学、临床应用、置钉技术的演变、优缺点及手术适应症方面综述如下。
曾忠友严卫锋
关键词:椎板关节突脊柱生物力学腰椎病变手术适应症
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预防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总结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特点,分析损伤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2012年6月—201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腰椎病变患者277例,其中9例出现神经损伤(男4例、女5例),年龄42~78岁,平均56.7岁。腰丛损伤1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神经根损伤7例。手术操作损伤3例,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2例,血肿压迫2例,混合因素1例,原因不明1例。予非手术治疗5例,再次手术4例。结果 9例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22.5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操作直接损伤的3例中2例部分恢复,1例完全恢复;2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的神经根损伤完全恢复;2例血肿压迫所致神经损伤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混合因素导致马尾神经损伤的1例患者部分恢复;损伤原因不明的1例完全恢复。结论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的神经并发症以神经根损伤多见。神经损伤有显露和手术方式的客观原因,但术者的操作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术前应严格选择病例、术中操作要谨慎细致,以预防神经损伤的发生。
曾忠友宋永兴严卫锋籍剑飞韩建福张建乔金辉唐宏超毛克亚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手术中并发症
组配型横突拉钩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研制组配型横突拉钩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腰椎骨骼标本和腰部软组织的观察、测量,设计制作了以腰椎横突为固定支点的组配型拉钩,将其应用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植骨的手术方式,并与传统椎板拉钩的使用进行比较。对比2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切口长度、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法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方面,组配型横突拉钩组优于椎板拉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及最后随访JOA评分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椎板拉钩相比,组配型横突拉钩具有容积小、组装方便、把持性好、固定确切、视野大、对手术操作干扰小以及适合人群和手术方式广泛等优点,可作为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显露工具。
曾忠友吴鹏宋国浩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椎管狭窄脊椎滑脱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后路椎弓根钉不同节段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 比较后路椎弓根钉不同节段固定术式对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武警浙江总队医院96例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短节段固定(A组,59例)、长节段固定(B组,23例)、经伤椎短节段固定(C组,14例)三种术式,术后均随访半年以上,比较三组手术情况、伤椎前缘压缩比、Cobb角以及Oswestry评分.结果 三组手术时间比较,A组<C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出血量比较,A组<C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术后伤椎前缘压缩比优于A组(P<0.01),B组、C组术后Cobb角恢复优于A组(P<0.05);B组、C组间术后伤椎前缘压缩比、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三组Oswestry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节段固定手术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长节段固定和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在保持椎体高度和复位方面效果更好;三种术式短期神经功能恢复无显著差异.
陈为曾忠友
关键词:长节段短节段内固定
两种入路联合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并发症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比较正中入路小切口与通道下经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并发症。方法采用传统正中入路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小切口组)治疗16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通道下经肌间隙入路下同样的联合固定融合技术(通道组)治疗11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对两组早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和通道组并发症病例数分别为22例(13. 25%)、37例(33. 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在发生任意并发症、仅发生次要并发症、切口愈合问题及其他并发症4项中,通道组发生率均高于小切口组(P <0. 05)。结论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通道组明显高于小切口组,主要发生神经损伤及切口皮肤问题。通道下手术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应选择合适病例,严谨操作。
韩建福吴鹏宋永兴唐宏超籍剑飞曾忠友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椎弓根螺钉椎间融合术
双侧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钉棒复位融合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被引量:17
2018年
目的探讨双侧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钉棒复位融合固定治疗腰椎Ⅱ或Ⅲ度滑脱症啦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腰椎Ⅱ或Ⅲ度滑脱症患者52例,男16例,女36例;年龄35-70岁,平均(54.9±7.21)岁;病史时间10个月-15年,平均(66.6+32.71)个月。L4.5 18例,L5S1 34例;退行性滑脱2例,双侧椎弓峡部裂型滑脱50例;Ⅱ度滑脱35例,Ⅲ度滑脱17例。开放组(27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微创组(25例)采用双侧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主要临床和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术后72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滑脱复位率、椎间融合率、术后1年多裂肌面积和等级变化、ODI恢复情况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中无转开放手术者。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放组手术时间短,微创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优于开放组。术后72h腰部切口VA$评分:开放组2-6分,平均3.25分;微创组1~3分,平均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微创组术后切口疼痛轻于开放组。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微创组低于开放组。所有患者均获得12~36个月的随访,平均25.5个月。术后1年时微创组多裂肌面积及等级优于开放组。除腰椎前凸角外,滑脱角、滑脱率、骶倾角和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术后ODI均较术前明显好转,且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融合率为96.0%,开放组为9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神经损伤和椎弓根骨折,术后亦未出现神�
曾忠友张建乔严卫锋宋永兴籍剑飞裴斐金辉宋国浩韩建福
关键词:腰椎脊椎滑脱微创性脊柱融合术
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22
2015年
目的 :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1例,L3,4、L4,530例,L4,5、L5S1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曾忠友吴鹏孙德弢毛克亚张建乔籍剑飞宋永兴韩建福宋国浩唐宏超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椎管狭窄脊柱融合术
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在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探讨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共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2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7例;年龄29~70岁,平均52.0岁,病史1.5个月~30年,平均47.1个月,均有腰痛病史,伴双下肢放射4例,伴一侧下肢放射20例。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例。病变部位:L4、5节段21例,L5S1节段3例,L3、4L4、51例,L4、5L5S11例。采用全麻,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小切口完成椎管减压、髓核摘除及椎间融合器置入术。[结果]本组切口长3.8~5.9 cm,平均4.4 cm,手术时间55~100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100~380 ml,平均190 ml,均未输血;术后切口引流量50~300 ml,平均162 ml。术后切口无感染、无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8个月,本组病例除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于术后6个月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6.1%。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现象,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但大部分病例出现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器部分陷入终板。最后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的11~16(平均13.1分)提高到21~27(平均24.6分),改善率为60.6%~89.7%,平均71.6%。[结论]瞄准器引导下经皮行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简单、准确和安全等优点,其联合椎间融合器置入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较好方法。
曾忠友张建乔严卫锋汤永华陈国军金才益王斌江春宇吴鹏
关键词:瞄准器下腰椎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综合抗感染分析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综合抗感染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7年5月医院接收治疗的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分析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对照组采用抗菌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综合措施治疗(抗菌药物治疗+清创冲洗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共培养出111株细菌,对照组患者共培养出216株细菌,试验组患者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为青霉素的耐药性最高,其次分别为氨苄西林、氯霉素、红霉素及妥布霉素,但试验组耐药性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病原菌清除时间、渗液消失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创面I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感染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病原菌较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广谱抗菌药物应谨慎使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使用综合措施治疗对预后抗感染效果较为理想。
刘建宏叶秀珠邓红军周芳玉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术耐药性病原菌抗感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