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30101)

作品数:40 被引量:969H指数:18
相关作者:杨鹏唐华俊吴文斌周清波姚艳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东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2篇经济管理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遥感
  • 5篇作物
  • 5篇粮食安全
  • 4篇植被
  • 4篇生态
  • 4篇适宜性
  • 4篇土地利用
  • 3篇东北三省
  • 3篇时间序列
  • 3篇农作
  • 3篇农作物
  • 3篇荒漠
  • 3篇荒漠化
  • 3篇复种
  • 3篇NDVI
  • 3篇MODIS
  • 2篇稻种
  • 2篇豆种
  • 2篇遥感技术
  • 2篇遥感提取

机构

  • 31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东京大学
  • 3篇天津工业大学
  • 3篇中国热带农业...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18篇杨鹏
  • 17篇唐华俊
  • 16篇吴文斌
  • 10篇周清波
  • 9篇陈佑启
  • 9篇何英彬
  • 9篇姚艳敏
  • 7篇李正国
  • 7篇陈仲新
  • 6篇张莉
  • 4篇唐鹏钦
  • 3篇黄青
  • 3篇余强毅
  • 3篇李建平
  • 3篇李海亮
  • 3篇石淑芹
  • 3篇刘海清
  • 3篇夏天
  • 2篇戴声佩
  • 2篇王仰麟

传媒

  • 8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中国农业资源...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Journa...
  • 2篇高技术通讯
  • 2篇Journa...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Agricu...
  • 1篇Agricu...
  • 1篇Intern...

