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880025)
-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晓红王佳佳康钊王文倩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江苏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评价与情感、依恋与归属的双重矛盾--“90后”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当前"90后"青少年在国家认同感上表现出评价与情感、依恋与归属的双重矛盾。具体表现为:中庸的评价与积极的情感;较高的依恋感与较低的归属感;女生比男生有更积极的情感;不同年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高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 刘晓红
- 关键词:国家认同感
- 美国“在家上学”儿童的社会化问题之争被引量:4
- 2012年
- 随着"在家上学"运动在美国的迅速发展,"在家上学"的儿童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社会化成为了一个焦点议题。关于该问题,学者们大体持三类观点:"社会化危机"论、"社会化良好"论和"差异社会化"论。"社会化危机"论认为"在家上学"的儿童难以像那些在学校就读的孩子一样顺利实现社会化;"社会化良好"论认为"在家上学"的儿童同样能够顺利实现社会化;"差异社会化"论认为应该区别看待"在家上学"的不同群体,这些儿童是否能够顺利实现社会化取决于具体的教育方式。
- 王佳佳
- 关键词:在家上学社会化
- 西方生命历程社会化研究:回溯与新进展被引量:6
- 2010年
- 生命历程研究通过考察重大社会事件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影响,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范式。文章对生命历程社会化研究进行回溯和展望,认为其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为理论萌芽阶段;60年代为快速发展期;80年代后逐渐走向成熟。
- 刘晓红
- 关键词:历史视角
- 美国“在家上学”现象动因探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美国"在家上学"现象的迅猛发展源于多种力量的推动。在教育理念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基础,它同时也得益于教育私有化理念的影响;在政治方面,美国政治文化中反主流倾向的发展、女性主义的发展以及相关组织和机构的积极活动对于"在家上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公众对宗教祈祷的强烈要求和对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不满也是推动"在家上学"现象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家庭经济状况的好转、郊区化进程、网络和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在家上学"现象的兴盛。
- 王佳佳王文倩
- 关键词:教育理念动因
- 认同与忧虑共存——“90后”青少年诚信观现状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通过对上海市四所初中778名学生关于诚信认知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90后"青少年在诚信观上表现为认同与忧虑共存的整体特征。他们认同诚信为当代社会的主旋律,但对社会诚信现状深表忧虑;认同"为利弃信"的观点。在性别上,女生比男生更诚实、守信和讲信用;在年级上,不同年级学生在"诚实"、"信任"和"守信"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成绩上,成绩好的学生更倾向于诚实、守信和讲信用。
- 刘晓红
- 关键词:初中生诚实守信
- 自恋与自贱交织——“90后”青少年生命态度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当前"90后"青少年在生命态度上表现出自恋与自贱交织的整体特征。与自然生命相比,初中生更看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生命态度上,漠视生命现象较为明显;在生活态度上,缺乏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生死问题上,表现出相对折中的生死观。在生命态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女生在生命态度和自我保护方面比男生更积极;初三学生的生命态度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成绩好的学生更懂得珍爱自己。
- 刘晓红
-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态度
- 生命历程社会化理论的教育学意蕴被引量:1
- 2011年
- 生命历程社会化是西方社会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因关注个体成长中的独特性,以及社会规范和社会事件对生命的影响,因而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文章在对生命历程社会化理论核心观点的再认识基础上,反思其在个人成长中的教育价值,揭示其具有的教育学意蕴。
- 刘晓红
- 关键词:社会化理论教育学
- 生命意识教育--新时期青少年教育视域的拓展被引量:4
- 2010年
- 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缺失事件近年来不时现身媒体。关注生命并进行生命教育成为中国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必然走向。分析当前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的原因并提出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对开展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康钊
-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