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JA12186)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严正凛钟幼平赵春暖黄良敏纪荣兴更多>>
相关机构:集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国家级星火计划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盘鲍
  • 3篇混养
  • 2篇育种
  • 2篇杂交
  • 2篇石莼
  • 2篇皱纹盘鲍
  • 1篇养殖
  • 1篇养殖海域
  • 1篇遗传育种
  • 1篇育种现状
  • 1篇杂交鲍
  • 1篇杂交技术
  • 1篇杂交育种
  • 1篇藻类
  • 1篇生物技术
  • 1篇受精率
  • 1篇浒苔
  • 1篇疣荔枝螺
  • 1篇污损生物
  • 1篇荔枝螺

机构

  • 6篇集美大学

作者

  • 6篇严正凛
  • 3篇钟幼平
  • 2篇赵春暖
  • 1篇王进可
  • 1篇纪荣兴
  • 1篇黄良敏

传媒

  • 3篇集美大学学报...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水产科学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皱纹盘鲍与九孔鲍杂交的研究
2014年
采用皱纹盘鲍与九孔鲍进行杂交,并与两亲本自交进行育苗比较.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存活率显著高于杂交组(P<0.05);皱纹盘鲍(♀)×九孔鲍(♂)和皱纹盘鲍(♂)×九孔鲍(♀)杂交的受精率分别为0.9%和3.2%,受精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孵化率分别为12.4%和13.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之间幼体存活率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自交组和杂交组之间的鲍生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明显比自交组合的要快;但杂交组中稚鲍的存活率和自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赵春暖严正凛
关键词:皱纹盘鲍九孔鲍杂交
鲍藻混养配比密度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为探索杂交鲍与海藻混养的合适密度比例,分2部分进行试验。第一部分将不同密度的石莼和真江蓠分别在水产养殖废水中养殖24h,观察24h内水体中NH+4-N,NO-2-N,NO-3-N,PO3-4-P的浓度变化。结果显示:2种海藻都能有效地吸收4种营养盐,且随着海藻密度的增加,吸收效果也加强;第二部分试验,将不同密度的杂交鲍分别与密度为3g·L-1的石莼和6g·L-1的真江蓠进行混养。结果显示:随着杂交鲍密度的增加,杂交鲍的生长率有所下降。当杂交鲍混养密度为400粒·池-1时,杂交鲍的生长率相较密度为200粒·池-1时差异不显著,而与杂交鲍密度为600粒·池-1时差异显著。结果还表明,同等密度的杂交鲍,与石莼混养的养殖效果优于真江蓠。
赖龙玉严正凛钟幼平
关键词:石莼杂交鲍
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技术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盘鲍日本群体进行杂交育苗试验和鲍苗种生产。结果表明,皱纹盘鲍和盘鲍正、反交组合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低于两亲本自交组,而其苗种成活率高于两亲本自交组(提高达20%以上);皱纹盘鲍和盘鲍的正、反交组合鲍苗的生长情况是,其平均壳长明显高于两亲本自交组鲍苗的平均壳长,最长达2.01cm;皱纹盘鲍与盘鲍作为亲本进行鲍苗种生产,经160d培育,共培育出鲍苗种2020.75万只(平均壳长2.01cm),鲍出苗量平均4345.7只/m2。通过鲍种内杂交的育种方法,可以达到改良和优化鲍种质的目的。
赵春暖严正凛
关键词:皱纹盘鲍盘鲍杂交育种受精率孵化率
4种不同藻类与鲍混养的初步试验被引量:7
2014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设置盘鲍单养,以及与浒苔、石莼、绳江蓠、真江蓠4种不同藻类混养的实验模式,分析不同藻类对盘鲍养殖池中水质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显示,4种藻类和盘鲍混养都可以有效地吸收盘鲍养殖池中的营养盐.4种藻对NH+4-N、NO-2-N、NO-3-N、PO-4-P的吸收率,分别为,浒苔组:85%、71%、72%、72%;石莼组:96%、76%、68%、88%;绳江蓠组:90%、80%、82%、90%;真江蓠组:91%、86%、81%、92%.各混养组盘鲍的生长速度相对盘鲍单养组也有一定的提高,其中浒苔组的体重增长率为24.4%,石莼组为40.0%,绳江蓠组为28.0%,真江蓠组为36.5%.综合4种藻类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和对盘鲍生长速率的影响,认为石莼和真江蓠与盘鲍混养的效果比较好.
赖龙玉严正凛钟幼平
关键词:盘鲍浒苔石莼混养
养殖海域鲍螺混养技术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为探究鲍笼养过程中污损生物的有效防除,于2012年5—10月,用甲虫螺、疣荔枝螺和蛎敌荔枝螺三种不同螺类分别与鲍混养,其养殖效果由高到低依次是甲虫螺>蛎敌荔枝螺>疣荔枝螺.进而以甲虫螺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混养配比下,对防除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研究,并探究甲虫螺防除鲍养殖中污损生物的效果.研究表明,随着甲虫螺数量的增加,笼内壁污损生物逐渐减少,其覆盖面积比例从52.8%降到了6.8%.当每笼中甲虫螺的数量达到6只时,污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已经降到较低水平,再添加甲虫螺,污损生物没有明显减少的趋势.由此认为每笼放养6只甲虫螺,为最佳混养密度比例.
王进可钟幼平黄良敏严正凛纪荣兴
关键词:疣荔枝螺污损生物
鲍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从鲍种质资源研究和鲍育种研究两方面对近年来鲍遗传育种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概述。鲍种质资源方面包括我国原有的鲍种资源及其分布调查、鲍染色体的研究、鲍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背景的分析。其中,鲍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背景的分析分为生化标记、DNA分子标记及鲍遗传图谱的构建。鲍育种学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我国已进行的鲍引种工作、鲍杂交和选择育种操作、现代生物技术(多倍体、雌核发育、转基因)在鲍育种上的运用。最后对鲍遗传育种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赖龙玉严正凛
关键词:育种现状分子标记生物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