年份

  • 5篇2014
  • 3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14篇2010
  • 5篇2009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及长势监测被引量:70
2010年
以中国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基于遥感影像全覆盖的大尺度作物种植结构自动提取及长势遥感监测的技术方法。通过分析东北地区春玉米、春小麦、一季稻及大豆等主要作物时序光谱特征,确定不同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的阈值,建立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上述4种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模型,获取2009年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空间种植结构格局特征。其次,基于MODIS NDVI数据,利用差值模型,通过与近5a作物长势的平均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东北地区2009年4种作物的长势状况。结果显示,与多年平均统计数据比较,基于遥感提取的作物种植结构信息,总体精度达到了87%以上;不同作物长势在其整个生育期内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有较大差异。研究表明,通过MODIS数据提取不同作物种植结构及进行大尺度作物长势监测的技术和方法是可行的,研究为中国农业遥感监测系统大尺度业务化运行的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提供了有效方法。
黄青唐华俊周清波吴文斌王利民张莉
关键词:遥感作物MODISNDVI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为耕地计算方法的可行性评析(英文)
2009年
由于人口增长对于耕地数量的需求及农村居民点土地使用的低效与混乱等原因,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已经成为中国土地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目前还没有针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为耕地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讨论的文献。本文列举了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为耕地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其可行性与合理性,并提出该领域发展方向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何英彬陈佑启陈佑启姚艳敏许新国
关键词:土地整理
大豆种植适宜性精细评价及种植合理性分析——以东北三省为例
本文建立了一套涵盖自然和经济影响因子的大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东北为例进行了适宜性的研究;指标体系中不但考虑了温度、降水和日照气候三个要素在不同生长期对于大豆种植适宜性的影响,还应用了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及农民意愿等社...
何英彬姚艳敏李建平陈佑启陈仲新杨鹏黄青于士凯
关键词:大豆指标体系
文献传递
Interpre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Adaptations by Local Household Farmers: a Case Study at Bin County, Northeast China被引量:9
2014年
Although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agricultural adaptations have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 how smallholder farmers perceive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 their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s poorly understood. Survey-based data (presents farmers' personal perceptions and adaptations to climate change) associated with external biophysical-socioeconomic data (presents real-world climate change) were used to develop a farmer-centered framework to explor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agricultural adaptations at a local level. A case study at Bin County (1980s-2010s), Northeast China, suggested that increased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0.6°C per decade) and decreased annual precipitation (46 mm per decade, both from meteorological datasets) were correctly perceived by 76 and 66.9%, respectively, of farmers from the survey, and that a longer growing season was conifrmed by 70%of them. These reasonably correct perceptions enabled local farmers to make appropriate adaptations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Longer season alternative varieties were found for maize and rice, which led to a signiifcant yield increase for both crops. The longer season also affected crop choice:More farmers selected maize instead of soybean, as implicated from survey results by a large increase in the maize growing area. Comparing warming-related factors, we found that precipitation and agricultural disasters were the least likely causes for farmers' agricultural decisions. As a result, crop and variety selection, rather th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 was the most common ways for farmers to adapt to the notable warming trend in the study region.
YU Qiang-yiWU Wen-binLIU Zhen-huanPeter H VerburgXIA TianYANG PengLU Zhong-junYOU Liang-zhiTANG Hua-jun
基于GIS的世界木薯生产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全面分析世界木薯生产情况,为木薯生产提供参考信息,采用属性数据空间化的方法,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引入世界木薯生产的时空变化分析,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提供的木薯生产统计数据,分析了1969—2009年世界木薯生产的空间变化、时序变化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世界木薯的收获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在时序变化上,世界木薯生产整体上呈稳步增长的态势,木薯主要种植大洲及主产国的生产变化各具不同的特点;在空间变异趋势上,木薯单位面积产量的南北方向变化规律最为明显,赤道往北单位面积产量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加,赤道往南单位面积产量随纬度增高而下降。GIS是一种研究木薯生产时空变化的新手段,通过研究中的分析,世界木薯的发展应采取合作交流、互助支持的发展模式,融合利用全球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科技资源,根据全球范围内的木薯生产潜能合理开发世界木薯资源,走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李海亮刘恩平胡盛红刘海清戴声佩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木薯生产
四类全球土地覆盖数据在中国区域的精度评价被引量:51
2009年
该研究以中国耕地类别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年中国土地利用数据(NLCD-2000)为参考数据,利用比较分析法,从面积数量精度和空间位置精度两方面对目前4类全球土地覆盖数据(UMD、IGBP-DISCover、MODIS和GLC2000)产品进行了精度验证,并分析研究了4类数据精度的异同性。结果表明,4类全球数据对中国耕地数量特征和空间位置特征的估测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MODIS数据集和GLC2000数据集对中国耕地制图的总体精度要高于UMD数据集和IGBP-DISCover数据集。4类数据制图精度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农业主产区,而误差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山区或耕地比例低的区域。低空间分辨率的信息源、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以及中国复杂地形特征是4类全球土地覆盖数据精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吴文斌杨鹏张莉唐华俊周清波Shibasaki Ryosuke
关键词:数据系统数据转换图像处理耕地
大豆种植适宜性精细评价及种植合理性分析——以东北三省为例被引量:9
2012年
该文建立了一套涵盖自然和经济影响因子的大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东北为例进行了适宜性的研究;指标体系中不但考虑了温度、降水和日照气候3个要素在不同生长期对于大豆种植适宜性的影响,还应用了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及农民意愿等社会经济因子评价大豆生长适宜性。在获取东北三省大豆适宜性等级图的基础上,将其与东北三省实际大豆种植区域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东北三省大豆种植适宜性属于中上水平,适宜区、中间等级区及非适宜区的面积分别为9.09万km2,11.45万kkm2和7.99万km2,约占东北全境面积的11.5%,14.49%和10.11%;(2)松嫩平原是最适合于大豆生长的区域,而三江平原由于日照等因素并非大豆种植的绝佳地带;(3)通过对比计算,适宜区、中间等级区及非适宜区与大豆实际种植区符合面积分别占大豆实际种植面积的24.78%,46.30%和28.92%,而黑龙江省为15.39%,51.70%,32.91%,说明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结构略欠合理。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建议农业及相关部门在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大豆种植的空间结构。
何英彬姚艳敏李建平黄青陈佑启陈仲新杨鹏于士凯
关键词:大豆指标体系东北三省
荒漠化评价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11年
荒漠化多发生在生态环境脆弱带,是全球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从区域尺度着手,对荒漠化进行有效评价,是正确认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该文回顾了荒漠化的界定,总结了荒漠化评价的发展历程,并针对荒漠化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尺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植被特征信息是开展荒漠化评价的有效指标,并对其在荒漠化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就荒漠化评价的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殷贺李正国王仰麟
关键词:荒漠化荒漠化评价植被
自然环境因素对农户选择种植作物的影响机制——以黑龙江省宾县为例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自然环境因素对农户农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为农户的适应行为提供决策支持。【方法】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宾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当面访谈方式,获取384个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频率分析方法,从气象要素和自然灾害两个方面,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农户作物选择的影响及农户种植行为的适应机制。【结果】通过分析农户认知和选择行为发现,气象要素、自然灾害及作物产量对农户作物选择有影响,农户在作物类型变更时首先考虑产量因素,其次是气候因素,再次是自然灾害因素,但在对自然环境要求高的作物类型变化中,如水稻改玉米,自然环境因素受重视程度显著增加。更换作物类型与品种、调整农时是农户适应自然环境因素变化中采用较多的行为。农户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知与实际趋势是否一致,会影响农户是否主动改变作物类型。【结论】为提高农户适应自然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今后宜从提高农户主动适应行为入手,引导农户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能力,在应对行为上需有更为高层次的区域布局和政策引导。
刘珍环杨鹏吴文斌李正国唐鹏钦李志鹏余强毅夏天唐华俊
利用AMSR-E被动微波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神经网络算法被引量:11
2009年
结合对地观测卫星AQUA多传感器/多分辨率的特点,研究了利用AMSR-E被动微波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神经网络算法。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被作为地表温度实测数据,对应的平均温度被用作对应AMSR-E像元的实际地表温度,从而克服由于AMSR-E像元尺度太大和云的影响而难以获得地表实测数据的难点。反演结果分析表明,利用神经网络能够精确地由AMSR-E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当使用5个频率10个通道反演时,反演精度最高,说明使用更多的通道能更好地消除土壤水分、粗糙度、大气和其它因素的影响。相对于MODIS温度产品,用此算法反演的平均误差约低于2K。
毛克彪王道龙李滋睿张立新周清波唐华俊李丹丹
关键词:AMSR-E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