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770063)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郑熊李志松吴保传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中庸
  • 4篇《中庸》
  • 1篇易传
  • 1篇语言
  • 1篇语言解释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生命
  • 1篇治生
  • 1篇中国古代政治
  • 1篇儒学
  • 1篇慎独
  • 1篇司马光
  • 1篇通书
  • 1篇中庸之道
  • 1篇周敦颐
  • 1篇工夫
  • 1篇古代政治
  • 1篇《通书》
  • 1篇《易传》
  • 1篇本体

机构

  • 6篇西北大学

作者

  • 5篇郑熊
  • 1篇吴保传
  • 1篇李志松

传媒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理论导刊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孔子研究
  • 1篇中州学刊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时间观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早期建构的影响及其现代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政治是有生命的,是时间中的存在。对政治生命永恒性和科学性的追求,使得早期人类开始关注时间观念与政治生命间的内在联系。时间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的发展,而且对保持现代政治生命的先进性和生命力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吴保传李志松
关键词:政治生命
“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探析——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被引量:2
2011年
学界对张载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多有研究,不过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则不多。张载构建的太虚与气体用不二、体用相资关系体现了对《易传》气化万物以及万物之性伴随气化万物的过程而产生观点的发展,同时按照《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天→人"的下行路线实现了天道与人性的合一,即实现了太虚与人性的合一。张载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之间体现出逐步深入的特点,它们对张载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郑熊
关键词:《易传》《中庸》
对传统儒学之道的延续——论司马光、陈襄等的《中庸》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中庸》在宋代地位的上升与一般儒者对其的研究息息相关,这其中就包含了司马光、陈襄等的《中庸》研究。司马光、陈襄等的研究主要从对道的界定、对中庸之道的重视以及对《中庸》教化功能的阐发三方面入手,通过研究得出了"率性之为道"并不指"道"是"率性"的结果、道是由性转化过来的结论,认为道先天就存在、对道的重视就应该关注具体化后的中庸之道以及诚明之性影响下的教化。司马光、陈襄等的《中庸》研究体现出了对传统儒学之道延续的特点,这个研究并没有实现儒学理论体系的突破、没有建立起儒学本体论和实现道的本体化。
郑熊
关键词:司马光《中庸》中庸之道
工夫消解本体——论张九成的《中庸》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张九成是理学向心学过渡的关键人物,他通过"工夫消解本体"方式实现了心本论的构建。就"工夫消解本体"来说,它在张九成《中庸》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张九成通过对"戒慎恐惧"、"慎独"、"诚"内心修养工夫的重视,消解了理本体,形成了心本体。张九成与陆九渊建构心本论的方式有明显区别;张九成对《中庸》的研究是秉承儒家的旨意、从儒家立场出发的,它在张九成思想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重要地位。
郑熊
关键词:《中庸》工夫慎独
朱熹《中庸》解释方法论被引量:1
2010年
朱熹思想体系的建构与《中庸》密切相关,其中就涉及朱熹解释《中庸》的方法论。朱熹对《中庸》的解释活动以朱熹为解释者,以《中庸》作为历史文献和解释对象,把朱熹与《中庸》联系起来的就是解释方法。这个解释方法不仅包括语言解释、心理解释的研究方法,还包括"理在《经》文内"的研究思路。朱熹《中庸》解释方法具有历史性,这与《中庸》本身特点以及朱熹师承渊源等有关。
郑熊
关键词:《中庸》语言解释
从无极到诚——略论周敦颐本体思想的演变被引量:3
2012年
作为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贡献突出表现在理学本体论的建构上。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以"无极"为本体,体现出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后来经过反思,在《通书》中抛弃了"无极"本体而建构了"诚"本体。从"无极"到"诚"的本体之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周敦颐思想走向成熟和对《周易》、《中庸》进行诠释的过程。
郑熊
关键词:周敦颐《通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