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273006)

作品数:13 被引量:1,756H指数:11
相关作者:周绍杰胡鞍钢鲁钰锋任皓刘生龙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中国经济
  • 5篇常态
  • 2篇增长点
  • 2篇结构性改革
  • 2篇经济新增长点
  • 2篇经济增长
  • 1篇地理
  • 1篇电力
  • 1篇电力发展
  • 1篇电力基础设施
  • 1篇新经济
  • 1篇幸福感
  • 1篇义务
  • 1篇义务教育
  • 1篇义务教育法
  • 1篇越中
  • 1篇中等收入陷阱
  • 1篇中国经济地理
  • 1篇中国经济增长
  • 1篇中国人

机构

  • 13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国务院发展研...

作者

  • 13篇周绍杰
  • 12篇胡鞍钢
  • 4篇鲁钰锋
  • 2篇刘生龙
  • 2篇任皓
  • 1篇苏杨
  • 1篇王蔚
  • 1篇张新
  • 1篇王洪川
  • 1篇杨竺松

传媒

  • 3篇国家行政学院...
  • 2篇中国人口·资...
  • 2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人民论坛
  • 1篇经济研究
  • 1篇当代经济
  • 1篇经济地理
  • 1篇管理世界
  • 1篇中国软科学

年份

  • 8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力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被引量:21
2016年
1990年以来,随着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基础设施与经济同步发展。由于电力生产与电力消费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电力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存在空间差异。本文利用199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增长回归模型,采用动态面板分析方法,以电力投资率和发电装机容量作为衡量电力发展的指标,检验电力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区域间差异。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电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且其长期影响明显高于短期影响。其中,电力投资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短期经济增长率提高0.076个百分点,长期经济增长率提高0.493个百分点;发电装机容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短期经济增长率提高0.381个百分点,长期经济增长率提高1.905个百分点。其次,电力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其中,电力投资率增加1个百分点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影响高于西部地区达0.913个百分点;电力装机容量增加1个百分点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影响高于西部地区达0.959个百分点。实证结果表明,电力发展对各地区经济增长影响是不平衡的,这种影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基于实证研究,给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考虑到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中仍将保持较高增速,中国应继续促进电力发展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其次,从政策导向来看,电力发展政策应当充分加强电力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使得西部地区能从电力输出中获得更高收益,提高电力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公平性。
周绍杰刘生龙胡鞍钢
关键词:电力发展电力基础设施经济增长
“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被引量:39
2015年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本文旨在对"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思路进行全面分析。首先,通过对"十二五"规划以来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发展状况的评估,论文分析了"十三五"规划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背景,进而提出了"十三五"规划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进一步,论文从农业与农村发展、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等视角,阐述"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思路。最后,论文对20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远景展望。
胡鞍钢周绍杰鲁钰峰张新马英钧
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被引量:537
2014年
中国是一个人均生态财富较低的国家,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挑战,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本篇论文对绿色发展的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以及发展战略进行系统性分析。从功能界定上讲,绿色发展观是第二代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在机制分析中,论文构建了绿色发展的"三圈模型",分析了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共生性和交互机制。其中,绿色福利是绿色发展的目标,绿色财富是绿色福利和绿色增长的基础,绿色增长是绿色财富累计和绿色福利增进的手段。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绿色增长有赖于有效的绿色增长管理。在发展战略上,论文探讨了绿色发展能力(包括识别能力、投入能力和评估能力)和绿色发展战略(包括绿色规划、绿色金融和绿色财政)。绿色规划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战略引导,引导各级地方政府放弃GDP本位主义,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地方发展规划的实践中。在政策工具上,充分运用绿色金融和绿色财政政策,引导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对中国发展而言,绿色发展战略不是一个可选择的战略,而是一个必须要遵循的发展战略,是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等五大建设的抓手。最后,论文给出了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绿色发展规划、强化绿色投入以及突出绿色政绩考核等。
胡鞍钢周绍杰
关键词:绿色财富
如何培育中国经济新增长点被引量:3
2016年
在新常态发展阶段,保持中高增长速度必然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培育。总体而言,可以归结为六大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绿色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动力、区域经济动力、参与经济全球化动力和包容性发展动力。
胡鞍钢周绍杰
关键词:中国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被引量:646
