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WW011)
- 作品数:15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张虎郑淑娟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帕慕克的《黑书》:互文之书
- 2014年
- 帕慕克的《黑书》是一部互文之书。从引语、情节与结构、概念与意象、故事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伊斯兰神秘主义、《美与爱》与马赫迪主义,对《黑书》互文的对象进行考证、追根溯源,展现《黑书》中形式不一、异彩纷呈的互文艺术。
- 张虎
- 关键词:帕慕克互文性
- 反讽叙事、德里达与《雪》之论争
- 2015年
- 奥尔罕·帕慕克的《雪》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曾引起本土民族主义者的集体焚烧。这其中是否掺杂着一些误读的部分?实际上,《雪》的内容可以分成前景、背景两部分,前景是一元论叙事,背景是互文性叙事,两者构成一种文本反讽效果。这种反讽在土耳其本土、东西方文化冲突、形而上哲学三个层面展开。最终,通过反思人与雪花的生命构成,帕慕克表征了一种德里达式的延异诗学——"每个人都有一片代表自己生命的雪花"。
- 张虎
- 关键词:帕慕克《雪》反讽延异
- 土耳其妇女、延异诗学与两部复仇剧——解读奥尔罕·帕慕克的《雪》被引量:1
- 2014年
- 20世纪80年代起,穆斯林妇女的头巾成为土耳其的一个焦点话题,引发了众多游行、抗议活动与社会冲突。在《雪》中,帕慕克讨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头巾问题是凯末尔世俗主义与伊斯兰文化权力角逐的一个副产品,被遮蔽的是妇女的性别身份。其实,所谓的文化冲突是虚伪而荒谬的,每一个人与物都是一种延异性存在。在作品中,这种思考转化为苏纳伊与神蓝的武力交锋和渗透于每一个人物、建筑、城市以及雪景中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对于如何面对这一现状,帕慕克给出的救赎之路是忘怀政治、皈依爱情。
- 张虎
- 关键词:帕慕克《雪》文化冲突延异
- 21世纪的土耳其小说:现状与隐忧被引量:1
- 2017年
- 自20世纪80年代起,土耳其发生了诸多社会变革,导致本国文化发生了一次大转向。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其小说的发展表现出六大趋势:"个人主义的崛起""重估奥斯曼历史""身份的焦虑""伊斯兰思想的回归""女性的声音"和"艺术形式上的杂糅、实验、创新"。在这个看似启蒙、反叛的时代,隐藏着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独裁和四处侵蚀,加之现代土耳其人对奥斯曼文明、伊斯兰教两大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改造速度迟缓,最终,一种呼愁文化情绪应运而生——它肩负不起开创新世界、实现人之自由和精神升华的使命。
- 张虎
- 关键词:伊斯兰个人主义
- 土耳其文化的断根——论《新人生》的“呼愁”风格与苏菲主义
- 2017年
- 和帕慕克的其他作品一样,《新人生》也是一部"呼愁"的小说,它还是帕慕克笔下苏菲神秘主义特征最鲜明的作品之一。本文主要探讨苏菲神秘主义在《新人生》的"呼愁"风格中所实践的三重诗学文化功能,即神秘的失落、身份的失落、天使与生命的失落,融合当前学界对该小说的矛盾看法,论述这一问题与苏菲主义——奥斯曼土耳其的文化之根在20世纪穆斯塔法·凯末尔的西化改革中失落之历史命运的映衬关系。
- 张虎
- 关键词:帕慕克苏菲主义后现代
- 当神蓝遇见斯塔夫罗金:《群魔》的“自由意志”与《雪》中的恐怖主义
- 2015年
- 帕慕克以《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彼得为原型,塑造了《雪》中的恐怖分子神蓝,但两位作家的写作动机却迥异,一是为了辩证地分析、批判恐怖主义,一是在图解"自由意志"哲学的破产—在某种意义上,《群魔》预言了唯我中心主义、物欲横流、精神空虚、道德相对主义等"现代性"危机。19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和20世纪下半叶的土耳其都处在"东方还是西方"的历史十字路口,理性文明的扩散、普世化给其他文明造成了阴影,陀思妥耶夫斯基建立了土壤派,帕慕克却赞成温和的西化主义。最终,两人在神秘主义与"爱"这一宗教观念中发生交汇,共同用笔开创出了一条幸福之路。
- 张虎
-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帕慕克《雪》自由意志恐怖主义
- 现代的“圣愚”——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中的苦修者
- 2014年
- 本文对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吾友朱迪丝》、《对话》和《到十九号房》中的主人公进行探讨,旨在证明这三位主人公都是在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苦修者,是莱辛在灵魂探索道路上对俄罗斯文学精神的借鉴。莱辛认为,人类要获得终极的自由应该回归“圣愚”之路。
- 郑淑娟
- 关键词:圣愚
- “红”色帕慕克:文字、图像、博物馆
- 2018年
- 一般认为,文学是世界的'模仿'。可借助于小说、图像、博物馆、电影的合而为一,帕慕克的实验之作'纯真博物馆'却否定了这个假说。为什么?本文将追溯其来龙去脉,其中,最重要的是细密画的影响,这种神秘主义艺术给予了帕慕克两个灵感,即诗画同心和图像的弃'象'转'意'、企图与'主'合一。至于如何看待这件事儿,我觉得它是'小说之死'的一个寓言。
- 张虎
- 关键词:帕慕克细密画图像
- 帕慕克与伊斯坦布尔
- 2014年
- 帕慕克一生的文学创作都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有着紧密联系。首先,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的故乡,帕慕克几乎一生都生活在这里。其次,帕慕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伊斯坦布尔为背景的,帕慕克的写作生动、详尽地再现了伊斯坦布尔的建筑、人群与忧伤文化。另外,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的书写也是其一生艺术创作的顶峰与精华部分——"文明冲突与交织的新象征",这是学界至今仍未解决的一个批评困惑。
- 张虎
- 关键词:帕慕克文明冲突爱情叙事
- 奥秘思维——论《新人生》中的神秘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 2019年
- 受伊本·阿拉比的影响,帕慕克的小说创作中有一种奥秘思维,即对于任何的人、事、物,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因为宇宙万物相连相关,两种思维统一于终极真理,而真理或上帝将永远是一个奥秘。"肯定",源于人的理性及其成果"经验性知识","否定"即解构主义。本文以《新人生》为中心,对这种思维的特征、本质和价值,它与帕慕克文学创作的姻缘,它与帕氏之"同情"诗学的互补关系等问题进行探析。
- 张虎
- 关键词:帕慕克苏非主义后现代主义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