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XJA860001)
- 作品数:9 被引量:69H指数:3
- 相关作者:曹进靳琰王灏郑媛强琦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兰州文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汉语网络语言语料库:研制与应用被引量:2
- 2015年
- 网络语言是语言在网络载体上的变体,刚接触网络的人除了遇到技术上的困难以外,常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网络语言的陌生感。研究网络语言需要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本文探讨了构建汉语网络语言语料库的可能与技术实现,对汉语网络语言的语料来源,建库难题以及语料库的实现与功能做了科学解释。
- 曹进赵鸿章王灏
-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料库网站
- 网络语言的类型与演变规律
- 2017年
-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网络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独特载体。由此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并且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语言变体得到迅猛发展并广泛传播。分析研究网络语言的类型及其演变规律等,可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语言。
- 王灏郭建丽
- 关键词:网络语言
- 网络强势语言模因传播力的学理阐释被引量:50
- 2016年
- 本文以自建语料库数据和第三方数据为语料,根据模因理论、传播学理论,科学分析了某些网络语言流行不衰,具有强大的传播力,而另外一些网络语言则昙花一现的深层原因。研究表明,"强势模因"在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料库数据统计分析显示,社会语用类模因、表情符号类模因、谐音类模因、缩略类模因等四类网络语言模因符号占比最高,达到总语料数的72%,这四类网络语言模因符号是网络语言生产、演变和传播的主要力量。本研究的价值在于研究网络语言强势模因的深层原因,同时,对于研究网络舆论的生发、流行和传播轨迹具有启示意义。
- 曹进靳琰
- 关键词:强势模因网络语言模仿传播力
- 语言无羁:网络影响人类思维逻辑之表征被引量:6
- 2014年
- 数字媒介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变革着网民的思维方式。互联网的普及与日臻完善为网民提供了自我表现、接触信息的机会以及相互交流的便利,并由此引爆了一场语言革命。网民的思维继而得到了空前释放,作为与思维共变的语言也摆脱既有语言的桎梏,开始自由言说,自由发挥。网络语言迥异的表现形态与意义滥觞造成了"思想无羁",与此同时,"思想无羁"造就了言语表达的多维指向——"语言无羁"。
- 曹进强琦
- 关键词:网络语言
- 语言无羁——网络影响言语交流的逻辑路径被引量:1
- 2014年
- 媒介技术对言语交流方式的革新重塑了人类语言生态与面貌。网络开辟出更为广阔、互动的交流场域,吸引网民在特有的物理、语言及心理语境下,参与语言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以挖掘表达潜力,从而创造出多元化、口语化的"超次生口语文化"。在虚拟空间里,网民的表达遵循语词翻新改造、语句翻转结构、语义拼接跳跃等言语表达逻辑,最终指向自然语言发展的"无羁向度"。
- 曹进王翌霖
- 微信投票的人际传播地图研究
- 2017年
-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微信作为一款集多样化和人性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兴即时通讯应用,逐渐渗透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微信的人际传播特征和多样化传播方式对网络交际和现实交际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以微信投票这一现象为例,解读微信的传播方式和社会动员力量,阐释微信用户庞杂的人际关系和多重传播渠道共同构建了脉络清晰的人际传播地图。
- 曹进陈立莉
- 关键词:人际传播人际关系社会动员地图
- 网络影响深度阅读的逻辑路径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后网络时代的快速兴起,引发了一场新的革命——阅读革命。网络技术与新媒介的发展促使人们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维度,颠覆传统的阅读方式,重塑新的阅读逻辑。网民越来越习惯于微缩式、碎片式和高速式的语言表达。由于互联网时代具有无羁的特性,使得我们阅读的逻辑路径也随之发生改变。
- 靳琰郑媛
-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阅读逻辑路径
- 语言无羁:网络影响书写的逻辑路径被引量:2
- 2013年
- 媒介技术的革新引爆了一场语言革命。在网络空间这个新的语言场域中,网民突破了时空的枷锁,沉浸于后现代文化的狂欢中,颠覆、重构、消解着自然语言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追求着碎片化、快餐式、混搭式的语言表达,以有限的语符创造出意境无限丰富的内涵。在网络时代,"语言无羁"使得原本不易被觉察的语言隐性存在变为显性存在。
- 曹进张娜
- 关键词:互联网逻辑路径
- 网络对语言听觉感知影响之深层解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网络语境下的语言变体表现出与自然语言不同的形式和意义。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被解构,新的能指与所指被创造,产生了具有鲜明口语化特征的书面语言新变体。只靠视觉无法快速、准确地解码其新创意义,必须还原口语文化对听觉的依赖。网络语境下的"听"是大脑对语言符号表音系统的心理标记,是一种心理拼读。网络媒介延伸了语言的听觉感知器官,改变了"听"的内容和逻辑路径,解构了原有的格式塔完形,只有通过心理空间的跨域映射和概念整合进行二次加工,才能正确解码和"听懂"网络影响下的语言。
- 曹进曹玲
- 关键词:语言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