2016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要举措。"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科学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政策外延做出清楚阐释,探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同时更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实际出发,通过对现有基本国情的分析,给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线图,提出在"五大政策支柱"的多重维度下做好"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之路。
胡鞍钢周绍杰任皓
中国人如何能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基于中国民生指数调查被引量:188
2015年
本文利用2010~2014年期间的中国民生指数调查数据,对改善民生在当前发展阶段的重要性、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公共服务满意度的人群分布和公共服务满意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论文主要发现如下:(1)中国已经进入到经济增长对国民幸福提升作用逐步减弱的阶段,改善民生对国民幸福感的作用更大;(2)2010年的省级民生指数表明,居民的民生主观满意度与民生发展水平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民生改善对民生主观满意度产生正面影响;(3)从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四类公共服务在2011—2014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和城乡比较来看,城乡居民对四类公共服务均存在客观状况与主观满意度的反差;(4)个体对各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呈现明显的人群差异,这既体现在高学历背景、城市居民和中青年年龄组个体由于对公共服务有较高期望而导致的相对较低的公共服务满意度,也体现在低收入群体、外地户籍以及职业类型处于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个体,由于在获得公共服务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而导致的相对较低的公共服务满意度;(5)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显著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比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更大。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根据国民的诉求来明确各项公共服务发展的优先序,优先改善经济社会地位处于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才可能使中国人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降低在“中上等收入”发展阶段发生“伊斯特林悖论”的可能性。
周绍杰王洪川苏杨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逻辑被引量:13
2016年
国家"十三五"规划首次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五年规划的主线,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引领新常态的主线。本文从历史视角、理论视角和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改革都体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征;从理论逻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中国推进经济改革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而非"里根经济学"的"中国版";从现实逻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决定性意义。
胡鞍钢鲁钰锋周绍杰杨竺松
关键词:经济增长
中国开创“新经济”——从缩小“数字鸿沟”到收获“数字红利”被引量:123
2016年
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是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以互联网蓬勃发展为代表的"新经济"就是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重要新动力之一。2000年以来,中国积极地开创"新经济",战略性地把"数字革命"转化为"数字机遇",成功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及我国城乡之间的两大"数字鸿沟",并不断收获"数字红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充分结合是中国能够缩小"数字鸿沟"、收获"数字红利"的原因所在。中国拥有发展新经济的巨大空间和前景,但需要克服三大挑战。中国继续开创新经济,应当充分利用中国发展新经济的战略优势、规模优势,积极构筑全球新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竞争优势,主动抢占"数字革命"制高点,积极引领全球"数字革命";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合力之手,创新和放大"数字红利",推进"新经济"规范、持续地快速发展,发挥新经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潜力;进一步缩小内部"数字鸿沟",为互联网弱势群体创造"数字红利"。
胡鞍钢王蔚周绍杰鲁钰锋
关键词:新经济数字鸿沟
“新常态”至少可延伸至2030年 如何培育中国经济新增长点被引量:8
2015年
在新常态发展阶段,保持中高增长速度必然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培育。总体而言,可以归结为六大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绿色发展动力、新型城镇化动力、区域经济动力、参与经济全球化动力和包容性发展动力。
胡鞍钢周绍杰
关键词:中国经济
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从1.0版到4.0版被引量:32
2015年
以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密度—距离—分割"描述经济地理的框架,结合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分析中国建国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四个版本: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地区均衡发展战略的1.0版本(1949—1978年);旨在效率优先的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2.0版本(1979—1998年);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平衡发展战略的3.0版本(1999—2014年);区域协调发展的4.0版本(2014年以后)。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0版本到3.0版本的转换逻辑和阶段性特征,从地区差距的角度评价了区域发展战略对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影响。2014年以后,党中央先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支撑带",形成中国区域发展战略4.0版本,是中国未来长期的区域发展战略。它不仅有利于在已取得的缩小地区差距的成就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板块的协调发展,也将通过"一带一路"战略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创新国际发展模式,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胡鞍钢周绍杰鲁钰锋地力夏提.吾布力
关键词:经济地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