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2M511243)

作品数:9 被引量:246H指数:7
相关作者:赵荣钦黄贤金丁明磊刘英彭补拙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碳减排
  • 3篇碳排放
  • 3篇碳循环
  • 2篇碳储量
  • 2篇碳通量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减排
  • 1篇地理
  • 1篇对数平均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生命周期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碳排放量
  • 1篇碳排放强度
  • 1篇碳平衡
  • 1篇碳收支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生产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 5篇华北水利水电...
  • 3篇华北水利水电...
  • 2篇郑州航空工业...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8篇赵荣钦
  • 6篇黄贤金
  • 3篇丁明磊
  • 2篇刘英
  • 1篇揣小伟
  • 1篇钟太洋
  • 1篇赖力
  • 1篇彭补拙
  • 1篇焦士兴
  • 1篇陈志刚
  • 1篇高珊
  • 1篇赵志凌
  • 1篇李志萍
  • 1篇黄志全
  • 1篇徐晨光
  • 1篇张战平
  • 1篇张墨逸
  • 1篇郝仕龙
  • 1篇陈涛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国土资源科技...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高等理科教育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及定位分析被引量:20
2014年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与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资源环境、人口流动、区域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基于专业更名的背景及新形势的要求,在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技能要求和专业特色进行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从人文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城乡规划技术及其应用两个专业方向提出了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进行定位,重点对不同方向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领域、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以及就业去向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本专业未来发展和建设提供参考。
赵荣钦丁明磊徐晨光张战平郝仕龙李志萍黄志全
南京大学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进展被引量:59
2012年
土地利用是低碳经济和碳排放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进行碳排放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有助于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结构调控及国土开发与整治等领域全面引导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2007年以来,南京大学在国内地理学界较早开展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研究进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区域不同尺度碳排放核算及驱动机制研究、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碳排放效应及优化调控研究。经过文献梳理与分析,从区域碳排放核算、因素分析及减排潜力研究、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及产业空间的碳足迹分析、面向低碳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城市系统碳循环及其土地调控研究等方面对南京大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结合南京大学学科发展优势,提出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典型产业区碳排放研究、城市改造和环境设计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城市功能区碳排放研究、低碳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应用、区域碳排放的土地调控机制与方法体系研究等。
赵荣钦陈志刚黄贤金钟太洋揣小伟赖力张墨逸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
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政策体系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面临全球碳排放量的大幅增长和全球碳减排的压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被认为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的新兴技术。在总结CCUS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关键驱动要素的基础上,结合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优势和挑战,提出了中国CCUS技术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和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发展规划与协调政策体系、大规模及商业化应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及生态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碳金融及碳补偿政策体系、社会效应评估与公共宣传政策体系等。对于中国CCUS技术的未来发展,建议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一方面加强其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的监测与评估,另一方面重视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完善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框架,以引导该技术的健康发展。
赵荣钦丁明磊黄贤金
关键词:碳减排生态风险
城市系统碳循环:特征、机理与理论框架被引量:35
2013年
城市是地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深刻的区域,城市系统碳循环在全球和区域碳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城市"自然-社会"二元碳循环的概念,探讨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的一般特征;分析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的内部机理,主要包括:城市系统碳储量和碳输入/输出通量的主要过程和途径、城市系统碳储量、碳通量和碳流通的生命周期分析、城市系统碳输入和碳输出的类型划分等;提出了基于系统层次划分和碳流通过程的城市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框架,分析了城市自然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的主要碳流通过程和环节,构建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思路和理论框架;最后提出了城市系统碳循环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赵荣钦黄贤金
关键词:碳循环碳储量碳通量生命周期
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被引量:67
2012年
