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092104)

作品数:22 被引量:89H指数:6
相关作者:章卫民陈玉婵张偲李浩华董俊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9篇生物学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5篇化学工程
  • 5篇理学

主题

  • 8篇活性
  • 8篇海洋真菌
  • 6篇代谢产物
  • 6篇细胞
  • 6篇细胞毒
  • 5篇真菌
  • 4篇细胞毒活性
  • 3篇植物病原
  • 3篇植物病原真菌
  • 3篇生物碱
  • 3篇青霉
  • 3篇活性研究
  • 3篇病原
  • 3篇病原真菌
  • 3篇次级代谢
  • 3篇次级代谢产物
  • 3篇次生代谢
  • 3篇次生代谢产物
  • 2篇生物活性
  • 2篇提取物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广东省微生物...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吉首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韩山师范学院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作者

  • 8篇章卫民
  • 7篇朱伟明
  • 6篇李浩华
  • 6篇陈玉婵
  • 5篇张偲
  • 4篇凌娟
  • 4篇张燕英
  • 4篇董俊德
  • 3篇潘清灵
  • 3篇田新朋
  • 3篇龙丽娟
  • 3篇鞠建华
  • 3篇孙章华
  • 2篇李洁
  • 2篇林丽云
  • 2篇陈蕾
  • 2篇张晓勇
  • 2篇卢来春
  • 2篇杨键
  • 2篇漆淑华

