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010)

作品数:13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文良汪凡凡刘蓓宋泽松郝春燕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文学
  • 3篇艺术

主题

  • 3篇生态批评
  • 3篇文学
  • 2篇电影
  • 2篇日志
  • 2篇生态诗
  • 2篇生态诗歌
  • 2篇生态文学
  • 2篇诗歌
  • 1篇道义
  • 1篇星际
  • 1篇异化
  • 1篇异化主题
  • 1篇拯救
  • 1篇中国生态文学
  • 1篇人类中心主义
  • 1篇人与自然关系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电影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女性

机构

  • 5篇山东师范大学
  • 4篇湖南工业大学
  • 4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聊城大学

作者

  • 4篇刘蓓
  • 4篇汪凡凡
  • 4篇刘文良
  • 1篇郝春燕
  • 1篇宋泽松

传媒

  • 2篇青海社会科学
  • 2篇鄱阳湖学刊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思想战线
  • 1篇电影评介
  • 1篇绿叶
  • 1篇郑州航空工业...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湖南工业大学...
  • 1篇湖北科技学院...
  • 1篇第三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显性生态文学与隐性生态文学被引量:4
2011年
显性生态文学与隐性生态文学的分野在于作者创作时是否秉持着鲜明的生态意识,这是对生态文学的一种相对明显但又谈不上鲜明界限的区分。显性生态文学,揭示人类应该承担的生态责任,是生态正义与力量的化身,侧重于对生态思想的宣传而忽视审美性是其突出的局限性。隐性生态文学,是生态文学必要的补充,但在生态批评的过程中,它又应该是被审慎对待的对象。
宋泽松刘文良
关键词:生态责任
赫尔曼·黑塞诗化生存哲思中的悖论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在艺术创作中构建了诗化生存哲学观,以诗人存在为人的存在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诗人除了坚守自身澄明之外,还担负着历史使命:还原思的本来面目,唤醒不畏死的民众,为传承人类古老神圣的精神文明而斗争。诗人们用生命谱写人类历史的精髓,拯救人类于物欲沉沦之中,最为可贵的是,诗人肩负人类发展命运重任的同时还要承担永在途中的悲剧命运,这正是黑塞诗化生存哲思辩证性所在。他揭示了人类诗化生存理想本身蕴含的悖论:首先,回乡基于残酷的失乡现实;其次,诗人自身也只能瞬间澄明;最后,个体自我和谐往往是一生的目标,抵达和谐之时也是抵达生命之旅终点之时。
郝春燕
关键词:赫尔曼·黑塞悖论
生态视阈下的《阿凡达》
2016年
电影《阿凡达》批判了地球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反思了科技理性,讽刺了尚武好战的男性中心主义;歌颂了敬畏与尊重生命、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信仰自然女神的纳美人;主张摒弃二元对立的等级观念,建构生态自我,实现与异己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影片的3D概念构想及其蕴含的生态女性观使人们看到了在满目创伤的地球之外还有美丽的潘多拉星球,在贪婪、冷酷的地球人之外还有友爱、和睦的纳美人。
汪凡凡
关键词:《阿凡达》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女性主义
后现代喜剧的梦魇世界
2016年
约翰·霍克斯的小说具有区别于传统哥特小说的恐怖特征及不同于西方传统喜剧模式的喜剧特质,霍克斯在小说中将恐怖性和喜剧性有机融合,实现了"险峻处化险为夷"和"欣喜时含泪地笑"的艺术效果。两者的融合赋予了霍克斯超越传统哥特作家的文学史意义,承载了作家对社会和人类的整体思考,表达了对后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状况的人文关怀。
汪凡凡
关键词:恐怖性喜剧性
拯救失衡的天平——生态电影《河长》演绎环保人生被引量:1
2011年
生态电影《河长》,通过环环相扣的父子情、恋人情、邻里情,将金钱、道义、利益、生命孰轻孰重的深刻道理演绎得精彩纷呈。环保事业正气长存,环保之路任重道远。善待自然,牵手环保,是每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文良
关键词:生态电影环保道义
关于“地方”的生态诗歌——马克·特莱蒂内克作品解读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在地方理论视野中解读澳大利亚当代诗人马克·特莱蒂内克的诗集《火之日志》。从题材、视角和语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诗人在精神和身体上深入自己身处之地,在自然和生活景观写作中融入抒情和哲思。诗人在写作中自觉地探索人与地方的密切关系、思考人类应有的存在方式。在地方剥夺日益加剧的当下,这种创作启发我们对"生态诗歌"的涵义进行新的思考。
刘蓓
关键词:生态诗歌
中国生态文学发展困局之破解探究被引量:6
2013年
我国生态文学日渐繁荣的表象背后潜伏着一些不利因素,无论是生态文学本身的内涵建设还是生态文学创作环境的营造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影响生态文学良性发展的弊病。中国生态文学要走出当前的困惑局面,一是要尊重文学规律,通过拓展生态视野、开放生态题材、深化文化批判、突出审美意识、强化文学意味等途径,加强生态文学的内涵建设;二是要加强外部引导,通过重视生态批评、加强理论指导、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出版平台、拓展宣传渠道等方式,优化生态文学的创作环境。
刘文良
关键词:生态文学创作环境
论美国生态批评的文本基础与研究传统
2013年
自然写作是美国生态批评最为重视的文学体裁,它的发展不仅受到了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且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几种文学亚体裁。自然写作的精神内涵与创作特征契合了当代生态批评的根本宗旨。从一个多世纪前就开始的"文学中的自然"研究,与寻求美国文学批评"独立身份"的努力相融合,也体现出强烈的美国特色。美国自然文学创作与研究历程启示我们应更为深入地挖掘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发展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研究形式。
刘蓓
关键词:生态批评美国文学研究
关于“地方”的生态诗歌——马克·特莱蒂内克作品解读
本文在地方(place)理论视野中解读澳大利亚当代诗人马克·特莱蒂内克的诗集《火之日志》。从题材、视角和语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诗人在精神和身体上深入自己身处之地,在自然和生活景观写作中融入抒情和哲思。诗人在写作中自觉地探...
刘蓓
文献传递
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救赎——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狼文化”
2011年
近年来,"狼文化"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一种新元素。在生态批评的视域中,狼既是草原自然生态的"晴雨表",也是人类精神生态的寄寓与依托。狼,以及由人与狼的关系而衍生出的"狼文化",是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救赎。
刘文良
关键词:生态批评狼文化自然生态精神生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