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J01205)
-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林栋赖新生洪霖唐纯志吴强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针刺效应对不同脑区CREB/p-CREB表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观察CREB及p-CREB在针刺穴位后的不同时间点及不同脑区的分布特点,以探讨针刺效应的中枢作用特点。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30只,分为5组(空白组、外关组及非穴组,其中外关组及非穴组按不同取材时间分为即刻组及20min组2个亚组),每组6只大鼠。空白组大鼠仅模拟抓取动作,外关组及非穴组分别针刺外关穴及旁开非穴20min,每5min捻针1次。处理组大鼠分别于针刺结束后即刻及20min后取相应皮质扣带回及小脑水平作冠状位切面,作免疫组化观察分析不同脑区的CREB及p-CREB的表达特点。结果:针刺后即刻及20min在小脑扁桃体区外关组及非穴组CREB表达强度增强,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扣带回仅在起针后20min表达增强且与空白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外关组与非穴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p-CREB在针刺穴位后表现出了较强的特异性,不论在小脑抑或皮质扣带回,即刻针刺外关组的p-CREB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且针刺外关组较针刺非穴组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20min后扣带回的p-CREB表达较针刺即刻明显减少(P<0.01)。而偏相关分析及轮廓分析的结果表明针刺后小脑及扣带回的不同脑区存在着随时间相关的分布特征(P<0.01)。结论:针刺外关穴使得对小脑及皮质扣带回区p-CREB特异性表达增强,且随着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且在不同脑区之间存在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
- 林栋赖新生张宏唐纯志吴强陈采益洪霖
- 关键词:针刺效应P-CREB
- 针刺对脑功能影响的影像学研究回顾被引量:4
- 2014年
- 笔者整理1996年以来国内发表的基于脑功能性磁共振的针刺效应文献,分析并探讨针刺效应在脑功能研究领域的进展。1针刺脑功能效应研究的现状国内最早的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文献是李定忠等[1]2000年发表于《中国针灸》
- 林栋刘小毅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浅谈四神聪不同针刺方向的运用体会被引量:8
- 2013年
- 四神聪是临床常用的奇穴之一,诸多医家在临证应用中常忽视四神聪的针刺方向。现从四神聪朝百会、逆督脉及朝病灶等临床常用的针刺方向出发,探讨其不同针刺方向的粗浅认识和运用体会。
- 何玲玲林栋
- 关键词:四神聪针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