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30640)

作品数:10 被引量:215H指数:6
相关作者:杨林章李运东吴永红张乃明刘国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
  • 3篇营养化
  • 3篇富营养化
  • 2篇玉米
  • 2篇生物膜
  • 2篇土壤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污染
  • 2篇磷释放
  • 2篇磷素
  • 2篇蓝藻
  • 2篇拦截
  • 2篇湖泊
  • 2篇
  • 2篇
  • 2篇
  • 2篇
  • 2篇沉积物
  • 1篇氮磷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云南农业大学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扬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江苏太湖地区...

作者

  • 7篇杨林章
  • 5篇李运东
  • 5篇吴永红
  • 4篇张乃明
  • 2篇包立
  • 2篇夏立忠
  • 2篇史静
  • 2篇马力
  • 2篇方炎明
  • 2篇颜蓉
  • 2篇姬红利
  • 2篇刘国华
  • 1篇冯彦房
  • 1篇殷士学
  • 1篇农明英
  • 1篇魏博娴
  • 1篇沈明星
  • 1篇扈新莹
  • 1篇肖和艾
  • 1篇胡正义

传媒

  • 3篇土壤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湿地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导刊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减源-拦截-修复”(3R)理论与实践被引量:59
2011年
在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生态环境健康、良性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30多年的面源污染控制经验,剖析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总体形势,并从农业面源污染产生、发展和发生的特征上,基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策略性理论——"减源-拦截-修复"理论。在阐述了该理论后,从太湖流域和滇池流域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实践案例进行验证。期望"减源-拦截-修复"理论的建立,能从根本上扭转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至今无策略性指导理论的局面,为中国乃至世界类似经济发展模式的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有益指导。
吴永红胡正义杨林章
关键词:污染控制环境保护面源污染
滇池东大河流域土壤磷素累积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滇池是中国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之一,磷是造成滇池有害藻类"水华"的限制因子。本文以滇池南岸主要入滇河流——东大河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流域内磷素的累积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流域下游有显著的磷素累积。②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土壤磷素累积有显著影响,设施农业是土壤磷素累积的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③流域东北部靠近滇池的区域是磷素累积最严重的区域。
包立张乃明农明英
关键词:滇池土壤磷
高浓度氮磷对自然生物膜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自然生物膜在生态工程污染物的去除中发挥十分重要作用,但是很少有关于高浓度氮磷水体与自然生物膜之间关系的研究。使用Biolog和磷脂脂肪酸技术来研究生物膜对高浓度氮和磷的反应,主要从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微生物利用碳源利用的多样性角度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富营养化状态,生物膜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多样性方面的反应不同。添加高浓度氮磷侵扰27 d后,仅影响了生物膜局部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细菌中的G-为优势菌群,对于局部群落结构组变化影响较大。添加高浓度氮磷侵扰38 d后,随着氮磷浓度的增加,生物膜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提高。处理组碳源利用的微生物易于与对照组区分,但是处理组间对碳源利用能力相似。碳源的优先利用顺序依次为氨基酸、羧酸、糖类、多聚物、酚酸和胺类。其中对羧酸和多聚物的利用不同导致对照组与处理组对碳源利用能力的差异。
王金花吴永红冯彦房陆海鹰周徽杨林章
关键词:富营养化群落组成
玉米重金属低累积品种的筛选与研究
玉米(Zea mays)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我国的社会稳定、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矿区周边农田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了玉米等农产品的产地安全以及人体的健康。因此本文通过水培试验,盆栽试验,研究了20个玉米品...
邓洪; 刘惠见; 牛婧; 黄维恒; 张乃明; 包立;
关键词:玉米
文献传递
自然生物膜对水体中磷浓度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以BG11营养液为水源,弹性填料为人工基质培养自然生物膜,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生物膜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及生物膜作用于该过程的主要机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水体中各形态磷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并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生物膜干重呈对数上升(R2=0.9544),且与水体中的总磷浓度呈负指数相关(R2=0.7192);生物膜中磷的解析实验中,溶液中正磷酸盐浓度随时间变化呈对数上升(R2=0.8769)。自然生物膜对水体中的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去除效果,且主要作用机制是吸附,磷的迁移转化及最终归宿都要受到生物膜的影响。
