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YY029)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魏兆惠林晓恒冷月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汉语
  • 2篇动量词
  • 2篇量词
  • 2篇方位词
  • 1篇动词
  • 1篇形容
  • 1篇形容词
  • 1篇语义
  • 1篇上古
  • 1篇上古汉语
  • 1篇先秦
  • 1篇现代汉语
  • 1篇历史发展
  • 1篇历史来源
  • 1篇两汉
  • 1篇两汉时期
  • 1篇名词
  • 1篇名量词
  • 1篇古汉语
  • 1篇方位名词

机构

  • 3篇北京语言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篇魏兆惠
  • 2篇林晓恒
  • 1篇冷月

传媒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湖南社会科学
  • 1篇长江学术
  • 1篇保定学院学报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汉语史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5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动量词出现于先秦”说质疑——兼论两汉时期的动量词被引量:2
2012年
关于动量词的出现时间历来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前人所举先秦的例证多可商榷。有确凿的文献证明,西汉时期已经有了动量词,两汉时期的动量词数量共计已有十几个之多。
魏兆惠冷月
关键词:动量词先秦两汉
上古汉语“治”的词类属性与功能转变
2010年
"治"的部分用法在上古汉语中具备形容词的语法特徵,应该看成形容词,形容词"治"和及物动词"治"读音有别。上古时期,及物动词"治"一般不能用于省略宾语的施事主语句,"治"不带宾语时,要么是用于受事主语句,要么是用于形容词谓语句;西汉以后,"治"的表现正好相反,用如形容词和受事主语句逐渐减少;东汉以后,形容词"治"消失。
宋亞雲
关键词:动词形容词
论汉语的方位词“高头”
2010年
“高头”一词作为方位词,不仅用于吴语中,也存在于广大南方方言中。主要有表示定向方位和泛向方位两种用法。其出现时间大概在唐宋时期,在近代的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
魏兆惠
关键词:方言方位词历史来源
“周”、“匝”名量、动量用法的历史发展
2010年
"周"、"匝"义近,多被认定为动量词。其实二者均有名量和动量两种用法,可据其句中的施事者和与之搭配的动词的差别来判断。二者的名动量用法出现时间不同,在历史上曾经共现,但最终基本被另一个新的量词"圈"所替代。
魏兆惠
关键词:动量词名量词
也谈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内涵与外延被引量:3
2010年
现代汉语的方位词是语义名称而非词类名称。方位词指的是一类以方位语义特征聚合并用来表达空间关系的专职词语,可以归入"定位词"和"方位名词"两个词类。方位词依据语义特征而类聚,语义层次不同,所对应的方位词的范围并不一样。
林晓恒
关键词:方位词语义方位名词
“都+V+的+N”结构的限制探析
2010年
汉语的"都+V+的+N"结构是一个负载了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的结构体。这一结构属于有标记结构,不能进入从句平面。该结构特定语义、语用和语法特征,对其中的动作事件"V+N"产生了规定和限制,该动作事件如果是非完结性事件或特定性的相对小事件,则更容易构成合法的结构。
林晓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