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基金(200301)

作品数:9 被引量:42H指数:4
相关作者:刘森林龚庆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施蒂纳
  • 3篇主体性
  • 2篇社会
  • 2篇社会性
  • 1篇对接
  • 1篇虚无
  • 1篇虚无主义
  • 1篇幽灵
  • 1篇哲学
  • 1篇证法
  • 1篇中国马克思主...
  • 1篇社会理论
  • 1篇生态困境
  • 1篇史诗
  • 1篇视域
  • 1篇统治
  • 1篇启蒙
  • 1篇主体观
  • 1篇主体论
  • 1篇追问

机构

  • 9篇中山大学

作者

  • 9篇刘森林
  • 1篇龚庆

传媒

  • 2篇学术月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马克思主义哲...

年份

  • 2篇2009
  • 7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主体:在自我性与社会性之间——马克思的主体实现论检思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哲学之思获得的可靠自我,能否普遍化到所有社会个体身上?从这个角度看,马克思不是在向传统哲学挑战,而是在向更传统(即比柏拉图更早)的苏格拉底哲学的恢复。不管是在近代主体论意义上还是在社群主义的意义上理解"社会性",不同层面和维度上的社会性对主体性的支撑都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马克思区分了两种不同维度的主体性实现:着眼于主体的普遍性、同一性维度上的实现,和着眼于主体的特殊性、个性维度上的另一种实现。普遍性的实现是个性实现的基础,社会性首先是主体性的一种实现,而不是挫折、扭曲或异化。不能一味地诉说社会性对个体性构成一种压迫,同一性逻辑对个体构成强制,而应该从不同维度上综合性地看待主体性的存在结构和实现结构。
刘森林
关键词:主体性社会性自我
外推:生态困境的奥秘被引量:1
2009年
主体对客体的统治秩序以两者适当的距离为前提。把需要的存在者拉到近处(去远),与把主体难以忍受、无法处理的东西推到足够远的隐匿处(去近,外推),一同构成主体性统治的秘密。随着现代性空间延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制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升,外推空间愈来愈大,外推逻辑愈来愈隐蔽。制度难以规约的自然界,特别是外地、外国的遥远自然,构成最远和最有效的外推空间,此即生态困境不断恶化的奥秘。
刘森林
关键词:外推主体性统治生态困境
主体性理论视域中的现代辩证法被引量:5
2008年
如何理解辩证法,取决于如何理解哲学。如果遵从苏格拉底把哲学理解为对大众信奉意见的批判性检思和启蒙改造,那么辩证法不仅仅与言谈"实践"内在相关,而且更与政治伦理等各种形式的"实践"内在相关。现代启蒙辩证法起始于一种能自我启蒙的主体性哲学。现代主体性背景和根基、坚信主体都具有内在的自我启蒙的潜质与能力,构成了我们理解现代辩证法,特别是马克思辩证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现代启蒙辩证法的范围和根基等拓宽之后,辩证法随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主体性成为现代辩证法的根基,主体性的内在裂变和矛盾冲突也就构成了现代辩证法的核心之所在。这样的现代辩证法不再只是认识论、逻辑学,而更是社会理论、主体性理论和实践理论。和解、分裂、异化、外推、内化等构成了现代启蒙辩证法的主要范畴。
刘森林
关键词:辩证法启蒙和解社会理论
从“史诗”与“浪漫诗”的对接看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继承与改造被引量:7
2008年
针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试图以浪漫诗(浪漫化)的方式整合离散化的社会生活、遏制虚无主义的理路,马克思引入英雄史诗的维度,继承了德国早期浪漫派对问题的思考,并以新的答案或方略提升了问题及其意义。在这个方案中,区分两种不同的诗:英雄史诗与浪漫诗,构成解决问题的关键。英雄史诗的创作者是以"剩余价值"创造现代世界的劳动者。其"劳动"实践不只是现实所是的经验活动,更是既蕴含着苦楚、受难和牺牲,也蕴含着(依托起)最终的和谐、自由、普遍性与个性的实现、物性的超越、尊严与崇高价值的普遍承认与实现的漫长过程。劳动者漫长的历史创作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英雄史诗,它为"浪漫诗"奠定历史根基和创作空间。
刘森林
关键词:史诗浪漫化