扈新莹罗雄鑫史静张乃明吴永红李运东杨林章
关键词:原位修复
湖泊沉积物磷素形态特征及其对上覆水的影响研究
通过模拟实验,以滇池草海为例,对沉积物磷素形态特征及对上覆水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磷浓度的高低与蓝藻的生长状况有明显关联,高浓度磷能使蓝藻爆发时间更长、强度更大,各形态磷变化波动性也越大;沉积物全磷含量和各形...
段永蕙魏博娴张乃明郭琛
关键词:沉积物蓝藻富营养化
文献传递
蓝藻衰亡下滇池草海沉积物中各形态磷释放动态的模拟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研究滇池草海蓝藻衰亡过程中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以玻璃缸为模拟实验容器,在玻璃缸中加入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50μg/L的蓝藻藻浆(此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蓝藻水华爆发时的叶绿素a浓度),进行蓝藻衰亡的遮光模拟实验,研究蓝藻衰亡下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遮光环境会促使蓝藻大量死亡,当实验进行5 d后,加了蓝藻藻浆玻璃缸中的蓝藻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绿色,在实验的第5天至第13天,上覆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大幅度减少,到第13天,上覆水中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仅为0.53μg/L,减少了约95%;上覆水中蓝藻衰亡影响了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实验结束时,在加了蓝藻藻浆的玻璃缸中,沉积物中的全磷质量比为1 305.09 mg/kg,减小了3.9%,铁结合态磷、钙结合态磷和铝结合态磷含量分别减少了25.72%、16.87%和3.9%,有机磷含量增大11.02%;随着蓝藻的衰亡,玻璃缸上覆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减少,沉积物中的有机磷含量增加,钙结合态磷和铁结合态磷含量减少。蓝藻衰亡后的残体会使沉积物中的有机磷的含量增加。因此,蓝藻衰亡是引起沉积物中营养物质释放的重要因素。
邓洪包立杨浩瑜刘惠见黄维恒张乃明张乃明
关键词:叶绿素A沉积物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磷素流失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9
2011年
以滇池设施农业土壤和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外源施用土壤改良剂(硫酸亚铁FES,硫酸铝ALS,聚丙烯酰胺PAM)和土壤消毒剂(五氯硝基苯PCNB)的办法,在不同解吸时间和解吸类型的条件下,研究了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解吸过滤液中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TDP)的浓度变化影响。研究显示:无论是在连续解吸(2~10 h)的长时间情况下,还是在两种解吸类型(2 h强度解吸和6 h连续解吸)的情况下,除PCNB外,FES,ALS和PAM都可以显著降低两种土壤过滤液中TP浓度(p〈0.05)。并且发现FES和PAM在连续解吸情况下,对设施农业土壤过滤液中TDP浓度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且在两种解吸类型下,还可以均显著降低两种类型土壤中的TDP浓度。野外田间试验表明:施加改良剂后,径流雨水中TP和TDP值也得到明显降低,FES,ALS和PAM的施用对降低P素流失具有明显的效果。可见,无论从解吸持续时间、解吸类型还是土壤类型方面看,FES和PAM都具有显著的防控P素流失的效果,适宜在滇池流域设施农业和坡耕地等土壤中应用。
姬红利颜蓉李运东方炎明杨林章吴永红
关键词:土壤改良剂设施农业土壤坡耕地土壤磷素流失
稻草基生态护坡板及其拦截污染物效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以稻草为主要原材料,采用"复合压板"工艺,研制一种可以复绿的护坡基材。经过高羊茅草种子的发芽试验表明:该基材可以作为植物生长的载体,并为植物提供营养供给。基材绿化后形成的护坡材料在径流速度为0.5L/s和坡度55o的条件下,可以有效延迟径流停留时间,对悬浮固体的平均拦截效率为85%,对水溶性磷和泥沙结合态磷的平均拦截率为93%和84%。经过生物安全性测试,表明稻草基护坡材料具有环境安全性。生态护坡材料的开发,可以有效遏制我国大量稻草资源的浪费以及缓解污染环境。
颜蓉姬红利吴永红李运东杨林章方炎明
关键词:稻草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典型稻麦轮作区作物产量稳定性研究被引量:50
2011年
为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作物持续稳产和高产的途径,利用始于1980年的江苏太湖典型稻麦轮作区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分析水稻和小麦不同年份产量数据和土壤养分数据,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作物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作物产量波动和土壤养分变化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处理试验小区水稻和小麦的平均产量均呈锯齿状波动,受气候和其他因素影响不同年份间的产量变动差异较大。数十年期间,各施肥处理包括对照的水稻和小麦产量均有增长趋势,水稻增产趋势较小麦明显,小麦产量年际间的波动较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和秸秆还田较单施化肥或有机肥有更明显的增产效果。水稻产量的稳定性高于小麦,各处理水稻产量的变异系数(CV)较小麦低,而稳定性系数(SYI)较高。其中MPK(有机肥+化肥磷钾)处理的产量稳定性最高,而MNPK(有机肥+化肥氮磷钾)的稳定性最低。施化肥尤其是氮肥可能是造成产量稳定性降低的一个因素。氮肥是增产的主要因素,也可能是引起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的因素。水稻和小麦产量与土壤氮素之间的相关性较显著、相比旱季,在稻季条件下,水稻产量稳定性更高,且增产趋势更明显,说明稻田土壤生态系统可能稳定性较高,并且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其稳定性有提高趋势。
马力杨林章沈明星夏立忠李运东刘国华殷士学
关键词:稻麦轮作小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