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630159)

作品数:8 被引量:59H指数:5
相关作者:徐保根韩璐陈佳骊胡倩祝锦霞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义乌市国土资源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农村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农村居民
  • 3篇农村居民点
  • 3篇居民点
  • 3篇村居
  • 2篇整治
  • 2篇土地整治
  • 2篇农地
  • 2篇农地流转
  • 2篇农户
  • 1篇新型城镇化
  • 1篇意愿
  • 1篇意愿调查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扎根
  • 1篇扎根理论
  • 1篇宅基
  • 1篇宅基地
  • 1篇宅基地流转

机构

  • 5篇浙江财经大学
  • 3篇浙江财经学院
  • 1篇义乌市国土资...

作者

  • 7篇徐保根
  • 5篇韩璐
  • 1篇祝锦霞
  • 1篇耿槟
  • 1篇陈佳骊
  • 1篇胡倩
  • 1篇陈正强

传媒

  • 4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资源与产业
  • 1篇上海国土资源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基于SEM的陇南市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农户心理契约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整治中的农户心理契约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如何充分体现农民意愿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SEM),信效度分析。研究结果:(1)农户现居住条件满足度与农户搬迁条件心理期望呈正相关关系;(2)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治问题较多受到关系型心理契约影响;(3)在各个影响因素中,农民较为重视基础设施、医疗服务、初级教育等因素,而忽略娱乐文化、商业服务等因素。研究结论:在农村居民点整治中,应关注影响农户行为的心理契约因素,引导农户从关注人际交往模式的关系型心理契约向更加关注长远利益、建立互助友爱协作模式的发展型心理契约发展,应逐步加强娱乐文化、商业服务等高层次服务设施建设。
韩璐徐保根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理想值确定方法研究——以浙江某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实例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浙江某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案例,研究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的技术。采用相关土地集约利用标准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权重平均法,对于与开发区区情关系密切的指标理想值采取上级部门统一确定行业标准,由各开发区提供行业类型及其占地比例、地质与环境条件等三方面的资料,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各开发区的指标理想值。对于与开发区区情关系不大的评价指标理想值,则采取由上级部门(省或国家)根据有关要求直接统一确定。该方法既充分考虑开发区行业规划实际,也可使不同开发区之间土地集约度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
陈正强徐保根耿槟
关键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新型城镇化中的土地统筹流转模式探讨——基于浙江嘉兴“两分两换”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7
2014年
基于浙江省嘉兴市"两分两换"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以土地发展权理论、协同论为指导,探讨新型城市化、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产业与人口集聚中的农村土地统筹流转问题。嘉兴市"两分两换"的做法,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符合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但也面临资金压力、土地规划限制等问题,需要从"人的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耕地保护的角度,建立农村土地统筹流转的规模结构调控机制、土地发展权价格形成与评估机制、各方利益协调机制、集约用地与耕地保护机制、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
徐保根韩璐陈佳骊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基于变化向量的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质量评价被引量:9
2020年
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质量的变化研究意义重大。该文以浙江省耕地质量监测试点松阳县为例,以变化向量凸显耕地利用方式变化,探讨基于变化向量的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质量变化的快速评价方法。充分考虑各特征向量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意义不同量纲元素间的共同作用问题,选择典型相关分析CCA(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构建变化向量;采用CCA为基础的多元变化检测MAD(multivariate alteration detection)最大限度的消除相关性影响,以方差最大的形式凸显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质量的变化;选择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MM)的期望最大化算法(EM)快速评价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重点分析基于快速评价的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质量变化区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和传统因素法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变化向量法得到的耕地质量变化结果与传统的因素法在监测耕地质量水平不变的吻合度在80%~100%以上,耕地质量水平提高的吻合度在16.6%~50%,耕地质量水平下降的吻合度在66.7%~100%。提出的基于变化向量法的耕地质量变化评价模型能对耕地利用方式变化下耕地的质量变化做出正确的评价,评价方法科学、合理、易操作推广,为合理优化配置耕地利用方式提供定量数据支撑。
祝锦霞徐保根
关键词:土地利用耕地质量
农村居民点集中与农地流转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6
2013年
研究目的: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典型地区的农户作为案例,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与农地流转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1)农村居民点集中意愿由低到高顺序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2)农村居民点集中意愿受农地规模经营显著影响,而自种+转包/租赁方式影响都不显著;(3)年龄、家庭收入、补偿方案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点集中影响显著,而承包地经营方式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三个典型地区的农村居民点集中与农地流转中的规模经营具有显著相关性,且受到年龄、家庭收入、补偿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徐保根韩璐
关键词:土地利用农地流转LOGISTIC模型
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节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研究目的:以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例,开展开发区企业节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扎根理论,问卷调查。研究结果:(1)节地制度压力、收益预期对企业节地行为的影响作用大,具体包括节地显性收益,节地制度执行力度,土地退出机制完善度、土地问题认知等;(2)政企互动行为对节地制度压力与土地集约利用行为之间的关系呈现显著正调节作用,而对节地收益预期与土地集约利用行为之间的关系无显著调节作用。研究结论:(1)促进企业节地应以加强节地制度压力为主、提升企业的节地收益预期为辅,进一步完善低效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加强节地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企业的节地显性收益,开展集约用地理念宣传,深化企业对土地问题的认知;(2)促进企业节地行为,应充分运用政企互动的调节作用,在既有节地制度体系下,加强政企良性沟通,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
徐保根胡倩祝锦霞邱乐丰
关键词:土地利用企业影响因素扎根理论
我国西部贫困山区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探讨——以甘肃省两当县为例被引量:13
2013年
农村宅基地是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资料,关系着亿万农民的生存问题,以及耕地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而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农民权益中一项基本的权利,其流转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甘肃贫困山区两当县为例进行了研究,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了解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具体想法,分析影响农户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的因素,探讨如何建立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设想和政策建议,为国家及土地管理部门制定土地政策、完善土地制度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徐保根韩璐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宅基地流转农户调查土地管理
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演化规律和内在机理进行探讨,为推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定量化依据。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非线性微分动态灰色系统建模方法和弛豫系数法。研究结果:(1)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作用。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与农民人均收入、农地流转比例等密切相关,其中集聚类型和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最大。(2)在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系统中,集聚类型和农民人均收入是对系统发展起到支配作用的序参量,对引导系统向更高层次的有序状态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0元,农地流转比例达到95%时,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宜为城镇;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000元,农地流转比例达到85%时,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宜为集镇;在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0元,农地流转比例达到60%时,农村居民点集聚类型宜为中心村。研究结论:建立的农村居民点集聚与农地流转协同关系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经验证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可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指导。
徐保根韩璐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地流转协同论灰色关联分析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