从“劳动”到“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核心范式的演变被引量:15
2009年
"劳动"曾被看作是能够拯救世界,整合和通达一切美好价值,本质上标志着人对自然改造关系的活动。随着虚无主义困境的冲击,知识对劳动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文化符号的生产日益重于物质的生产,以及劳动主体性哲学内涵的统治性等弊端逐渐明朗化,特别是通过"物品"的文化意识形态性质的还原,"劳动"与"实践"作为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范式就呈现出来。从"劳动"到"实践",意味着把"劳动"解释为超文化的自然性现象的结束,意味着主要以物为对象的"劳动"跟以人为对象的"实践"的区分,更意味着当代中国把"劳动哲学"上升到"实践哲学"的转折与调整之必需。
刘森林
“现实的人”与“惟一者”: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主体论之别被引量:4
2008年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争论关涉到如何理解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问题。马克思受施蒂纳影响而提出的"现实的人",与施蒂纳主张的"惟一者"虽然都具有主体自持性的特点,但在是否追求本质(精神)世界,是否承担对虚无的充实,是否追求永恒、普遍、整体,"现实"或"感性"中是否还拥有超出离散性原子事实的整体性维度及与此相关的超验性维度,对人、现实、历史的理解还是否需要保持辩证法的框架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马克思的回答是肯定的,施蒂纳是否定的。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仍然具有以"现实"、"感性"为根基的"本质性"、"普遍性"、"神圣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抽象性"。所谓马克思反现代性、反本质主义和反传统形而上学,也只能在这样有限的限度内理解,否则就等于把马克思施蒂纳化了。
刘森林
关键词:施蒂纳
遏止虚无的两种路径:马克思批评施蒂纳的启示被引量:3
2008年
在抛弃上帝和辩证法之后,施蒂纳的"唯一者"直接面临着虚无主义的难题。马克思与施蒂纳之间的交锋,印证出遏止虚无主义的两种方案:拒斥例行化劳作的个性自由方案,以及把个人的非例行化劳作与解救例行化劳作的大众有机结合起来的马克思方案。针对施蒂纳的个体自我自救之路,马克思强调自我普遍实现所需的社会基础条件,以及不能放弃启蒙主体性自我实现的普遍性。两种方案中,前者放弃大众,脱离社会性根基只弘扬个我;而关于后者,存在"劳动"的根基性能否成立、力图整合的多个领域与多种价值之间能否融合等种种问题。这两种路径都需要重思。
刘森林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主义
先验的自然性事实,抑或实践的社会性事实?--劳动主体性的根基重建与性质追问被引量:3
2008年
主体之为主体,既然不再是由于意识的内在性,而是因为具有社会性特质的"劳动",那劳动是一种自然性事实还是以文化象征或某种社会性为前提的活动?它作为主体性的新奠基是意味着自然性在先还是社会性在先?由此,为新主体性奠基的"劳动",根本上首先是一种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还是后天的、随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的社会性事实?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理论在根本上是一种先验的自然性理论还是非先验的社会性理论?本文力图阐明劳动的社会性之表现:第一,劳动者依赖于相互触发和相互承认;第二,劳动的实现受制于市场供求;第三,劳动还受到文化符号和象征逻辑的内在牵制和冲击。
刘森林
关键词:社会性文化象征
马克思的经验主体观:从批判施蒂纳的角度看被引量:5
2008年
从马克思与施蒂纳相互批判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使用的"现实的人"的概念,可以解释为经验主体。对它的解释离不开与之相对的纯粹主体概念。马克思与施蒂纳都致力于精神、幽灵的肉身化,但思路迥然不一:施蒂纳试图彻底消解精神,马克思却执著于某些本质性精神的真正普遍化实现。所以,完全取消了超验维度支撑的经验主体不是马克思主张的主体,倒像是施蒂纳赞赏的"唯一者"。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彻底拒斥了近代形而上学或本质主义,显然是给了他过多荣誉的误识。
刘森林龚庆
关键词:幽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