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4-4-66)

作品数:7 被引量:209H指数:6
相关作者:刘世荣张远东马姜明张国斌金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苔藓
  • 3篇土壤
  • 3篇最大持水量
  • 3篇金丝猴
  • 3篇枯落物
  • 3篇持水量
  • 3篇川金丝猴
  • 2篇地被物
  • 2篇亚高山
  • 2篇栖息
  • 2篇栖息地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信息系统
  • 1篇亚热带
  • 1篇演替
  • 1篇演替过程
  • 1篇生境
  • 1篇生境评价

机构

  • 8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黄山学院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作者

  • 7篇刘世荣
  • 6篇张远东
  • 3篇马姜明
  • 3篇顾志宏
  • 3篇金崑
  • 2篇张国斌
  • 1篇罗传文
  • 1篇常建国
  • 1篇缪宁
  • 1篇刘兴良
  • 1篇史作民
  • 1篇康冰
  • 1篇温远光
  • 1篇姜在民
  • 1篇王晖
  • 1篇张跃进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2005年中...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川西亚高山桦木林的林地水文效应被引量:65
2005年
川西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亚高山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在经历大规模采伐利用后,天然更新的次生桦木林已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前人对原始暗针叶林水文学的研究已相当丰富,内容涉及冠层截留、地被物持水特征、森林蒸发散、土壤入渗、根土作用层等诸多方面;而对于采伐后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结论也以人工林为主.通过对林地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在不同林龄和海拔梯度间的林地水文效应,这对于丰富亚高山森林水文学的研究、确定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的恢复与重建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桦木林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显著,随林龄增大而显著增加;而在不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在不同林龄及海拔间均差异显著,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在林龄相同的条件下,在中海拔(3200m、3400m)较高,在较高(3600m)、较低(3000m)海拔偏低.苔藓最大持水率平均为945%,在林龄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平均573%,在林龄和海拔间均差异显著.各林龄和海拔梯度上的桦木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最大持水量显著下降,但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仅在部分类型下降显著.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而在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林龄10~25a的林分,随海拔升高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增大.在大规模采伐后,苔藓层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可以作为次生林地水文效应向原始暗针叶林恢复程度的一个指标.
张远东刘世荣马姜明史作民刘兴良
关键词:苔藓枯落物土壤最大持水量
川西高山和亚高山灌丛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被引量:47
2006年
线以上和干旱阳坡等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段,生态水文效应尤为重要.以往对于该区域灌丛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型、生物量等方面,生态水文效应方面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通过对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了川西高山和亚高山3种主要灌丛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性能,其有利于加深对长江上游高山和亚高山区灌丛水文效应的认识.研究表明:(1)3种类型中,杜鹃灌丛持水性能最强,其苔藓、枯落物和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海拔梯度平均为46.73、139.98 t/hm^2和2216.92t/hm^2;高山栎灌丛各海拔梯度平均为1.64、72.08 t/hm^2和2114.88 t/hm^2;橿子栎灌丛没有苔藓,枯落物和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在各海拔梯度平均为84.55 t/hm^2和2062.83 t/hm^2.(2)杜鹃灌丛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高山栎灌丛苔藓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先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3400m处达到最大,之后又降低.杜鹃灌丛苔藓最大持水率远高于高山栎灌丛.杜鹃灌丛和高山栎灌丛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橿子栎灌丛则随海拔升高而升高.(3)3种灌丛在不同海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最大持水量显著下降,但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仅在部分类型显著下降.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只有杜鹃灌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其他两种不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
张远东刘世荣马姜明
关键词:灌丛苔藓枯落物土壤最大持水量
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次生林演替过程的种群动态被引量:50
2006年
该文研究了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次生林群落经过26年的自然演替其间的种群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对主要种群类型、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分布格局的测定,分析了演替过程中各种群内部的消长与分布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阳生性优势种由高集群分布变为随机分布,其生态位宽度减小,中生及阴生性树种则由随机分布逐渐变为高集群分布,生态位宽度增大。树种由32种增加到65种,35种中生及阴生树种为后期侵入种,物种多样性比较丰富;通过对现存种群的种间联结与生态位重叠进行分析,揭示了天然次生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的相互适应变化规律。原来阳生性的优势树种,如大叶栎(Castannopsisfleuryi)、大叶山楝(Aphanamixisgrandifolia)等,与其它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普遍下降,中生性种群生态位重叠值稍有增加,如柃木(Euryanitida)、血胶树(Eberhardtiaaurata)、广西拟肉豆蔻(Knemaguangxiensis)等,中生偏阴生性种群生态位重叠值明显增大,其中一些种,如厚叶琼楠(Beilschmiediapercoriacea)、杨桐(Adinandramillettii)、毛黄肉楠(Actinodaphnepilosa)等,成为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次生群落种群之间的联结程度加强,一些种从零联结变为高度正联结或负联结,正、负联结性均变得更加紧密,高度正联结的种对占较大比例。种间联结与生态位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高度正联结的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也反映出这些种对生境要求的一致性。次生群落由前期阳生性大叶栎群落演替为中后期中生性厚叶琼楠群落,群落接近较稳定的中生性气候顶极阶段。