传媒

  • 5篇中国海洋药物
  • 4篇天然产物研究...
  • 3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药材
  • 2篇中国化学会第...
  • 1篇药学学报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Chines...
  • 1篇生物加工过程
  • 1篇第八届全国化...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曲霉和青霉来源的海洋真菌新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正>海洋来源真菌长期以来一直是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的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1–3],其产生聚酮、萜类、甾体、肽类、生物碱、脂肪酸、酰胺等结构多样的天然产物,这些化合物表现出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抗污损等多种生物活性[3...
朱统汉陈正波王文玲秦世冬杜玉琪王冬阳朱伟明
文献传递
产细胞毒活性生物碱的红树林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目的从红树林植物中分离真菌和放线菌,筛选代谢产物为生物碱并具有肿瘤细胞毒活性的'天才'菌株,分离鉴定其活性成分。方法:梯度稀释法分离菌株,对分得的真菌和放线菌分别进行静置和摇床培养,对其提取的代谢产物进行生物碱显色及MC...
孔凡栋刘海珊朱伟明
关键词:红树林植物微生物生物碱细胞毒
文献传递
萘骈苯骈吡喃酮类活性化合物研究进展
2012年
萘骈苯骈吡喃酮是一类由萘环和苯环分别在α,β-和γ,δ-稠合的六元不饱和内酯类化合物,多数与糖形成C-苷或O-苷;此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细胞毒或抗菌活性。迄今为止,报道了49个此类化合物,涉及26篇文献。本文综述了这49个萘骈苯骈吡喃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生物和化学来源及其生物活性。表明链霉菌是萘骈苯骈吡喃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已从链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31个天然的萘骈苯骈吡喃酮类化合物;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吸引化学家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得到了18个化学衍生物,其中1个已进入治疗乳腺癌的II期临床研究;萘骈苯骈吡喃酮可能是一类重要的抗肿瘤或抗菌药物先导化合物。
侯加波王乂刘培培朱伟明
关键词:链霉菌生物活性
深海真菌Acaromyces ingoldii FS121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细胞毒活性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深海真菌Acaromyces ingoldii FS12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高效液相柱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菌株FS121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波谱技术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SRB法测定单体化合物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从发酵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二羟基苯甲酸(1)、胸腺嘧啶(2)、对羟基苯乙酮(3)、3-甲基-6,8-二羟基异香豆素(4)、4-甲基-5-噻唑乙醇(5)、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6)、麦角固醇(7)、(22E)-麦角甾-5,8,22-三烯-7-酮-3β-醇(8)、(3β,5α,22E)-麦角甾-6,8(14),22-三烯-3,5-二醇(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Acaromyces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对SF-268、MCF-7、NCI-H460和Hep G-2四种肿瘤细胞株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IC_(50)值分别为5.3、6.5、12.2、6.1μmol/L。
高啸巍陈玉婵孙章华刘洪新李赛妮谭毓治章卫民
关键词:次级代谢产物细胞毒活性
海洋青霉菌新天然产物的研究概述
<正>随着陆源天然产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从陆生生物天然产物中发现新颖活性化合物及新药的难度逐年加大[1]。因此,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海洋,研究海洋生物的天然产物。其中海洋微生物分布广、数量大、...
马红光林亚伟刘强朱国良朱伟明
文献传递
八角莲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的杂萜和丁内酯类化学成分研究(英文)被引量:2
2014年
从八角莲内生真菌Penicilliumsp.的静息发酵培养物中获得12个化合物,主要包括7个杂萜类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鉴定技术分别鉴定为11β-acetoxyisoaustinone(1)、isoberkedienolactone(2)、austin(3)、austinolide(4)、dehydroaustinol(5)、dehydroaustin(6)、chrodrimaninA(7)、chrodrimaninB(8)、O—methylmellein(9)、3-(propan-2-ylidene)-pyrrolidine-2,5-dione(10)、(E)-3-[2,5-dioxo-3-(propan-2-ylidene)-pyrrolidin-1-y1]acrylicacid(11)和N-(4-hydroxy-2-methoxyphenyl)-acetamide(12)。杂萜化合物1和丁内酯类化合物2为新化合物。运用Gaussian09进行量子化学方法计算化合物2的ECD光谱(TDDFT/B3LYP/aug-cc-pVDZ基组水平),与其ECD实验值曲线具有极佳的拟合,确定了化合物2的绝对立体构型。研究发现,来源于4个或5个乙酰单元的聚酮前体的杂萜类化合物(1,3~8)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株野生型青霉属真菌中。同时,化合物经体外细胞毒活性测试,对HCT-116、HepG2、BGC.823、NCI—H1650和A2780五种细胞系均显示出较弱的生物活性,IC50值大于10μmol.L-1.
李军伟段瑞刚邹建华陈日道陈晓光戴均贵
关键词:内生真菌青霉属八角莲
深海放线菌生淀粉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从深海放线菌Streptomyces sp.SCSIO03032基因组中扩增到1条含淀粉结合域的水解糖苷13家族基因amy032,该基因编码氨基酸与已知蛋白一致性最高为67%。将amy032插入表达载体pET32a启动子下游,构建重组载体pET-amy。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Rosseta(DE3)菌株中,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目的基因成功实现异源表达。Ni-NTA对重组酶进行纯化,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重组淀粉酶AMY032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0℃,最适pH为8.0,以可溶性淀粉为底物时的比酶活为(276±57)U/mg,Km为0.02g/L,Vmax为70mg/(L·min)。Ca2+能提高该酶的催化活性,Ni2+、Cu2+、Zn2+和Mn2+对该酶有抑制作用。AMY032对生玉米淀粉和生大米淀粉具有水解活性,其比酶活分别为(49±12)U/mg和(39±11)U/mg;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MY032使生玉米淀粉的表面产生明显凹陷。
李丽珍杨键田新朋麦志茂苏宏飞龙丽娟张偲
关键词:有机物降解克隆表达
深海放线菌Marinactinospora thermotolerans SCSIO 00652抗感染、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其生物合成
深海放线菌生活在高压、高盐、寡营养和低温等极端条件下,具备产生新结构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巨大潜能。在放线菌5-10Mb的基因组遗传信息中,大约5%-10%的DNA序列编码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因此,对深海放线菌进行发酵和筛...
陈奇马俊英朱清华纪昌涛鞠建华
关键词:抗感染抗肿瘤生物合成生物碱
23株海洋真菌的分子鉴定及其抗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胞毒活性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从南海沉积物中分离得到23株海洋真菌,通过ITS测序进行鉴定。以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柱枝双胞霉(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受试植物病原真菌,以神经胶质瘤细胞(SF-268)、乳腺癌细胞(MCF-7)、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和肝癌细胞(HepG-2)为受试肿瘤细胞,分别采用生长速率法和SRB法对这些菌株的发酵液粗提物进行抗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胞毒活性测试,发现11个菌株的粗提物在浓度为50 mg/mL时,对至少1种受试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在50%以上,有9个菌株的粗提物在浓度为100μg/mL时,对至少1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率在80%以上,其中菌株Eupenicillium sp.FS100、Penicillium sp.FS105、Dichotomomyces cejpii FS110、Acaromyces ingoldii FS121对植物病原真菌和(或)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
杨小岚陈玉婵李浩华章卫民
关键词:海洋真菌分子鉴定提取物细胞毒活性
Cladosperanol A,海洋真菌Cladosporium perangustum FS62中一个新的二聚萘满酮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硅胶柱、凝胶柱、HPLC等色谱技术从海洋真菌Cladosporium perangustum FS62的发酵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个化合物(1),通过波谱数据分析(HR-ESI-MS、1D NMR、2D NMR、CD)确定该化合物为1个新的二聚萘满酮,结构为(4S,4'S)-4,8,8'-trihydroxy-2,3,2',3'-tetrahydro-[4',5-binaphthalene]-1,1'(4H,4'H)-dione,命名为cladosperanol A。
范震孙章华陈玉婵李浩华章卫民
关键词:次级代谢产物CLADOSPORIUM海洋真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