城市是人类能源活动和碳排放的集中地,开展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集成了城市碳储量和碳通量的核算方法,并以南京市为例开展了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的实证研究。结论如下:①南京市城市碳储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09年为6937万t,其中自然碳储量占88%,且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人为碳储量(特别是城市绿地和建筑物碳库)呈大幅增长趋势;②垂直碳输入通量以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域碳吸收为主,历年来基本稳定;水平碳输入通量大幅增长,2009年为3043万t,其中能源和木材碳输入呈增长趋势,而食物碳输入则呈下降趋势;③垂直碳输出通量呈增长趋势,2009年为3295万t,其中化石能源碳排放占近80%,自然过程仅占6%;水平碳输出通量以能源制品、水产品和含碳废弃物为主,其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④南京市历年城市碳输出均高于碳输入,且两者的差额呈现扩大趋势。总体而言,"隐流碳和加工需求碳"的比重有所下降,说明碳的利用率有所提升;⑤南京市碳补偿率明显下降,这表明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不足以补偿人为活动的碳排放,城市碳循环压力在不断加大。
赵荣钦黄贤金彭补拙
关键词:碳循环碳平衡碳储量碳通量
中国农业生产的碳收支核算及减排对策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为全面评估农业生产的碳收支状况,并为农业碳减排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采用1978─2009年的中国各种农作物产量和农业投入等统计数据,运用碳源/汇估算模型对我国农业生产碳收支进行了初步的核算和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农业活动的碳吸收明显大于碳排放,这说明总体而言我国是农业"碳汇"区,但各省区碳收支空间差异明显,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碳排放量大,净碳汇表现为负值,这表明发达地区有较高的农业投入。因此,应重点从促进土壤固碳、改变耕作方式和施肥方式、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促进农业碳减排。
刘英赵荣钦陈涛张晋科焦士兴
关键词:碳收支碳减排农业生产
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及政策框架研究被引量:35
2014年
土地利用活动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组合格局的改变会影响区域碳循环的规模和强度。开展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研究,有助于从区域开发、产业调整、土地规划、城镇布局及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区域低碳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对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理,探讨了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自然和人为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从土地利用方式、结构、规模和强度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并提出了从价格、规划、税收和供地计划入手选择调控手段、确定调控对象,从而改变区域系统运行状况,以实现对区域碳循环进行调控的总体思路;最后从低碳土地利用技术、规划、模式和政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的政策框架和实施策略:①低碳土地利用技术:包括低碳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技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和土地循环利用技术;②低碳土地利用规划:包括低碳型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区域绿地系统规划、低碳交通用地系统规划、低碳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规划及低碳主体功能区规划;③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包括区域生态建设模式、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紧凑型城市模式与低碳生态工业园模式;④低碳土地利用政策:包括土地碳补偿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低碳土地金融制度、土地利用碳核算制度及低碳土地调控体系。通过构建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政策体系,不仅为区域土地利用活动提供指导,也可以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调控提供参考。
赵荣钦黄贤金刘英丁明磊
关键词:碳循环
Carbon Emission of Regional Land Use and Its Decomposition Analysis: Case Study of Nanjing City, China被引量:10
2015年
Through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types and carbon emission items, this paper estimated carbon emission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Nanjing City, China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by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 model.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otal anthropogenic carbon emission of Nanjing increased from 1.22928 x 107 t in 2000 to 3.06939 x 107 t in 2009, in which the carbon emission of Inhabitation, mining & manufacturing land accounted for 93% of the total. 2) The average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Nanjing in 2009 was 46.63 t/ha, in which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Inhabitation, mining & manufacturing land was the highest(200.52 t/ha), which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land use types. 3) The average carbon source intensity in Nanjing was 16 times of the average carbon sink intensity(2.83 t/ha) in 2009, indicating that Nanjing was confronted with serious carbon deficit and huge carbon cycle pressure. 4) Land use area per unit GDP was an inhibitory factor for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s, while the other factors were all contributing factors. 5) Carbon emission effect evaluation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land use activities to formulate low-carbon land use strateg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ZHAO RongqinHUANG XianjinLIU YingZHONG TaiyangDING MingleiCHUAI Xiaowei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对数平均
江苏省碳排放清单测算及减排潜力分析被引量:33
2013年
基于省域层面,构建了碳排放清单的核算框架和计算方法。以江苏省为例,对2000—2010年的碳排放清单进行了全面测算,并对江苏省碳减排潜力进行了情景分析。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8 005.29万t上升到2010年的20 888.88万t,涨幅为160%,其中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占86%;江苏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94 t/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71 t/万元,降幅达24%;人均碳排放则呈逐年增长态势,从1.09t/a增长到2.69 t/a;在低碳情景下,江苏省2015年和2020年碳减排量分别为4 930.75万t和16 101.13万t,碳减排比例分别达15%和29%;在江苏省"十二五"低碳经济规划中,应重点加强工业能源与交通能源消耗、垃圾焚烧与填埋等部门的碳减排力度,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效应。
赵荣钦黄贤金高珊赵志凌
关键词:碳排放碳减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