康冰刘世荣温远光张跃进姜在民常建国
关键词: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演替种群动态
岷江上游亚高山林区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被引量:10
2008年
中国川西亚高山森林中的天然林大部分为成过熟的老龄林,对其生物量动态研究有助于了解其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27个固定样地数据,基于地上各器官生物量与树干胸径(D)和树高(h)的异速生长方程,估算了岷江上游亚高林山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密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1988~2002年期间,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密度净增量为(27.311±15.580)Mg·hm-2,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930±1.091)Mg·hm-2·a-1,平均每年枯损率为(2.271±1.424)Mg.hm-.2a-1;(2)地上生物量变化受各径级保留木生长量、枯损量及进界生长量影响,其中20~40cm径级保留木生长量与生物量净增量最大,>80cm径级生物量增量最小,40~60cm和60~80cm径级生物量在调查期间净增量出现负增长。(3)岷江上游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具有时空异质性,同一样地在不同调查间隔期或同一调查期间不同样地间生物量变化不同,不仅有增量数值大小差异,还表现为生物量增量的正负差异。
张国斌刘世荣张远东缪宁王晖
关键词:径级岷江上游
川西亚高山林区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特征被引量:44
2009年
川西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亚高山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农业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开发利用,受干扰强度、频度和干扰时间的影响,原始暗针叶林退化为耕地、草地、灌丛、次生阔叶林或人工林。1998年后,该区相继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评价工程效益,确定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的恢复与重建模式,需要进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生态水文效应的对比分析。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对比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林区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地、灌丛、次生桦木林、人工云杉林和老龄针叶林的地被物(苔藓与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类型间地被物和土壤持水性能差异显著。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苔藓、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下降,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持水性能下降。苔藓最大持水量排序是老龄针叶林>人工云杉林>天然次生林>灌丛。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排序是老龄针叶林>天然次生林>人工云杉林>灌丛>草地>退耕还林地。人工云杉林与天然次生林之间、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之间苔藓和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排序是天然次生林>老龄针叶林>人工云杉林>灌丛>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地,其中天然次生林显著高于人工云杉林,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于森林恢复途径和树种的选择,需要考虑未来林分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张远东刘世荣罗传文张国斌马姜明
关键词:最大持水量苔藓枯落物土壤亚高山
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景观格局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分析了2005~2007年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①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栖息地内共有斑块5 069.00个,斑块密度为2 595.00个/hm2,平均斑块面积为3.20 hm2,香农多样性指数为2.49,斑块丰富度为68.00,边界总长度为19 011 119.91 m,边界密度为97.34 m/km2,景观形状指数为35.19。②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质量下降,栖息地斑块破碎化现象较为严重,急需加强管护、加大投入。笔者建议通过在各自然保护区间建立生境走廊连接破碎栖息地;加强资源管护,严格审批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加强对川金丝猴和其栖息地的科学研究投入和资金投入;采取改善当地社区环境的有效措施,缓解人员生活对保护区造成的压力;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等手段,达到提高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质量、有效保护川金丝猴这一珍贵物种的目的。
顾志宏金崑
关键词:川金丝猴栖息地
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评价被引量:13
2007年
2005—2006年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对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0794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3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8.1522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0%;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4.4393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77%;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9.5091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2%。由于放牧、采药的影响,川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大面积丧失。在川金丝猴的实际栖息地内,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8119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0721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98%;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6.9204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96%;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1.2356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48%。关键词:川金丝猴;生境评价;
顾志宏金崑刘世荣张远东
关键词:川金丝猴生境评价地理信息系统
我国川金丝猴的重要栖息地及自然保护区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目前主要栖息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和湖北四省部分林区的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以及次生性针阔混交林等地。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陕西周至自然...
金崑刘世荣顾志宏张远东
关键词:川金丝猴栖息地自然保护区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