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2009Z27)
- 作品数:1 被引量:9H指数:1
- 相关作者:苏子剑潘群雄王聪仁庄建良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泉州市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肿瘤干细胞标志EpCAM和CD133在人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CD13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肝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人肝癌组织中EpCAM和CD133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和生存分析,研究EpCAM、CD133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133和EpCAM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癌旁组织中CD133未见表达。CD133在有血管浸润的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浸润血管组(P<0.05),而术前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400ng/mL、低分化和肿瘤浸润血管的癌组织中EpCAM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肝癌EpCAM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CD133表达强阳性的肝癌患者生存期明显短于CD133表达强度较低组。如果将EpCAM表达强阳性和中等阳性的肝癌患者合为一组,可见EpCAM中-强阳性表达的肝癌患者生存期短于EpCAM低表达者。通过术前AFP水平分层分析可见,术前AFP水平>400ng/mL组中EpCAM中-强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期与低度阳性表达患者相比明显缩短。肿瘤数目、术前AFP水平、有无肿瘤包膜和CD133表达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CD133和EpCAM可能参与肝癌发展的恶性进程,其高表达提示肝癌患者预后不良,因此推测EpCAM+AFP+可能是肝癌恶性程度更高的标志。
- 潘群雄苏子剑王聪仁庄建良
- 关键词:肝肿瘤上皮细胞黏附分子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