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AJY033)
- 作品数:13 被引量:237H指数:7
- 相关作者:汪宇明蔡萌刘高吴文佳钱磊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基于崇明岛案例被引量:33
- 2010年
-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端形态。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实质是旅游科学发展方式的实践建构和理论探索。传统旅游发展方式注重景观资源、资本要素的投入,忽视人本关怀。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更加满意的服务业"的"国计民生"高端定位,为旅游发展方式转型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新旅游发展方式,是一种呵护自然生态、彰显人本关怀、坚守公平正义、凸显科学与伦理的文明发展方式。为此,本文基于长江口的崇明岛案例,探讨了旅游发展方式转型的低碳化模式,提出了生态旅游质量提升的一般理论模式。
- 汪宇明吴文佳钱磊蔡萌
- 关键词:生态文明
- 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省区分异被引量:49
- 2012年
- 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城乡发展差异系数、城乡一体化水平指数等指标,分析了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省区差异,揭示了这种地域分异所产生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推进全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形成的科学机制。研究表明,中国城乡发展无论是东部相对发达省区,还是西部欠发展省区,差异显著,呈现不均衡特点;城乡一体化水平受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公共政策等因素影响明显;加快建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需要进一步纠正"城市偏向"的发展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并根据变化趋势,调整公共政策的着力点,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协调性。
- 汪宇明刘高施加仓蔡萌
-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省区差异及变化被引量:46
- 2012年
- 科学审视省区旅游业发展的差异,是实现中国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文章通过选取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百分比、旅游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比等表征旅游业发展水平的6大统计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估了中国2000年与2010年旅游化指数的省区差异,发现近10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仍然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非均衡性,一些中西部后发优势的省区旅游化程度在明显上升。其中,区位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基础设施、节庆事件等是导致各地旅游化程度差异及其变化的主导因素。
- 钱磊汪宇明吴文佳
- 中国城乡政区的转型与变化——以人口大省为例被引量:4
- 2010年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因城镇人口规模扩大与中心城镇发展空间需求增长,城乡行政区格局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以城镇型行政区替代传统地域型行政区为特征,却又表现出政区类型转型的多元化特征。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权益关系的重组,以适应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变化导致一批特大型乡镇的崛起,出现类似于"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博弈矛盾的"县域经济与乡镇经济"博弈新形式,由此表现出"扩权强县、扩权强镇、强县不能弱市"等错综复杂的地方权益博弈新格局。这种格局还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凸显了大国地方治理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 汪宇明花露张洁玉
-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
- 基于低碳视角的旅游城市转型研究被引量:27
- 2010年
- 转型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场新长征。随着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力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型的严峻挑战和重大契机。创建低碳旅游城市是城市宜居生态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实现中国旅游城市转型的战略模式选择。创新城市低碳旅游公共服务导则、营造城市低碳旅游吸引物体系、发展城市低碳旅游设施、培育城市畅爽旅游体验环境、倡导城市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近期实现旅游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关注的五个基本层面。为此,要规范发展、互动发展、示范发展,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城市发展新格局。
- 蔡萌汪宇明
- 关键词:低碳城市优秀旅游城市
- 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路径
- 随着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力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面临发展方式转型的挑战和重大契机。创建低碳旅游城市是城市宜居生态发展的高级阶段。创新城市低碳旅游公共服务导则、营造城市低碳旅游吸引物体系、发展城市低碳旅游设施、培育城市...
- 汪宇明蔡萌
- 关键词:低碳城市优秀旅游城市
- 文献传递
- 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模式
- 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会议"所形成的协议,再度凝聚了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和行动共识。转型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场新长征。随着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力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型的挑战和...
- 蔡萌汪宇明吴文佳钱磊
- 关键词:低碳城市优秀旅游城市
- 文献传递
- 城乡一体化条件的体制创新、现实响应及其下一步被引量:11
- 2011年
- 我国的城乡关系格局有其特有的城乡二元制度性根源。建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制度创新是关键。为适应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国家战略需求,以行政区划体制为基本的地方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解读国家关于城乡一体化战略形成的基础上,梳理中央政府为实现这一重大战略而提出的体制创新要求及其变化,基于"历史经验—现实响应—未来走向"的逻辑视角,剖析地方政区体制与城乡关系的相关性,揭示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战略中的政区转型意义及其重大使命。
- 汪宇明崔庆仙
-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行政区划
-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协调发展之行政区划战略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是应国务院要求,为了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发展而成立的国家战略区,也是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其作为当前国内跨行政区划单元数与层级建制最繁多的经济协作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经济对该区协作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文章拟从如何突破行政区经济对该区发展的制约的视角进行研究,以期为促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协调、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 刘高汪宇明
- 关键词: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协调发展行政区经济
- 港—城界面的演变及其空间机理被引量:36
- 2010年
- 港—城界面是水路运输相关活动地域与城市地域交互作用的区域,是港口与城市相互关系的一个特定滨水空间。作为各种社会力量和技术发展在特定空间地域的投影,港—城界面经历了一系列的空间迁移和形态演变。其空间迁移轨迹是由内城中心至内城边缘,再到远离内城的位置。在其生命周期的形成生长、成熟扩张、衰退废弃和再生复活各阶段体现了港城关系由共生一体、共同扩张、分离、最后再度整合的演变过程。以宁波为案例,分析了港—城界面的演变和空间机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江厦港区、江北港区、镇海和北仑港区所呈现的是商贸综合体和港城聚落、西式中心商务区和近代城市社区、临港工业综合体和物流园区等港-城界面空间景观形态的变化,再生后的江北港区则成为城市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在港—城界面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运输技术与组织以及通讯技术变革是港—城界面迁移的主要引擎,劳动地域分工确定了港—城界面的产业和形态,再生动机更多地来自城市更新和政治经济需求,环保意识和立法促进了港城分离,制度变革是基础。
- 庄佩君汪宇明
- 关键词:港口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