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046807)

作品数:8 被引量:776H指数:6
相关作者:傅伯杰刘世梁马克明陈利顶刘国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壤质量
  • 2篇养分
  • 2篇生态恢复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土壤性质
  • 2篇土壤养分
  • 2篇岷江上游
  • 1篇多样性
  • 1篇有机氮
  • 1篇有机碳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指标体系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傅伯杰
  • 7篇刘世梁
  • 6篇马克明
  • 5篇陈利顶
  • 3篇刘国华
  • 3篇丘君
  • 3篇吕一河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土地覆被变化...

年份

  • 2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正>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经济目的,开发利用现有的土地及其它资源的活动,如农业、林业、牧业、城市和道路建设等等。土地利用通过改变地表覆被而影响全球环境变化,如全球气候变化、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土地质量、生物多样性...
丘君陈利顶傅伯杰
文献传递
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60
2002年
森林景观受干扰后的次生演替、人工林种植与农业耕作等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土壤性质的变化。研究选取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地点 ,阐述湿润高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选择了六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加以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土地利用之间土壤容重、全氮、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差异显著。相比之下 ,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偏低 ,而灌丛有着较高的有机碳、总氮与有效氮含量。 0~ 4 0cm土壤碳的储量变化幅度不大。综合土壤退化指数表明 ,坡耕地 ,撂荒地与人工林有土壤退化的趋势 ,而灌丛与次生林对土壤的性质有着改善的作用。人工林年龄与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的含量正相关。
刘世梁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马克明
关键词: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壤性质土地利用有机碳有机氮
岷江上游退耕还林与生态恢复的问题和对策被引量:5
2006年
退耕还林因地域的差异存在不同的问题。长江上游山区本质属于受干扰山地系统,生态恢复需从多尺度和多角度入手。作为一个契机,退耕还林对生态恢复的作用在持续性和生态性上存在着矛盾和统一,同时也存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针对岷江上游区域,在分析了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对比,讨论了人工林种植后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抚育较好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质量指数增加,人工林需要加强人为的干预,并根据在该区域的社会经济调查,指出了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刘世梁傅伯杰刘国华马克明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岷江上游人工林
两种土壤质量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比较被引量:67
2003年
土地利用和管理在时空尺度上影响着土壤质量变化的方向和幅度,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对了解土壤的变化非常重要,不同方法的比较分析可以了解方法本身的差异和优缺点。选取卧龙自然保护区6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以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式,研究森林次生演替,人工林种植及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采用了综合土壤质量指数法(QI)与土壤退化指数法(DI)两种定量研究方法。结果皆揭示灌丛有着较高的土壤质量值,依次为灌丛→自然林,次生林→撂荒地→人工林→坡耕地,坡耕地土壤质量值较低。为更好的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提出了QI的相对指数值(QI’),结果显示QI’和DI有着非常好的线性相关,退化指数法的方法简单,比较易用,而综合质量指数法有着较好的生态学意义。
刘世梁傅伯杰陈利顶丘君吕一河
关键词:土壤生态学
不同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α多样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本文以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两类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按生态恢复所经历的时间,把群落年龄归为A1、A2、A3和A4四个阶段。通过对两种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α多样性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1)自然演替状态下,乔木层多样性变化不大,A1~A3阶段的灌木层多样性大于A4阶段。A1和A4阶段,草本层的多样性明显比A2~A3阶段大;A1~A3阶段人工林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到A3阶段人工林群落还没有达到稳定状态;(2)A1阶段天然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于人工林,随着演替的进行两者逐渐趋于一致;A1阶段天然次生林草本层多样性远大于人工林,从A2阶段开始人工林草本层多样性反而超过天然次生林。
丘君陈利顶
关键词:群落多样性植物群落生态恢复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被引量:320
2001年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是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的生产及服务能力 ,对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诊断 ,做出综合的生态分析和经济分析 ,评价其当前状态 ,并预测生态系统今后的发展趋势 ,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总体上讲 ,综合评价更强调生态系统一系列产品与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 ,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许多学者对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估 ,但缺乏对生态系统的产品、服务、健康与管理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讨。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健康评价和生态管理与预测进行了系统论述 ,目的是提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框架 。
傅伯杰刘世梁马克明
关键词: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
岷江上游高原植被类型与景观特征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64
2004年
土壤空间异质性是土壤的重要属性之一 .采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统计学原理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原面土壤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理化因子和植被类型、景观位置的相关性 .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与养分元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由于植被类型与景观性质的影响 ,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的样地进行了分类统计 ,结果表明 ,植被类型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很大 ,海拔高度也是影响养分与水分分布的一个重要因子 ,灌丛群落类型土壤质量指数高 ;不同坡位对养分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趋势 ,对于不同海拔的地貌来说 ,丘陵组下坡位 >上坡位 >中坡位 ,而低山组为下坡位 >中坡位 >上坡位 ;坡面尺度上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受景观性质与生态系统类型的综合影响 .
刘世梁傅伯杰马克明刘国华
关键词: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生态系统
坡面土地利用方式与景观位置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16
2003年
坡面土地利用与植被的斑块化镶嵌是人类干扰山区景观异质性的特点。在卧龙湿润高山地区 ,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农业坡耕地与人工林种植是居民区附近土地利用多样化的原因。从样带与生态系统类型尺度上探究土地利用与坡面景观位置对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影响 ,利用定量化的方法 ,揭示坡面上土壤质量与土地利用类型、景观位置之间的关系。选取了四种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 (灌丛 ,撂荒地 ,坡耕地和人工林 )与 4个坡面位置 (上坡 ,中坡 ,下坡和坡脚 ) ,通过样带采样研究它们之间土壤养分的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等多元统计方法来定量化比较不同土地利用与坡位下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 ,灌丛有着较高的土壤质量指数 (QI)。而人工林与农田的 QI值较低 ,这表明灌丛在坡面上有着“肥力岛屿”效应。不同坡位条件下土壤质量指数 (PI)表明 ,与中坡位和下坡位相比 ,上坡位与坡脚处土壤质量要高。结果说明坡面土壤质量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与景观位置分异综合作用的结果。
刘世梁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马克明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壤质量土地利用主成分分析
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被引量:175
2006年
在阐述了土壤质量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土地质量及土壤服务功能的联系。重点对我国土壤质量的评价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概述,从指标体系的选取和评价方法入手,探讨了评价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我国土壤评价指标体系因子选择的范围,在论述了国际土壤质量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生物学指标研究是需要加强的方向;同时着重分析了我国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的进展,对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指出了空间化,过程化,应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方向,并讨论了我国土壤评价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刘世梁傅伯杰刘国华马克明
关键词:土壤质量土壤健康指标体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